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安黎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端坐于一个瓢状的盆地里。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有点儿拘谨的川道,从北向南延伸,至山与塬的合拢围堵之处,突然就开阔与坦荡起来,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洼地,恰好能供一座小城栖身。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两旁的黄土塬高高地耸立,衬托得中间的川道越发地低矮。川道是河流造就的,没有河流一轮又一轮蛮横的冲击波,川道与黄土塬原本是浑然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流淌于锦阳川的这条河,官方称其为沮河,百姓叫它石川河。石川河之于广袤的地球,犹如人身上的一根毛细血管,算不上有多么重要。但对于一方水土而言,它却仿佛母亲的奶汁之于嗷嗷待哺的婴儿,不可或缺。石川河是耀州境内最大的河流,堪称耀州的母亲河。凡为河,无论粗细,无论大小,若追溯其历史来,几乎都天荒地老般地远古,动辄万年亿年。甚至可以说,地球形成之日,就是河流潺潺之时。河床也许随着日月的奔走,有所游移,但河流的大致方位,大致趋势,皆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盛在缸里的水,或聚在杯中的水,是柔软的,是沉静的,是谦卑的,总是听命于人的指挥,服从于人的意志。但置身于荒野之中的水,可就没有那么乖巧和羞涩了。它时而腼腆,时而张扬;时而温顺,时而狂躁;时而低眉羞眼,时而暴跳如雷……水的喜怒无常,近乎于不可捉摸。水的表情与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水,而是取决于环境。春暖花开,水也舒展,也灿烂,也微笑;夏阳浓烈,水也浮躁,也咆哮,也沸腾;秋高气爽,水也清淡,也枯瘦,也含蓄;冰天雪地,水也凝固,也僵硬,也收缩。季节的变换,引来水之变换。而季节对于水的作用,比之于地势,显然要逊色许多。真正决定水的姿态的,要数河床的地理特征。水在湖里,是那样地安详,像憨态可掬的熟睡婴儿,像看破红尘的沉默老者,即使有风吹过,也只是皱起一波波的涟漪,绝不轻易激动,呈现出一副肝肠寸断的模样。但水一进入河道,就是另一种性格了。河床平缓,水则平静;河床凹凸,水则激荡;河床忽高忽低地断裂成悬崖,水则飞瀑而下。每一朵浪花的下面,一定潜伏着一块石头。石头大,浪花则大;石头小,浪花则小;石头大如牛,滔浪则滚涌;石头小如鼠,细浪则轻卷。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水并非总是在河床里流淌,它时不时地会大发脾气,突破堤坝的阻拦,狂啸着冲向村庄和庄稼地。这个时候,曾经可爱的水,就变得犹如无数头发疯的野兽,毫无理性地四面出击,无所顾忌地进行捣毁和破坏——水的角色已悄然转换,由人的滋养者,哺育者,变成了人的加害者,毁灭者。水灾,在人类所要面对的诸多灾害中,排列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一场黄河泛滥,就能致千村绝户,数十万人命丧黄泉。然而,有其害,就有其益。泛滥的河水并非一无是处,它的积极价值客观地存在着,人因此而常常因祸得福。地球上的大多数平原,都是冲击波平原。也就是说,它都是由江河的一次次地暴怒,一次次地冲击而形成的。长江泛滥,造就出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壮美;黄河泛滥,荡涤出了华北平原的辽阔;石川河泛滥,开辟出了锦阳川的富饶。滔滔的河水,冲刷着泥土,啃噬着岩石,吞咽着山包,埋没着沟壑,扫尽一切阻与碍,踏平一切高与低,从而使昔日褶褶皱皱的土地,变得舒展而平坦。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小水冲出沟壑,中水冲出川道,大水冲出平原。沟壑是由雨水蚕食造成的,而川道和平原,一定伴随着河流而存在。锦阳川就是石川河的产物,而耀州城的崛起与绵延,无疑与石川河密不可分。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从遥远的峡谷里扭捏着腰身,一路南下。途径石山,山体坚硬,水使出浑身解数,终日冲刷,但毕竟力量有限,无法扩充出更多的地盘,以供自己享用。但到了下游地带,软处好取土,面对酥软的黄土,水蛮横的本性便暴露了出来。在雨水酣畅淋漓无休无止的季节,在暴雨倾盆而下的时日,石川河不大宽阔的河床,难以容纳八方来水,于是那些多余出来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漫溢出河堤,横冲直撞地扑向两岸的田野。日积月累,河床周边越发地得以扩充,地势越发地坦荡,川道因之而形成。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整个锦阳川,仿佛一个被刀切开的长吊型葫芦。耀州城所处的位置,像葫芦椭圆形的头部,为川道最为开阔的地带。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州城的所在地,为何要比其他地域更为天大地大呢?若从常识上进行推论,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端倪。