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後人如今怎麼樣了?

夏目歷史君


鄧稼先是為我國做了巨大貢獻的愛國科學家,如果一路走到今天還在世的話,前幾天的勳章一定有他的份。

只是可惜斯人已矣,令人唏噓。

作為兩彈元勳,可以說鄧稼先把自己人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貢獻給了偉大的事業中,很長一段時間中,他和家人屬於兩地分隔的狀態。

他和夫人許鹿希,一個人為國家堅守沙漠20餘年,一個人無怨無悔守候鄧稼先20多年,相濡以沫,情比金堅。

許鹿希出生名門,知書達禮,在鄧稼先的一生中,她一直扮演的都是默默無聞的賢內助形象。

為他照顧公婆,為他養育子女,我們慶幸有鄧稼先,鄧稼先慶幸有許鹿希。

他們的愛情結晶是一雙兒女。

鄧稼先的兒子叫做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作為英雄的兒子,並沒有享受到所謂的特殊待遇,甚至在早年間,他僅僅是成為了一名工人。

後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後,考上了重慶大學,畢業後從事機械加工工作。

後來長期在高校之中擔任教職,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一生貢獻,像自己的父親一樣顯山不漏水,從來不以鄧稼先的兒子自傲於外人,只是默默的工作。

繼承了父親低調努力的性格,果然虎父無犬子,令人讚歎。

它的主要成就是曾擔任四川省機械加工委員會委員,出版過很多相關書籍,在業內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鄧稼先的女兒,叫做鄧志典。

我們只知道他出生於1954年,比弟弟鄧志平大兩歲,同樣在那個年代,他們年輕時都是勤勞的工人,但後來恢復高考之後,她努力考上大學。

並且赴美深造,成為比較早出去留學的人。

作為女孩,她同樣也極其低調,可能是由於家裡家風教育的原因,鄧家的後人們從來不主動向外人提及父親如何的功業,鄧稼先的偉大事蹟是婦孺皆知的事情,但他們也不願意因為父親的光輝而讓別人高看他們或者尊重他們一些。

他們謹遵父親的教導,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別人的尊敬。

所以鄧志典非常有志向,她不想在父親的光環之下生活,她在大學畢業之後,完全留在美國,希望在沒有父親影響力的國度,能夠靠自己的努力打下一片江山。

不給父親丟臉。

出國臨走時,父親鄧稼先只說了一句話,

無論是出國還是回國,都要做對國家有用的事。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鄧志典現在從事何種工作,但是我們知道的是,當他們提起鄧稼先的時候,臉上總是帶著自豪的笑容,他們說是父親教會給自己平凡而安靜的生活態度,勤勤懇懇的工作,安安分分的做人。

鄧稼先一生為國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無需拔高它,只需將他的事實娓娓道來,就足以無比崇敬。

在鄧稼先家中遺像旁,仍舊保存著一樣東西,那是一張領獎通知單,上面寫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獎金1000元。

有些人一生清貧,但卻精神不朽;有些人英年早逝,但卻萬古流芳。

正如臧克家那句詩一樣: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歷史好奇怪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核物理學家,因他對我國特殊的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鄧稼先在一次核試驗中,受到了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62歲。那麼在鄧稼先去世後,他的子女現狀如何呢?

鄧稼先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女兒鄧志典與兒子鄧志平。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


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經常不能回家照顧子女,女兒鄧志典自小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在還不到15歲的時候,她就獨自去內蒙古建設兵團,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四年後,鄧志典回到北京,在一家皮件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全國恢復高考後,鄧志典與鄧志平一起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並且都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大學裡讀了幾年後,鄧志典深感國內教育環境的不足之處,於是去美國讀研究生。在出過前,鄧稼先曾經用《走向深淵》這部電影來教育她,不要向電影裡的女特務一樣,因為貪圖享受而被情報機關所利用。


鄧志典非常的懂事乖巧,她在美國讀研期間,生活很簡樸,穿的衣服都是從國內帶過去的,她也從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是科學家就四處顯擺,她的為人很低調,所以今天在網絡上也找不到她的近況如何。

再來說說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鄧志平比鄧志典小兩歲,今年已經62歲了,早期鄧志平與姐姐的經歷差不多,只不過省去了當工人的那一階段,在姐弟倆雙雙考上大學後,姐姐出國之際,鄧志平則留在了國內。

鄧志平現在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為《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經參與出版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在機械製造業屬於頂尖的人才。

從這裡就能看出,鄧稼先的孩子與很多普通人無異,尤其是鄧志典,這麼多年了也一直沒什麼消息,可能他們都比較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吧,畢竟父親的光環那麼大,還是普通人的生活相對來說更好一些。


