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德國的的“鐵拳”的工作方式有什麼不同?哪一個更厲害一點?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巴祖卡”和“鐵拳”理論上來說都屬於無後坐力炮體制的火箭發射器,“鐵拳”使用超口徑火藥助推彈頭,也就是說“鐵拳”採用的是火藥燃氣助推方式發射操口徑彈頭(最大直徑150毫米),從隨著助推火藥的增加射程由30米~100米不等;而“巴祖卡”使用的是等口徑火箭彈,也就是火箭彈與發射器口徑相同(60毫米),使用小型火箭發動機助推彈藥,射程要比“鐵拳遠一些,有效射程90~270米的距離,還由於在發射管內發射,對火箭彈有束縛作用,就會讓火箭彈發射的精度有所提高。

摧毀率更高。

101師的戰士攜帶“巴祖卡”登機參加諾曼底登陸,空降在德軍後方。

從使用效果來看“鐵拳”的反坦克能力要好一些畢竟彈頭直徑大一些,破甲深度為30°傾角200毫米,而“巴祖卡”即便是使用了黑索金+TNT高爆炸藥它的最大破甲深度也只有117毫米,從戰場實際表現來說,它們攻擊T34坦克時“鐵拳”由於破甲深度高擊毀率要高於“巴祖卡”,但“巴祖卡”由於射程遠,戰場使用靈活性方面好於“鐵拳”,比如說:在歐戰和太平洋島嶼爭奪戰期間“巴祖卡”可以在200米外擊毀一般工事,射手也更加的安全。
《狂怒》


裡面“皮特哥”坦克排就遭到了德軍“人民衝鋒隊”少年的襲擊,使用“鐵拳”將領頭的謝爾曼坦克擊毀...但襲擊距離太近了不到20米遠,來不及逃脫都被“皮特哥”的STG44擊斃了!
但《拯救大兵瑞恩》
裡面“巴祖卡”擊毀德軍半履帶裝甲車時距離在30米開外,並且有再裝填能力,可以實施第二次攻擊,火力持續顯然要好於一次性的“鐵拳”。

“鐵拳”由於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結構簡單非常便於大規模製造,據稱“鐵拳30/60”和“鐵拳100”的生產量加一起超過了820萬個,不但做到了德國陸軍士兵一人一支,還大量的裝備到了德國戰時的民間團體,由於發射不需要什麼技能,從10多歲的孩子到60歲的老年人都能熟練的使用,這也是為啥蘇軍在“柏林戰役”當中有2000多輛坦克被擊毀的主要原因,大量的柏林男女老少居民都能使用“鐵拳”,而且在城市當中樓群密集、街道狹窄...坦克施展不開,說不定從哪一個街道的拐彎處或者門裡就探出來一支“鐵拳”將縱隊頭尾的坦克擊毀,然後逐一消滅...所以才造成了蘇軍整營連建制的坦克分隊被殲滅!

就這種未成年的少年,視戰爭為遊戲...藉著地形熟悉的優勢,經常給蘇軍造成麻煩,到了最後蘇軍只能是男女老少無差別消滅,毫無辦法。

總得來說“鐵拳”這種武器在城市的狹窄地形使用效果比較好,也是利用了機械化部隊施展不開,如果地形略寬敞一些,它的射程太近射手要想擊毀坦克就會不容易了,不但坦克自身的防禦能力很強有多挺機槍,跟隨坦克進攻的步兵也會將“鐵拳射手”擊斃了...所以,靠近坦克就變得很困難了。
相反“巴祖卡火箭筒”雖然打坦克的效果不如“鐵拳”但它射程更遠,具備再裝填能力火力持續


要高於“鐵拳”,並且“巴祖卡”的射手需要專門訓練的,戰場上選擇目標的能力和精準射擊的把握上要大大高於“鐵拳”,通過在歐洲戰場和亞–太戰場上使用,效果也頗佳!打擊敵迫擊炮、輕重機槍的效果遠高於“鐵拳”...德軍在繳獲了“巴祖卡火箭筒”後也研製出類似的RPZB43/54型火箭筒,而且口徑為88毫米,威力要大於“巴祖卡”,作為德軍營連分隊的攻堅武器使用。

由於發射距離和精確度提高了使得德軍在對抗盟軍機械化部隊時又多了一種可靠的武器,圖片上的德軍分隊一水的STG44突擊步槍和四具RPZB43火箭筒,這在1944年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


《拯救大兵瑞恩》最後橋段當中同時出現了RPZB43和“巴祖卡M1A1”火箭筒。

“找人小隊”的胖中士雖然善戰,但是他使用的“巴祖卡”沒有擊穿“虎式坦克”的裝甲,最後自己也犧牲了。
我軍98A型120毫米火箭發射器,是名副其實的連級作戰單位的大炮!