在耀州城南,石川河与另一条名叫漆河的河流交汇,合二为一,最终从一道豁口继续朝南奔涌,遥遥而去。耀州城的东南方,是一道绵延的山脉,山脉的西侧,则是土塬。河水在山脉和土塬的接壤处,冲撞出一道豁口,将本来连为一体的山脉和土塬,活生生地拦腰斩断。那道断裂的豁口,像刀劈斧砍一般,至今还能隐隐目睹到其斑斑的伤痕。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我猜想,很早很早之前,也就是河流最初发轫之初,河水从山坳里一泻千里,狂奔而下,但到了这里,却遭遇了挫折。山与塬连接在一起,像一道高耸的大坝,阻挡住了河水的去路。河水无法突围,便在其脚下淤积着,翻卷着,激荡着,打着滚,拍着浪,朝四周漫溢。河水浸泡并冲击着两侧的土壁。湿软的土壁一层层地垮塌,于是塬得以瘦身,川得以扩容。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等执拗的水终于咬牙切齿地在山塬间打通一道豁口,并顺着豁口急不可待地朝南泄流之后,而经水淤积漫溢过的地方,就变得相对天高地阔一些。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与漆河,发源于不同的山脉,原来互不搭界,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流,在快要接近耀州城时,它们之间仅隔着一道瘦瘦的土塬。那道土塬,名曰步寿塬。步寿塬像一个畸形的面孔,额头臃肿,两颊粗蛮,但下巴却格外地尖细。那个下巴,像耕牛探出唇外的舌头,又像劫匪打劫时刺来的匕首,伸向或戳向耀州城所在的位置。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与漆河,形若一对情侣,出生于不同的门第,却都不愿在某个水池里了却残生,便外出寻找自己的归宿。也许它们像情侣那般地心有灵犀,隔山就能倾听到彼此的呼唤,于是脚步越发地匆匆,并相互吸引着,相互靠拢着,最终融为了一体。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两条河赋予耀州城以别样的诗意。因为水,耀州城不再土里土气,不再邋里邋遢,而是有了灵性,有了韵味,有了让人流连忘返的意蕴,也有了耐人寻味的暧昧。城因水而砌,水绕城而流。柳枝在河边飘拂,小鸟在枝头呢喃,洗衣女子的花格子衣裙在风中抖颤,放牧者甩动的鞭梢晃乱云絮……千百年来,耀州城里的人走的走了,来的来了,店面关了再开,树木砍了再栽,唯有河流不改初衷,与城郭日夜厮守,相濡以沫。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夕阳之下,站在东塬的塬畔,俯视耀州城区,发现昔日方方正正的耀州城,在不断地扩张与繁衍中,越发地头重脚轻。北端宽大而雄浑,南端窄细而浑圆,而迟暮中的耀州城,在落日的余晖里被水包围着,仿佛一艘浮在水面上的航船。点点灯光,恰似摇曳于波涛里的星星渔火。事实上,我小时候,不止一次地听到村里的老人有关耀州城的讲述,在他们的描述中,传说中的耀州城,就是一艘漂浮的舟船。据说这艘舟船,承载着全城人的祈愿,每天都要跟随太阳的节奏,缓慢地旋转那么一圈。基于此,有风水师预言,在本已人杰地灵的基础上,耀州更加地非同凡响,将会涌现出三石六斗麦子的大小官员。也就是说,三石六斗麦子有多少颗麦粒,对应的就能产生多少个官员。但三石六斗究竟有多少颗麦粒呢?估计谁也没数过,或者,即使是有人抱有数一数它的意愿,但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将其数得清楚。用这样一个含糊数字,来夸张地描述官员数量的密密麻麻,确实有那么几许的夸张,但也在显示着民间的智慧。数字是模糊的,含混的,只是用来强调之多之众——不是很多,而是很多很多。用耀州的土话说,就是多得“没没”(读音)!“没没”,意思为没边没沿。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州城兴之于水,衰之于水,它起起伏伏的命运,皆与这两条河流——尤其是石川河——紧密相连。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1962年出生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麻子村,现居西安。为《美文》杂志副主编。在国内外百余家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累计六百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 《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齿》、《耳旁的风》、《别样的发现》等十余部书籍。诸多作品或被编入多个省市的语文辅导教材,或被《作家文摘》、《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和《杂文选刊》等转载。并有数十(部)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字,在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刊发出版。文字以其当代罕有的思想光华和语言魅力,被《文艺报》等评论誉之为“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