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安黎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端坐於一個瓢狀的盆地裡。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有點兒拘謹的川道,從北向南延伸,至山與塬的合攏圍堵之處,突然就開闊與坦蕩起來,形成一個橢圓形的窪地,恰好能供一座小城棲身。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兩旁的黃土塬高高地聳立,襯托得中間的川道越發地低矮。川道是河流造就的,沒有河流一輪又一輪蠻橫的衝擊波,川道與黃土塬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流淌於錦陽川的這條河,官方稱其為沮河,百姓叫它石川河。石川河之於廣袤的地球,猶如人身上的一根毛細血管,算不上有多麼重要。但對於一方水土而言,它卻彷彿母親的奶汁之於嗷嗷待哺的嬰兒,不可或缺。石川河是耀州境內最大的河流,堪稱耀州的母親河。凡為河,無論粗細,無論大小,若追溯其歷史來,幾乎都天荒地老般地遠古,動輒萬年億年。甚至可以說,地球形成之日,就是河流潺潺之時。河床也許隨著日月的奔走,有所遊移,但河流的大致方位,大致趨勢,皆不會有太大的偏離。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盛在缸裡的水,或聚在杯中的水,是柔軟的,是沉靜的,是謙卑的,總是聽命於人的指揮,服從於人的意志。但置身於荒野之中的水,可就沒有那麼乖巧和羞澀了。它時而靦腆,時而張揚;時而溫順,時而狂躁;時而低眉羞眼,時而暴跳如雷……水的喜怒無常,近乎於不可捉摸。水的表情與姿態,在很大程度上,並非取決於水,而是取決於環境。春暖花開,水也舒展,也燦爛,也微笑;夏陽濃烈,水也浮躁,也咆哮,也沸騰;秋高氣爽,水也清淡,也枯瘦,也含蓄;冰天雪地,水也凝固,也僵硬,也收縮。季節的變換,引來水之變換。而季節對於水的作用,比之於地勢,顯然要遜色許多。真正決定水的姿態的,要數河床的地理特徵。水在湖裡,是那樣地安詳,像憨態可掬的熟睡嬰兒,像看破紅塵的沉默老者,即使有風吹過,也只是皺起一波波的漣漪,絕不輕易激動,呈現出一副肝腸寸斷的模樣。但水一進入河道,就是另一種性格了。河床平緩,水則平靜;河床凹凸,水則激盪;河床忽高忽低地斷裂成懸崖,水則飛瀑而下。每一朵浪花的下面,一定潛伏著一塊石頭。石頭大,浪花則大;石頭小,浪花則小;石頭大如牛,滔浪則滾湧;石頭小如鼠,細浪則輕卷。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水並非總是在河床裡流淌,它時不時地會大發脾氣,突破堤壩的阻攔,狂嘯著衝向村莊和莊稼地。這個時候,曾經可愛的水,就變得猶如無數頭髮瘋的野獸,毫無理性地四面出擊,無所顧忌地進行搗毀和破壞——水的角色已悄然轉換,由人的滋養者,哺育者,變成了人的加害者,毀滅者。水災,在人類所要面對的諸多災害中,排列於首當其衝的位置。一場黃河氾濫,就能致千村絕戶,數十萬人命喪黃泉。然而,有其害,就有其益。氾濫的河水並非一無是處,它的積極價值客觀地存在著,人因此而常常因禍得福。地球上的大多數平原,都是衝擊波平原。也就是說,它都是由江河的一次次地暴怒,一次次地衝擊而形成的。長江氾濫,造就出了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壯美;黃河氾濫,盪滌出了華北平原的遼闊;石川河氾濫,開闢出了錦陽川的富饒。滔滔的河水,沖刷著泥土,啃噬著岩石,吞嚥著山包,埋沒著溝壑,掃盡一切阻與礙,踏平一切高與低,從而使昔日褶褶皺皺的土地,變得舒展而平坦。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小水衝出溝壑,中水衝出川道,大水衝出平原。溝壑是由雨水蠶食造成的,而川道和平原,一定伴隨著河流而存在。錦陽川就是石川河的產物,而耀州城的崛起與綿延,無疑與石川河密不可分。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從遙遠的峽谷裡扭捏著腰身,一路南下。途徑石山,山體堅硬,水使出渾身解數,終日沖刷,但畢竟力量有限,無法擴充出更多的地盤,以供自己享用。但到了下游地帶,軟處好取土,面對酥軟的黃土,水蠻橫的本性便暴露了出來。在雨水酣暢淋漓無休無止的季節,在暴雨傾盆而下的時日,石川河不大寬闊的河床,難以容納八方來水,於是那些多餘出來的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漫溢出河堤,橫衝直撞地撲向兩岸的田野。日積月累,河床周邊越發地得以擴充,地勢越發地坦蕩,川道因之而形成。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整個錦陽川,彷彿一個被刀切開的長吊型葫蘆。耀州城所處的位置,像葫蘆橢圓形的頭部,為川道最為開闊的地帶。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州城的所在地,為何要比其他地域更為天大地大呢?若從常識上進行推論,就不難看出其中的端倪。在耀州城南,石川河與另一條名叫漆河的河流交匯,合二為一,最終從一道豁口繼續朝南奔湧,遙遙而去。