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曆史上的九大富商

涇陽吳家涇陽吳家,“裕興重”東家,曾在四川、淮南經營鹽業,在西北營運茶業。庚子年慈禧西逃西安,吳家捐銀五十五兩助餉,慈溪嘉許吳周氏,封為“護國夫人”和“一品夫人”。“裕興重”在涇陽設總號,在安化、蘭州有分莊,其蘭州分莊負責人還做過不少年 的“總商”,長期與馬合盛齊名,並在後期壓倒馬合盛佔據陝西茶商的頭把交椅,資本累積到四五十萬兩銀子,僅吳家的府第就建了17個大院子,成為清咸豐、同治、光緒時期陝西的鉅富。1937年10月,吳懷先(吳周氏從吳家宗族過繼的子嗣),將吳家大院借給中共中央青年部,辦起青年幹部學校,這就是著名的安吳青訓班,是延安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和中央團校的前身。1937年10月至1940年4月,有12000餘名學員從這裡畢業,被譽為“青年的故鄉”、“抗日干部的搖籃”。

陝西曆史上的九大富商


孝義趙家清末文人李伯元所著《官場現形記》起筆處的原型即為渭南孝義鎮趙家,“趙家是鎮中富戶,有一年趙老爺的一個孫子考上了狀元,闔鎮祝賀,另一富戶方家見了眼紅,也找了一個舉人夫子名王仁給他兒子老三作私塾先生,在慶賀趙家孫子中舉王鄉紳打探制藝入官經濟之道”,而實際情況是,陝商趙家由富而貴比書中所寫還在富足。趙家明初利用食鹽開中積累家資百萬,清代以後其商號遍佈四川陝西各地,涉足鹽業、茶葉、當鋪等行業。趙家在孝義鎮有九座宅院,氣勢恢弘,僅院內的戲臺就有七間房寬。據喬家後人喬峰泰回憶,“趙家每年賺的銀子都從四川運來,這些銀子經常有保鏢護送,也叫鏢銀。一次,趙家出鏢銀時,先頭已經進入趙家大院,後一部分還在渭河攤上,挑銀子的擔子足有八里路長”。
陝西曆史上的九大富商


大荔李家大荔八女井的李家自明代以來就是富戶,其家商業以布莊為主,是陝西靠販布發家“蓋省財東”的典型。李姓共四門,是由樹敏、樹本、樹德、樹口傳下來的,後各立一個堂號即永遠、明遠、致遠、志遠,其中老二“明遠堂”開有“萬順德”布莊。老三“致遠堂”開有“萬順貴”布莊,總號設在大荔城東庫道,在三原、涇陽有分號。李家靠販布起家,有銀幾百萬兩藏在窖中。咸豐年間,僅永遠堂後人李遊甙捐一萬兩銀子重修同州考院。同治元年,清軍多隆阿至大荔,派兵其家銀窖,一次得銀一百萬兩。李家的發家人叫李敬,耗巨資為其家族修了佔地方圓六百里長的墓地,地下全是石棺石槨,精美石雕,反映墓主生前的生活,富比王侯。戶縣郭家陝西戶縣商人郭仰山,秦渡鎮人,“設藥市鎮上,而揀材精審,身親刨炙,雖極貴品,不敢以假亂真。蓋公曰:‘藥之良否,人命攸關,敢兒戲乎!雖貧窮,或嚴冬昏夜叩門戶,無不與者。’蓋公又嘗曰:‘命等耳,貧窮獨非命乎?且病痛思藥,因心急如焚也。’”郭仰山做生意貨真價實,市價不二,在遠近名聲遐邇,被大家尊稱為“不二郭家。
板橋常家渭南板橋常家在四川金堂縣做生意,有出租土地九千畝,承租人如遇年饉歉收,只要向掌櫃磕頭說明情況,便租銀全免,決不追繳,在當地留下很好的口碑。后土匪作亂,眾人趁機搶掠店鋪,唯獨不搶常家。入近代後,四川軍閥作亂,夥計們紛紛攜銀逃難歸陝,不久齊聚財東門首,交銀了帳。財東說:“戰亂無依,你們拿去度日。”夥計們齊聲回答說:“你家的銀子,我們要它幹什麼。”韓城黨家韓城王莊黨家村的黨家靠誠信發家。黨家十一世黨德佩早年在河南賈營做棉花生意,一次,一位雲南客人運來瓦罐、瓷器,滯銷不售,將貨物轉託黨德佩,黨德佩小心維護。七、八年後,雲南商販回賈營,黨德佩將銀錢貨物一一呈上,雲南客商目瞪口呆,已將此事遺忘,曰“天下竟有此偉男子”,遂拿出一筆資金幫黨家發展。黨家做生意一諾千金,不欺不瞞,以良好的商業信譽佔領和開拓市場。社樹姚家陝西涇陽社樹姚氏,明朝中後期,姚家後裔作引商,頗得厚利。約在清朝順治期間,姚成十二孫姚一陽,隨陝西商人赴康定做茶布生意的“闖爐關”浪潮,在四川雅安設店經營,將布、鹽運往川西彝族地區,銷貨後,即在當地購買藥材、土產、運往川中銷售。至康熙年間,姚昂幹承其祖業,又子瀘定、重慶、瀘州、綿州,繼而在川鄂各繁華碼頭及重要縣城、市鎮設立商棧,統一商號名曰“永聚公”。此後,其經商地域西通藏地,東延長江,在異常、沙市、漢口、蘇州等重要城市所經營的商品計有布、鹽、糖、茶、黑白木耳、絲綢綾羅和鹿茸、藿香、紅花等珍貴藥材。康熙中後期,隨著經營範圍的擴展“永聚公”再分出“永聚源”“永聚全”兩大商號。三個商號千人之眾。
定邊者家者家是定邊在明清時期經營鹽業併成為整個定邊地區最富有的商業家族。清代,者家已經發展到有五六十隻駱駝的馱隊,幾千只羊的羊場,在當時定邊最繁華的定邊西正街開有鹽店、百貨店、米布行和油坊,還有商路沿線開又客棧。者家的駝隊僱有幾十個夥計,專門從事駝運貿易。清末,者家四兄弟將者家產業發展到極致。者家四兄弟相互分工,老大跑山西,老二管駝隊,老三在家種地,管理家業,老四在鎮上管理油坊店鋪等,完全體現了“以商求富,以農守之”的經營理念。幾年的努力,者家的銀子多大堆積在拆房裡像一座小山,只有一塊破舊的席子蓋著;從包頭販牛馬所得的金葉子多到無處儲藏,就埋在者家地裡或房屋下。據者家後人講,民國初年者家埋在地裡的金葉子就有近20箱。大荔溫家大荔羌白的溫家在四川辦鹽井,家裡也是大地主。有一年糧食豐收,其母看到倉庫裡堆滿了糧食就不高興的問兒子,咱家的銀子怎麼沒有糧食多,兒子帶著母親到家裡藏銀子的地窖去看,看到千萬兩大錠的銀元寶堆在那裡,比豐收的糧食還多,溫母竟高興的笑死了。

轉自:大荔之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