魏青衣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鄧稼先跟妻子許鹿希一共有兩個子女,兒子叫做鄧志平,女兒就是鄧志典。

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工學碩士,畢業於重慶大學,1992年6月畢業,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參與出版的書有《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

鄧志典,1954年出生,參加建設兵團,她沒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鄧稼先而提早回城,而是最後一個回到城裡的幹部子女。1977年考上大學,1985年出國留學,並且消失在人們視線裡,過著平凡且普通的生活。

“兩彈元勳鄧稼先,雷部正神下九天。喚出一聲霹靂猛,神州從此別硝煙”這是摘自《幾年兩彈元勳鄧稼先同志》詩,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過去了20年。

魯迅文學詩歌獎得主周嘯天是這麼歌頌鄧稼先的“炎黃子孫奔八億,不蒸饅頭爭口氣。羅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蘇玩博戲。”

鄧稼先先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中國的強盛,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晚間十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關於鄧稼先有很多誤傳,薩沙簡單說一下:

第一,鄧稼先離開家人28年。

以往說,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以後就離開家人,失去音訊長達28年。

直到重病後,才恢復和家人聯絡。

這是不對的,鄧稼先後人也闢謠:儘管工作繁忙,但大多數時間,鄧稼先是可以天天回家的。1958年,鄧稼先接受錢三強的邀請參加到核研究小組。(用鄧稼先的話說是“搞個大炮仗”)從1958年到1972年的這14年間,鄧稼先一直和妻兒一起在北京生活。

直到1972年後,他才調往四川省梓潼縣,在那裡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第二,鄧稼先放棄在美國的富裕生活和很高的地位。

鄧稼先的後人闢謠,這是不對的。

鄧稼先同錢學森不同,當時他只是一個博士畢業生。

在美國這個國家,高科技的博士畢業生是很多的,除了少數被國家僱傭以外,其餘還要自己設法找工作。一些人常年找不到工作,被迫轉行。

1950年他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26歲。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九天決定回國,搭乘了威爾遜總統號客輪。

他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學生而已,在美國並沒有創造出什麼成績。

只是對於當時中國來說,這方面的高級人才太少了,鄧稼先就變得非常重要。

作為一個愛國學生,鄧稼先當時在美國也是很清貧的,所以不存在放棄美國富裕生活和很高的地位。

第三,鄧稼先絲毫不在乎生活質量。

鄧稼先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鄧以蟄是大學教授。祖父鄧藝孫曾任安徽教育司長。

他的岳父許德珩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部部長,政協副主席。

可見,鄧稼先的生活環境無論小時候還是成年,都是比較優越的。

尤其在美國,雖是普通學生,但畢竟身處物質條件豐富的國家,所以鄧稼先對於生活頗有要求。

鄧稼先對於吃穿並不太在意,卻很喜歡一些娛樂,比如聽戲、看電影之內,還經常帶著徒弟們去一起玩。

出差到某地,只要有時間,鄧稼先也會去品嚐當地小吃,遊山玩水,這也是不違反工作紀律的,完全是個人自由。

總之,硬要把鄧稼先說成只知道工作的工農幹部,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四,鄧稼先的絕症不是源於“捧回碎彈片”

一種說法,鄧稼先發現試驗失敗以後,沒有穿防護服就跑入輻射區,“捧回有強烈輻射的碎彈片”,結果感染癌症。

然而,鄧稼先其實根本沒有“捧回碎彈片”。

只是試驗失敗以後,鄧稼先和戰友們船上防護服,第一時間趕到輻射區檢查。

其實大家隨便想想,鄧稼先是有理智的高級知識分子,怎麼可能在沒有防護下跑到輻射區去“捧回碎彈片”。

就算是耕地的老農怕是也不會這麼做。

也有不是說,你不處理彈片,他立即就會爆炸,危及國家安全。只不過是事後鑑定的事情,誰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去玩命。

既然不存在“捧回碎彈片”,當然和絕症無關。

鄧稼先是個很偉大的愛國者,也是個很專業的科學家。

但是,用鄧稼先自己的話來說,他只是在自己的位子上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應該肯定鄧稼先的偉大,但沒有必要刻意拔高。

薩沙看了很多鄧稼先同事和家人的訪談,他們都不贊成拔高鄧稼先。因為鄧稼先原本的事蹟,就足夠偉大了。

鄧稼先的妻子,甚至拒絕將鄧稼先上過的中學改為稼先中學,因為這個中學曾經出過九個院士。

至於鄧稼先的一兒一女,女兒鄧志典與兒子鄧志平,當然都不錯。

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

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其中鄧志典和父親一樣去美國就讀,在鄧稼先去世時也就是1986年仍然留在美國。