“巴祖卡火箭筒”和“鐵拳”是革命性的武器!它們的出現使一般步兵連隊有了非常可靠的攻堅武器,在面對坦克和堅固堡壘的時候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打怵”了!只要使用得當,就能較好的完成消滅坦克和堅固工事的任務,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彈藥發射體制,不過它們的後代RPG火箭筒和各種型號的無後坐力炮現在仍然在世界各國步兵連隊的武器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皇家橡樹1972


當然是鐵拳更厲害。二戰初期,德國陸軍的裝甲師,可以憑藉著其強大的裝甲力量,縱橫歐洲無敵手,當時的“東方巨人”蘇聯在德國人的裝甲部隊閃擊戰猛烈攻勢下,都被打得抬不起頭來。這種“一邊倒”的局勢,直到二戰中後期,隨著德國資源日益匱乏後,才得以改變。

曾經趾高氣揚開著坦克在街頭經過的德國坦克沒有了,蘇聯和美國的裝甲部隊正在不斷朝德國本土推進,為了應對盟國如潮水一般的坦克,一款“極具革命性且性能優良”的反坦克武器逐漸開始被德國採用,它就是著名的“鐵拳”系列反坦克榴彈發射器。

“鐵拳”其實是一款火藥推進的小型無後坐力炮,最早於1943年在德國軍中服役,由於後期德國遭受的外來壓力日漸增大,“鐵拳”也被廣泛生產,並提供給人民衝鋒隊所用,說是人民衝鋒隊,事實上就是幾乎未曾接受軍事訓練的16歲至60歲的平民,他們僅僅掌握開槍方式和一些簡單輕武器的操作方法,一些老照片中德國年幼的孩子都扛著“鐵拳”,並埋伏好準備發動對盟軍坦克的襲擊。

“鐵拳”的優點極其突出,其簡單的構造和普通的生產材料使得“鐵拳”能夠大量量產,且價格極其低廉,操作上也極其簡便,以至於連對軍事不甚瞭解的平民都可以輕鬆操作,一旦“鐵拳”擊中坦克薄弱的裝甲,其威力不俗的彈頭都可以造成極大的破壞,坦克直接“一發報廢”都是十分常見的情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有至少12座工廠在負責進行“鐵拳”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生產作業,其中有11座工廠位於德國本土,另有一座位於前線的波蘭,生產出來的“鐵拳”被直接搬下生產線,供前線士兵所使用。從目前已經得知統計數據來看,如果不算戰後的數據的話,納粹德國一共在1943年到1945年期間生產了約825萬發“鐵拳”,幾乎可以做到前線士兵人手數個,到了柏林保衛戰期間,每個德國男性平民都可以領到好幾個“鐵拳”,藉以抗衡蘇聯坦克,在人手不夠的時候,婦女都要臨陣上場。

為何盟軍坦克那麼害怕“鐵拳”呢?由於盟軍坦克經常在德國城市和街道中穿行,那麼一旦發生近距離巷戰,“鐵拳”的優勢就被極大地體現出來了,步坦協作的士兵不可能做到仔細檢查每一處殘垣斷壁,這就給了人民衝鋒隊有可乘之機。在柏林於5月1日正式被攻陷前,幾乎毫無戰鬥素養的人民衝鋒隊一共擊毀了近千輛蘇聯坦克,如果單單考慮“鐵拳”的造價和擊殺比率來看,“鐵拳”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優秀的一款反坦克武器。

肩扛“鐵拳”的德國人民衝鋒隊

不僅是德國人,盟軍士兵也特別喜歡用這種“一次性”的筒子,相比於美軍使用的“巴祖卡”來說,“鐵拳”更為輕便,操作簡單,所以美國空降師的傘兵背上就經常可以看到“鐵拳”的身影。據稱,美軍82空降師師長曾經向美國陸軍提出建議,要求美國大量仿製“鐵拳”,可見“鐵拳”性能性價比之高都令敵人為之佩服。


科羅廖夫


按照功能來說它倆都是一樣的工作性質,都是屬於空心裝藥破甲彈,利用高溫高速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屬於化學能穿甲。它倆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點火發射方式的不同,雖說都是火箭彈,但是點火方式不同,就和海軍現在垂直髮射系統的點火方式分為熱發射和冷發射兩種方式一樣。美國巴祖卡火箭彈是直接在發射筒裡面直接點火發射,而德國的鐵拳是用火藥先進行一級發射助推,當火箭彈被助推出發射器10多米的時候火箭彈主火箭開始點火。



像巴祖卡這樣的火箭彈
在發射時後面不能站人,而鐵拳在發射時後面是可以站人的

至於說哪個厲害,其實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一是這兩者直接的傷害對比,二是這兩種的裝載形式那種更好。如果按第一種情況來看的話直接可以從火箭彈的口徑來得出結論,因為這種東西是口徑越大威力也就越大,鐵拳其實是算超口徑火箭彈,超口徑的意思是彈體的口徑大於發射管口徑,這個可以參照40火/RPG,它的發射彈體的口徑要遠遠大於它的發射管口徑,所以越大的彈體可以裝載更多的裝藥,穿甲的威力也就越高,而巴祖卡是等口徑火箭彈,它的發射管有多大它的彈體也就有多大。




而按照裝在形式上來講,像鐵拳這種直接把彈體露出的優勢在於裝藥量大,但由於沒有經過炮管的穩定,射擊精度和射程會差一點,所以在使用鐵拳的時候德軍都會抵近20-30米才發射,因為遠一點就沒準頭了。而RPG的技術就是源於德國鐵拳,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以巴祖卡這樣身管火箭彈由於有炮管的加速和穩定,射擊精度和射程會更好,至於威力嘛,其實把口徑提上來後威力就不存在大的問題了。所以戰後除了蘇聯的RPG是採用德國鐵拳的形式外,其他國家都是在用類似於巴祖卡的身管型火箭彈,所以從裝載形式多樣看,是巴祖卡更厲害一點。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巴祖卡是火箭發動機助推,能打一百來左右,鐵拳只能打幾十米(40米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