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精短散文《人生就是爬山》,請欣賞

讀者文摘精短散文《人生就是爬山》,請欣賞

我生在山裡,迄今為止依舊工作在山裡。而鄂西群山又是武陵山脈和巫山山脈交匯在一起形成的,山巒起伏,縱橫交錯,複雜得根本就沒法描繪清楚。住在這樣的群山裡,做得最多的一件事自然就是爬山了。什麼剪刀山、騷拈子坡、中墩巖、梯兒巖、倒栽坡、長嶺等,單單是這些名字聽起來就令人肉把子發麻的。而要翻越一座又一座山頭,那種辛苦和艱難就可想而知了。但是生在山裡沒有辦法,進山、出山、上學、放學、挑水、打柴、收穫莊稼、下鄉進村等,都得爬山,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生在這些山裡,你只有不停地翻那些山頭,生命才能得以延續。

有一首專寫我們鄂西山路的歌,叫《山路十八彎》。即使是沒生在山裡的人,從那首歌裡也能得知,凡叫山路的路,那就沒有一條是直的。區別也僅僅是因為山的高低和緩急不同,彎的程度不同而已。山低一些或緩一些,彎路就少一些,緩一些;山高一些或陡一些,彎路就多一些,急一些。但不管是哪條山路,你都得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翻越山頭,最終到達目的地。

當然對山裡人來說,如果是空腳搭手翻山倒也無所謂,但情形往往是空腳搭手的時候並不多,不是肩上背一捆,就得挑一擔,負重爬山。有一首叫《背山》的歌就唱出了山裡人的生存狀態:

山套山,霧壓霧,猴子巖,老虎路,山裡人走險嶺,丁字打杵篾揹簍,

早晨背出晚背進,空肚揹回空揹簍,爹把兒子背成人,兒子把爹背下土。

讀者文摘精短散文《人生就是爬山》,請欣賞

山裡人就這樣,揹著揹簍,拿著打杵,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下來的。所以從我記事的時候翻山似乎就算不得什麼了。因為長久地在那些山路上奔走,翻越,練強了我的肌肉,磨練了我的意志。當一座山頭擺到面前的時候,埋頭爬山就是,累了就歇,渴了就喝。總有那一刻會把那山翻過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歷史上的巴軍便成了一支最英勇善戰的軍隊,住在這些山裡的人便成了最具有陽剛之氣,視死如歸的硬漢了。

其實人生也就是這樣,得不停地翻越一座又一座山頭。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人是慾望的集合體。當一個慾望得到滿足之後,一個更大的慾望又產生了。如果把這些慾望也看成山頭的話,那我們的人生也就在翻越這些山頭。只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得把這些私慾變成有意義的追求。人有了這樣的追求,才有活著的意義。為了那些有意義的追求,我們不停地翻越,直到有一天,我們練強了我們的肌肉,磨練好了我們的意志,那就沒有哪座山頭不能翻越了。

讀者文摘精短散文《人生就是爬山》,請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