隨後幾十年卻找不到鄧志典的任何記錄,只有她的弟弟鄧志平的資料和報道。

顯然,鄧志典學成後留在美國就業沒有回國,國內也就不便於報道了。


弟弟鄧志平長期在某所高校擔任教授,現在也已經退休,仍然是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為《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經參與出版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退休前也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


薩沙


1985年7月30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他在醫院住了363天,動了3次手術,這363天他都疼痛不止,止痛藥從每天一針發展到每小時一針,而且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我國國防科的同志去看他,大家想聽聽他的人生箴言,鄧稼先說:“選擇了核武器,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和付出,可是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在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後,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在臨終前鄧稼先仍告誡大家要努力發展尖端武器。

鄧稼先是名門之後,是清初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的後人,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哲學教授,鄧稼先求學時期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1946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相識於北京大學,之後確立了戀人關係,因為許鹿希讀的醫學,需要讀七年,1953年許鹿希畢業後,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結婚後一年他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兩年後又生了一個男孩。

1954年生育的是一個女孩,叫鄧志典,她早年和普通家的孩子並無不同,讀書上學後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在鄉間奉獻自己的青春,1977年高考恢復,鄧志典參加了高考,之後據說還出國留學了,由於鄧志典為人低調,所以關於她的資料比較少。

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之後投入現代製造業的研究,參與出版了《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並參與了華興機械廠490Q柴油機科科技項目。

我國的脊樑就是由鄧稼先這類愛國者支撐起來的,在研究原子彈時,科研工作者在西北荒漠建造出我國的核試驗基地,西北戈壁除了自然環境惡劣外,還有吃不好、睡不好,加上當時國家一窮二白,他們的伙食很差,這可能是鄧稼先得直腸癌的原因之一,鄧稼先在核試驗後,經常親自去試驗場尋找第一手資料,在一次實驗中,不幸受到輻射影響,輻射加重了他的病痛,在病痛下,鄧稼先仍然堅持工作。

1984年鄧稼先指揮我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實驗成功後,高興地寫下:“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第二年鄧稼先病情加重,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去看看天安門......


司馬長史


前段時間我們敬愛的于敏老爺子去世,讓人們自動想起了他的老戰友鄧稼先。

在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青海金銀灘221基地中,鄧稼先是主任,于敏是副主任。所以,鄧稼先被稱為“兩彈之父”,而於敏被稱為“氫彈之父”。

鄧稼先的中學時代,先是在北京崇德中學,後在重慶的江津九中。在崇德中學時,楊振寧比鄧稼先高兩級。鄧稼先老實本分被稱作“鄧老憨”,遭遇了校園霸凌,此時一貫有“楊大頭”稱號的楊振寧挺身而出,讓鄧稼先十分感動。後來,也正是在楊振寧的影響下,鄧稼先學了物理學。

可是就是這個老實巴交的鄧老憨,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的慶祝勝利儀式上,他當眾撕碎了日軍軍旗丟在地上。父親鄧以蟄只好讓他轉學到大後方的重慶江津九中讀書。父親對他說,你要學理科,不要學文科,學理科才對國家有用!

鄧稼先的大學時代,在西南聯大渡過,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當時大他三個年級的楊振寧也給了他很多幫助。後來也正是在楊振寧指導下,鄧稼先留學美國,在普渡大學就讀研究生,兩年時間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10月,就是在朝鮮戰爭的前夜,鄧稼先放棄了美國更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回到了祖國。這裡面本來就有政治立場的問題,而此時的楊振寧和李政道、費米的研究正處在關鍵時期,所以沒回來。當時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叫他回來,他也沒有回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楊振寧如果回大陸,有可能導致妻子杜致禮的母親和弟妹在臺灣遇害。

鄧稼先回國後,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8年入黨,不管是在北京的“神計算”,還是在金銀灘的核試驗,鄧稼先不僅做整體設計,還事無鉅細進行指導。28星宿在他的指揮下形成強大團隊,更多的年輕人在他的指導下成為核物理專家。

1971年,中美關係回暖,楊振寧回國,第一個要見的人,不是父親楊武之,也不是岳父杜聿明,而是好友鄧稼先。也正是他的回國,救了鄧稼先和錢晉等兩彈元勳的命!