耀州城的東南方,是一道綿延的山脈,山脈的西側,則是土塬。河水在山脈和土塬的接壤處,衝撞出一道豁口,將本來連為一體的山脈和土塬,活生生地攔腰斬斷。那道斷裂的豁口,像刀劈斧砍一般,至今還能隱隱目睹到其斑斑的傷痕。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我猜想,很早很早之前,也就是河流最初發軔之初,河水從山坳裡一瀉千里,狂奔而下,但到了這裡,卻遭遇了挫折。山與塬連接在一起,像一道高聳的大壩,阻擋住了河水的去路。河水無法突圍,便在其腳下淤積著,翻卷著,激盪著,打著滾,拍著浪,朝四周漫溢。河水浸泡並衝擊著兩側的土壁。溼軟的土壁一層層地垮塌,於是塬得以瘦身,川得以擴容。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等執拗的水終於咬牙切齒地在山塬間打通一道豁口,並順著豁口急不可待地朝南洩流之後,而經水淤積漫溢過的地方,就變得相對天高地闊一些。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與漆河,發源於不同的山脈,原來互不搭界,卻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奔流,在快要接近耀州城時,它們之間僅隔著一道瘦瘦的土塬。那道土塬,名曰步壽塬。步壽塬像一個畸形的面孔,額頭臃腫,兩頰粗蠻,但下巴卻格外地尖細。那個下巴,像耕牛探出唇外的舌頭,又像劫匪打劫時刺來的匕首,伸向或戳向耀州城所在的位置。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石川河與漆河,形若一對情侶,出生於不同的門第,卻都不願在某個水池裡了卻殘生,便外出尋找自己的歸宿。也許它們像情侶那般地心有靈犀,隔山就能傾聽到彼此的呼喚,於是腳步越發地匆匆,並相互吸引著,相互靠攏著,最終融為了一體。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兩條河賦予耀州城以別樣的詩意。因為水,耀州城不再土裡土氣,不再邋里邋遢,而是有了靈性,有了韻味,有了讓人流連忘返的意蘊,也有了耐人尋味的曖昧。城因水而砌,水繞城而流。柳枝在河邊飄拂,小鳥在枝頭呢喃,洗衣女子的花格子衣裙在風中抖顫,放牧者甩動的鞭梢晃亂雲絮……千百年來,耀州城裡的人走的走了,來的來了,店面關了再開,樹木砍了再栽,唯有河流不改初衷,與城郭日夜廝守,相濡以沫。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夕陽之下,站在東塬的塬畔,俯視耀州城區,發現昔日方方正正的耀州城,在不斷地擴張與繁衍中,越發地頭重腳輕。北端寬大而雄渾,南端窄細而渾圓,而遲暮中的耀州城,在落日的餘暉裡被水包圍著,彷彿一艘浮在水面上的航船。點點燈光,恰似搖曳于波濤裡的星星漁火。事實上,我小時候,不止一次地聽到村裡的老人有關耀州城的講述,在他們的描述中,傳說中的耀州城,就是一艘漂浮的舟船。據說這艘舟船,承載著全城人的祈願,每天都要跟隨太陽的節奏,緩慢地旋轉那麼一圈。基於此,有風水師預言,在本已人傑地靈的基礎上,耀州更加地非同凡響,將會湧現出三石六鬥麥子的大小官員。也就是說,三石六鬥麥子有多少顆麥粒,對應的就能產生多少個官員。但三石六鬥究竟有多少顆麥粒呢?估計誰也沒數過,或者,即使是有人抱有數一數它的意願,但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將其數得清楚。用這樣一個含糊數字,來誇張地描述官員數量的密密麻麻,確實有那麼幾許的誇張,但也在顯示著民間的智慧。數字是模糊的,含混的,只是用來強調之多之眾——不是很多,而是很多很多。用耀州的土話說,就是多得“沒沒”(讀音)!“沒沒”,意思為沒邊沒沿。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耀州城興之於水,衰之於水,它起起伏伏的命運,皆與這兩條河流——尤其是石川河——緊密相連。



耀 州 是 一 艘 船 丨 安 黎

1962年出生於銅川市耀州區關莊鎮麻子村,現居西安。為《美文》雜誌副主編。在國內外百餘家雜誌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累計六百餘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 《痙攣》、《小人物》、《時間的面孔》,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醜陋的牙齒》、《耳旁的風》、《別樣的發現》等十餘部書籍。諸多作品或被編入多個省市的語文輔導教材,或被《作家文摘》、《讀者》、《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中華文學選刊》和《雜文選刊》等轉載。並有數十(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蒙古文、哈薩克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多種文字,在相應的國家和地區刊發出版。文字以其當代罕有的思想光華和語言魅力,被《文藝報》等評論譽之為“思想的王國,語言的石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