當時楊振寧還曾試探性問鄧稼先,我們中國的技術是不是寒春從美國帶來的?寒春就是參與過曼哈頓計劃的女科學家瓊·辛頓,此人還曾是費米的助手。鄧稼先告訴楊振寧,寒春是一個反戰主義者,到中國後一直在養奶牛,從未參與過核物理工作。中國的原子彈,是基於鈾235的內爆式核武器,和美國蘇聯的鈈239槍式核武器完全不一樣,威力更大。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屬於跨越式的彎道超車,所以能夠超越法國,成為第三個核大國。

楊振寧的兒子楊光諾、楊光宇,都是定居美國的科學家,事業上十分成功。楊振寧的女兒楊又禮,則是從事醫學工作。

鄧稼先的孩子,都生於上世紀50年代,女兒叫鄧志典,兒子叫鄧志平。鄧稼先臨終前,覺得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妻子許鹿希,和兩個孩子典典和平平。

鄧稼先上世紀50年代參加兩彈一星功臣,為我國研製“大炮仗”,隱姓埋名28年,他的孩子典典和平平,一直都不知道這個父親的存在,有時候還因為沒有父親受到別人的嘲笑甚至欺負。也許正是如此,典典和平平的成長讓他十分揪心。到80年代,平平終於在鄧稼先的輔導下,考上了重慶大學,後來成了一名機械工程師,參與出版的書有《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

1984年,我國的兩彈一星工程終於告一段落,兩彈元勳們終於可以重見天日。不過,鄧稼先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已經換上了嚴重的癌症,兩年後在北京醫治無效去世。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身為北京醫科大學的醫學教授,也只能滿含淚水告訴醫生,多給他打麻藥,讓他走的不那麼痛苦。

永遠感恩為我國核武器研究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兩彈元勳們!


歷史知事


君視名利為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楊振寧是鄧稼先從初中到大學的同學,同時也是至交好友,他到醫院探望鄧稼先,問起核彈的獎金問題,鄧稼先對楊振寧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單位按10元、5元、3元三個標準發的。”

在一次空爆實驗中,降落傘故障,做為頂級核物理專家,明知核碎片對人體的必然傷害,為避免造成毀滅性後果,作為院長的鄧稼先還是首先撲了上去,造成自己肝臟和骨髓受到嚴重核輻射,引發癌症。填設雷管,鄧稼先也總是以院長的名義強制要求年輕人撤離,自己來幹,鄧稼先同志的事蹟證明,愛國,不只是說說而已。

東風-41、DF-17這兩個關鍵詞在十一期間令無數國人自豪,令無數對手肝顫,吸引了全世界無數媒體和民眾的矚目,可曾知曉,無數個鄧稼先式的科學家在國家科技前沿默默耕耘,默默的奉獻著他們的才華、知識、歲月、青春甚至生命,保密工作的必要性和嚴格程度大家也都能明白,他們付出的太多太多,相對武器,我們更崇敬那些幕後的國家高精尖技術工作者們。

1950年,鄧稼先從美國歸來,時值中國第一年國慶,即10月1日,那次,他第一次看到了國旗。

幾十年後,重病的鄧稼先最後一次來到廣場,警衛員問他,身體能行麼?

鄧稼先說:能行!你不知道今天是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行注目禮,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1986年,李鵬副總理親自到醫院為病重的鄧稼先頒發五一勞動獎章,並給他配專車一部,但鄧稼先堅決不佔國家便宜,僅在臨去世時的前幾天在家人的攙扶下坐上專車轉了一小圈,以此表示已經享受過並感謝國家給予的特殊待遇,同時請求組織收回專車,給更需要的同志。

書香門第培育出的孩子敢把日本軍旗踩在腳下

鄧稼先,24年6月25日出生,安徽懷寧人,翰墨世家,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原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的美學家、美學史家、哲學家、教育家。

名字的由來,鄧以蟄在孩子出生後說:禾之秀實,在野曰“稼”,田野裡已經秀穗結實之禾,我的兒子就叫稼先,植根於中華,秀實於大地,造福民眾之滄海一粟。

轉眼5歲,到了上學的年紀,鄧稼先就讀於北京武定侯小學,巷名源自明代武定侯郭英,畢業後進入北京崇德中學,與楊振寧成為校友兼好友,受楊振寧的影響,鄧稼先放棄了一切遊戲,痴迷於數學和物理學知識。

有這樣一位父親,鄧稼先的學習壓力是極大的,雖然鄧以蟄是新式教育者,但是鄧稼先還是系統的學習了四書五經,不單如此,還要學習外國名著,小學的時候就要學習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著作,英語則由父親親自教授,可說壓力山大,不過到高一的時候,他已經能獨立閱讀英文著作了。

日本侵入北平後,要求所有中國民眾在碰到巡邏中的日本憲兵隊時,必須向日軍行禮,好在日本憲兵是有固定巡邏路線的,所以鄧稼先每天繞路上下學,不願給日本人鞠躬行禮。

40年,崇德中學受日偽逼迫,召開勝利慶祝會,散會後,憤怒的鄧稼先將紙質日本軍旗撕毀踩在腳下,被日偽奸細告發,在校長的袒護下,鄧稼先脫難,但被迫離開北平並於轉年考上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48-50年,鄧稼先出國深造,僅僅兩年就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幸運的是,雖然核物理專業在當時的美國是尖端敏感專業,但是鄧稼先的歸國卻沒有太大阻礙,畢竟鄧稼先在美國的身份還只是學生,即便是他的論文也沒有被列入保密級別,並不是他的研究深度不夠,而是美國對他缺乏應有的重視,相對來說錢學森先生的歸國則困難重重,從這個角度講,名氣大也未必就是好事。

當然,沒有受到太大阻礙這種說法是相比錢學森同志而言,美國移民局的意思是,鄧稼先等100多人擁有的只是中華民國護照,他們只能去臺灣,鄧稼先則說,我的家在北京,我去臺灣幹什麼?最終在周總理的外交協調下,鄧稼先才得以回國。

鄧稼先什麼時候回國的呢?拿到博士學位僅9天!雖然不被重視,但是毫無疑問只要他想留下,必定會有優越的工作以及生活條件等著他,不顧導師的極力挽留,不顧移民局的阻撓,他義無反顧的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一番輾轉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哪怕那個時候,百廢待興的祖國還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更何況尖端科技研究領域的實驗條件。

轉告毛主席,你們要反對原子彈,自己就必須擁有它

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如是說,這句話是他拜託楊承宗轉達毛主席的。

中國人的核夢想久已有之,46年,蔣介石就提出中國要製造一顆原子彈,目的我們暫且不談,也算是強國夢裡的科技夢想吧,可是沒多久蔣介石就被打臉,他特地派出的代表團被告知,美國政府不同意外國人進入原子彈研究機構,就連以前參加核研發的科技人員也被排除在核心科技圈之外,就這樣老蔣的核夢想破滅了。

老蔣不明白,從滿清晚期,清政府就試圖以夷制夷,靠外國人達成不受欺負的目的,但現實很骨感,外國人可不會為你打架,只會為了利益打你,靠別人強國,靠別人科技興國那是最不靠譜的奢望,自己強才是真的強。

高粱地裡的“曼哈頓工程”

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開召開會議的時候就讓錢三強、李四光等人到會彙報核技術研究狀況。轉年,則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我們還要有原子彈,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東西。

1958年核物理專家錢三強找到鄧稼先,告訴他,我們要做個“大炮仗”,這是國家機密,也是個光榮的任務,想請你參加,鄧稼先當然知道所謂的大炮仗就是原子彈,這符合他的專業,值得為此、為國家做出奉獻,鄧稼先自然同意了。

當時的背景是,美國在朝鮮戰場慘敗收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言: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在朝鮮使用原子彈,是否使用原子彈由戰地的美國領導人決定。

威脅還在持續著,後續繼任的艾森豪威爾總統也在其競選期間,發出核威懾,美國必須用自己的核優勢來對付中國和蘇聯,要對中蘇進行大規模的核報復!

被解密的美國絕密備忘錄曾經記載:艾森豪威爾提請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以核武器結束朝鮮戰爭。

54年,美英法等國家計劃對支持越南的中國做出核反應,核武方面,我們被美國威脅,被英法威脅,甚至連“蘇聯老大哥”也對新中國做出過核威脅,好在美蘇相互牽制,美國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蘇聯不答應,他們視此為對蘇聯宣戰,而蘇聯想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美國則說那無異於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所以中國才萬幸沒有受到核打擊,但研發工作亟待進行。

核武的研發之路幾乎可以說就是鄧老的生平

59年,鄧稼先選定主攻方向,即中子物理,流體力學,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僅僅不到3年,鄧稼先和同事們就拿出了原子彈設計方案。

63年,鄧稼先在華北某地知道核試驗的轟炸模擬實驗,並於當年接受聶榮臻元帥的命令,承擔起氫彈的設計任務,就在這期間,我國第一個原子彈按照鄧稼先的設計成功試爆,達成了毛主席以及全國人民的願望。

67年,氫彈成功升空。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而偉大的中國,在偉大的核物理科學家鄧稼先的不懈努力下,僅僅用時2年零8個月的時間即告達成。

72年,因降落傘原因,核彈高空墜落,一百多名防化兵也沒有找到核彈痕跡,鄧稼先心急如焚,為避免重大事故,他親自乘車去找,找到後對其他人說:“你們別去了,否則也是白白犧牲”,他冒著核輻射首先衝上去撿取碎片。

84年,在鄧稼先的領導下,我國成功升級為二代核武。

85年,鄧稼先依依不捨的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幾十年的羅布泊,被強制住院治療,他說,我知道這天早晚會來,沒想到來的這麼早,他捨不得他的研究,他一共住院363天,3次大手術,住院期間疼痛不止,杜冷丁從每天一針到每小時一針,可想而知人能疼到什麼程度!o(╥﹏╥)o

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的他,臨終遺言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大出血的鄧稼先去世了,就這麼被女兒抱著,這個家是他所虧欠的,也是他的安慰。

那些年鄧稼先所付出的一切

1953年的時候,鄧稼先已有一兒一女,他的妻子許鹿希是北京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後),鄧稼先接到調令,不捨歸不捨,怎樣也要打個招呼離家了,他提及他要調動工作,並且拒絕回答從事什麼工作,在哪裡工作這些問題,妻子想寫信也被鄧稼先拒絕了。妻子自然知道他的專業,但是自始至終都沒和任何人提起過“核”字,33歲的鄧稼先“消失”了,整整28年,即便偶有探親,對工作也隻字不提,即便是楊振寧這個他中學到大學的同學問起,他也不說,後來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才告訴楊振寧實情。

許鹿希不能向所有人透露丈夫的工作性質和專業,如果領導問起只能說是保密工作,到此為止,不能再問也不能再說了。鄧稼先去世以後,報紙上刊登了追悼會信息,鄧稼先的朋友,許鹿希的同事們才知道鄧稼先所從事的事業,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出於國家保密需要,鄧稼先也沒有透露自己的工作內容。

為了科研,鄧稼先幾乎處於魂不守舍的狀態,他騎自己車能翻進溝裡,走路能撞電線杆子,而在當時的特殊困難時期,科研人員也同樣吃不飽飯,被餓得頭昏眼花是經常的事情,餅乾已經成為奢侈品,可謂價比天高。

搞科研的人水平高,辦法多,後來他們就研究,醬油這東西可是黃豆做的,熱量和營養含量都不錯,於是乎,他們找醫生開證明才能買到醬油,怎麼吃呢?飢餓輪班制,不在班的同志就幾顆瓜子,開水裡滴醬油,慢慢的吃喝下去。

後來聶榮臻元帥在養病期間,突擊“檢查”,發現大量科研人員營養不良,甚至身體浮腫,所以立刻報告了周恩來總理,並且求他的多名老部下伸出援助之手,南京,瀋陽,廣州,程度各軍區瞭解科研工作者的困境後,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要求各部隊在本已非常節約的條件下,再次下調標準為科研工作者擠出了大米,禽蛋,肉類物資運往科研基地,聶帥做出批示,除科技人員,其他人一律不許享用,尤其行政幹部,一粒也不許吃。

周恩來總理很會打趣,鄧稼先做彙報時總是很緊張,以至於身體發抖,周總理為了降低他的緊張情緒就打趣說,稼先同志,如果你都這麼緊張,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可要發心髒病了,總理深知科技人員的條件艱苦,特地請鄧稼先和同事們吃飯,白菜豆腐肉片湯和饅頭,鄧稼先請總理先吃,總理不吃,只是端起自己的茶缸“喝水”,事後才知道,周總理對自己的要求極高,這種菜他自己也吃不上,他的茶缸裡是兌水的稀玉米粥,因為是私人請客性質,錢都是周總理自掏腰包,但是糧票這東西,總理也沒有多餘的,只能鄧稼先等人自己湊齊了。

到了那個動盪的時代,鄧稼先的家庭也未能倖免,他對這個家,虧欠太多了,妻子操持家裡的一切,一雙兒女也都由妻子拉扯帶大,自己本該是家裡的頂樑柱,可是卻嚴重缺失了責任,自己的家被抄了,資料也都沒有了,兒子女兒躲在桌下瑟瑟發抖,老婆也早就抓走批鬥了,就這樣,鄧稼先愧疚的同時,還是沒有忘記黨和國家對他的囑託,不顧兒女的阻攔和妻子眼中無奈而委屈的淚水,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研發基地。

鄧稼先臨終時,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留下三句話:

“辛苦你了”他對妻子,對兒女有無盡的虧欠。

“永不後悔,死後無憾”這是他對黨、對國家和人民的交代,為了科研,甘願承受一切。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是囑託,對發展前景的重託。

鄧稼先的子女情況

文初講過,鄧稼先是不願意佔公家便宜的,所以兩個孩子自然也沒機會享受特殊照顧。

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非常獨立,這和鄧稼先忙於工作,無法充分照顧家庭是有關的,女兒鄧志典,15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內蒙古建設兵團,那個年代,那種工作環境,那種工作內容,必定會被歷練出來,而且性格上會更加獨立。

後來參加剛剛恢復的高考,進入大學,鄧稼先家從來都是書香門第,看來這和遺傳已有關係,鄧志典一旦融入了學習環境,先天的優勢就發揮出來,讀完大學的她不滿足自己的學識,又進一步前往美國深造。

父女間有這麼一段對話:

就在女兒鄧志典將要離開祖國,去往美國攻讀研究生的前一天。

鄧稼先問鄧志典:“有一部電影叫《走向深淵》你知道麼?”

電影大意:女大學生在歐洲求學期間,因為自身愛慕虛榮貪圖享受被特務機關收買,而女大學生的男友正式負責國家火箭基地工作的職員,男友被女大學生拖下水······

鄧志典當然明白父親的意思,立刻回應:“爸,我不會的。”

她說到做到,在美國讀書期間從來不會亂花錢,讀書回來以後也沒有受到什麼特殊照顧,成為普通一員,低調到除非親屬,恐怕沒人知道她現在的狀況。

兒子鄧志平,恢復高考那年和姐姐一樣同時參加高考,考入重慶大學,工學碩士,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參與出版的書有《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完成多項科研課題。

有的朋友可能會很惋惜,鄧稼先的子女都沒有走上核物理的道路,其實這也和他的工作相關,長期在外的鄧稼先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包括鄧稼先的父母,鄧稼先的子女全家都是他的老婆許鹿希照顧的,孩子的學習輔導就更別提了,根本顧不上。所以姐弟倆走向不同的學科道路,不過相信他們所選的專業也都是自己喜歡的,這就夠了。


古今通史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這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在1985年指揮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核試驗時,一時高興而寫下的詩句。殊不知,此時的他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但老人家依然是豪情萬丈,為祖國的核事業默默耕耘!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許身報國,威壯河山!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大,在北京大學擔任過一段物理系助教。1947年,他為了學習更先進的知識,報效祖國,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第二年,他到美國留學,由於他成績突出,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只有26歲的鄧稼先就拿到了博士學位,人稱“娃娃博士”。

鄧稼先的成就,被當時的美國政府所關注,他們想用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留住鄧稼先。但當新中國成立後,在祖國的號召下,1950年他依然回國。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幾人回。1979年,在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其中的危險,他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後來,鄧老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碎的原子彈後,強行將其拉到醫院檢查。結果是發現他的小便、骨髓中都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隨後,他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老人在步履維艱之時,堅持自己去裝雷管,他對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周圍的人聽了鄧老的話,眼中飽含淚水。這才是真正的以身報國,民族的脊樑!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奉獻了一輩子的祖國核事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英雄走了,那麼,他的子女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有一兒一女,兒子叫做鄧志平,女兒叫鄧志典。由於鄧稼先一直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研究,妻子許鹿希從事醫學工作,也比較忙,因此他們都無暇照顧鄧志平和鄧志典。但兩人都很懂事,在很小的時候,就都已經學會了做飯做菜了。鄧志典, 1954年出生。後來,上山下鄉,她參加了內蒙古的一個建設兵團,她本可以早一點回城的,但因為她的爸爸是鄧稼先,她沒有那樣做,她是最後一個回到城裡的幹部子女。1977年,考上大學。1985年,出國留學,並且至此她也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過著平常的生活。

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學碩士,現在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並且擔任《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他現在一直從事機械專業的課題研究、相關教材的編撰以及教學工作,生活平淡而又充實。

鄧稼先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為中國人撐起了驕傲的脊樑!鄧老是國家的驕傲,而他的子女凡事不搞特殊化,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卻是鄧老自己的驕傲,鄧老也因為自己有這樣的子女而深感欣慰。最後,讓我們向鄧稼先、錢學森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們致敬!許身報國,威壯河山!


密探零零發


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這是對兩彈元勳鄧稼先獻身一生的事業最好的評價。

與錢學森相比,鄧稼先雖有留學美國的經歷,卻沒有“能抵兩個師”的高度評價。

與楊振寧相比,鄧稼先雖然沒有顯赫的理論成果,卻有一顆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

鄧稼先的偉大事業

鄧稼先於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沒有像很多留學生那樣,留在了科研環境和發展前途更好的美國,而是毅然回國。

1958年秋,鄧稼先義無反顧投身兩彈一星事業,出於保密需要,鄧稼先只對妻子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照顧家,不能照顧她和孩子,甚至不能聯絡通信。

妻子看著丈夫堅毅的表情,默默表示了支持。

從此,鄧稼先這個人“消失”了,一消失就是八年。

八年的時間裡,鄧稼先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宅大院和大漠戈壁,其中艱辛自不待言,陪伴他的是和他一樣拋家舍業的戰友,是王淦昌、朱光亞、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郭永懷、陳能寬、于敏……這些中國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原子彈。

嚴重的核輻射和過度的疲憊,透支了鄧稼先的健康,他的生命因過度燃燒而成了殘燭。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歲。臨終前,鄧稼先關心的仍然是我國的國防尖端武器事業,他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我們沒有辜負鄧稼先的期望和重託,如今我們已經是先進尖端武器事業的引領者。

鄧稼先的子女現狀

鄧稼先有兩個子女,由於工作繁忙,他沒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們成長,更沒有給孩子什麼特殊待遇,但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後,父親的事蹟和精神始終鞭策著他們前進。

1,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學碩士學位,投身機械製造工程和技術研究教學,現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參與出版多部機械製造教材的編寫工作。

2,女兒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曾赴美國留學,她十分低調,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在鄧稼先家的客廳裡,鄧稼先遺像旁的玻璃板下,擺放著一張領獎通知單,上面寫著: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項目:原子彈的理論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的理論突破及武器化;獎勵金額:1000元……這便是鄧稼先獲取的全部物質獎勵。

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鄧稼先。

向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致敬!永遠緬懷他們的偉大精神和事業!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到鄧稼先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我國的兩彈元勳,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後,不顧導師的挽留,放棄了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

他投身核武器的機密研究,耗盡心血苦戰28年,讓中國有了原子彈和氫彈,騰起的蘑菇雲震撼了世界,可是他自己卻因為核輻射患癌而全身大出血離世。

不過今天藉著題主的問題,說說他家人的事情吧。歷史上有過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可是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的故事還是震撼了歲月,震撼了無數人。他們兩家人是世交,許鹿希北大畢業後留校任教,和鄧稼先的結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只是她選擇了鄧稼先就選擇了堅守,她一個人無怨無悔守候了鄧稼先28年,操持家務,帶著一雙兒女,最後盼來的愛人卻身患癌症,死在了自己的懷裡。

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此情可撼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位大漠英雄的夫人許鹿希和他的一雙兒女吧。

一,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

愛情的詮釋有很多,鄧稼先和他夫人許鹿希的愛情就是: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

許鹿希出生書香門第,父親許德珩是知名學者,更是九三學社的創始人,和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幾十年的老朋友。鄧稼先和許鹿希可謂是青梅竹馬了,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做助教的時候,還給她上過課了。

1953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兩人是門當戶對,過得也恩恩愛愛,又有了一雙兒女,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1958年,經錢三強的推薦,鄧稼先帶領團隊從事原子核研究,屬於國家機密,給家人也不能說。他告訴妻子工作調動了,但是工作內容和地方都不能說。

他和妻子說到了多年前北平淪陷,看著日軍肆無忌憚欺辱百姓時自己的憤怒,然後說到: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

(1958年,鄧稼先一家合影照)

鄧稼先是一個內斂的人,可是這個工作不僅保密,還很危險,生死未知了。他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去照相館拍了全家福。

鄧稼先就這樣離開了家,一去就是28年,中途也偶爾會回來看看,但是都有汽車和警衛跟著。鄧稼先來去匆匆,和妻子許鹿希是聚少離多,和分開也沒啥區別了。

許鹿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鄧稼先在做什麼,但是他信任自己的丈夫,選擇默默守候,她一個人帶著一雙兒女,更要服侍生病的公婆。

中國原子彈,氫彈相繼爆炸成功,鄧稼先也耗盡了自己的心血。因為沒有嚴密的防護服,他為了保護年輕人,又搶著去撿摔裂的原子彈,他的話很簡單: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鄧稼先因為核輻射而患上了癌症,被醫生強令住院,許鹿希等回了自己的愛人。

她身為醫學博士,卻救不了自己的愛人,只能默默流淚。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全身大流血,搶救無效死在了許鹿希的懷裡,死前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鄧稼先走了,許鹿希說,他們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很多人不懂,卻還是淚流滿面。

許鹿希選擇繼續守候這份愛情,他先後出版了三本鄧稼先的傳記,還把他不保密的科學著作,彙集成了《鄧稼先文集》,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

鄧稼先走了很多年了,她談起自己的先生,還是柔情滿滿。她的家裡擺了一尊鄧稼先的半身銅像,其它的陳設並未改變,和鄧稼先在的時候一樣。

二,兒子鄧志平,女兒鄧志典。

鄧稼先和許鹿希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都是在鄧稼先1958年接受任務之前出生。

1954年,他們有了女兒鄧志典,1956年,又有了兒子鄧志平。兩個孩子獨立性很強,也很低調,從未仗著父親是兩彈元勳去要過什麼,公眾媒體報道的很少。

兒子鄧志平重慶大學畢業,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編寫了幾本機械數控的書,在機械製造業也是一個人才了。

女兒鄧志典就更低調了,當年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卻是最後一批迴城的子女,上了大學之後出國留學,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很少進入人們的視線了。

祝福許鹿希教授,晚年幸福。

英雄背後的故事一樣精彩,後面的問答又寫了楊靖宇將軍和妻子的故事,還有錢三強家人的故事,歡迎關注看看……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