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沒有在醫院呆過10天以上的人,不配談絕望。”這是一個主任醫師在微博上寫的話。

確實,世間萬事,生命最大。今年春天最火的醫學紀錄片《人間世2》,揭示的也是這個道理。

當你覺得焦慮、迷茫的時候,去醫院的ICU看看,應該會釋然很多。

當活著都成問題的時候,誰還有心思迷茫呢?

1

生老病死是一種常態,但殘酷的是,越來越多人面臨的不是老年人順應自然規律的老去,而是年輕人甚至孩子的意外生病。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相比於老年人而言,孩子是夢想、是希望,擁有無限未知的可能。當一個家庭不幸有一個生病的孩子,那孩子父母的笑應該只是給孩子看的,箇中心酸難以言說。

《人間世2》中,第一集便向我們介紹了一群患病的特殊兒童:他們年齡小、光頭、走路一瘸一拐,他們的生命就像煙花一樣隨時可能走到盡頭——他們就是骨腫瘤患者。

許多人看了幾分鐘就看不下去了,因為對於年齡這樣小的孩子來說,太過於殘忍。大家都知道,得了這種病,幾乎看不到希望,治療也只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時而流光溢彩,時而萬般無奈。這就是人生吧。

這些孩子多希望能跟正常的小夥伴兒一樣去讀書學習,孩子們的家長多希望一切只是一場夢啊。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清晰記得其中有個胖男孩兒叫安仔,他因為腫瘤轉移失去了右臂,然而在一次節目中,他拖著病軀完美演繹了一名超級英雄,那才是他心目中自己本應該有的樣子,然而,夢終究破碎了,不留一點餘地,安仔還是走了。

2

戴照章、戴向群是一對父子,他們同樣的出現在《人間世2》這部紀錄片中。然而在這個故事中,身處壯年的兒子戴向群是那個患者,父親戴照章挨家挨戶奔波籌錢,為的是給身患塵肺病的兒子爭取唯一的生路。不換肺,他的兒子走一小段路的都難以呼吸,換肺,也有可能手術失敗,命懸一線,但他們必須放手一搏,即使風險巨大依然有重獲新生的可能。就像他們說的:“成功了,這一切(病)就結束了;不成功,這一切(生病所遭受的痛苦)也結束了。”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戴老漢座在門口抽菸的畫面仍然記憶猶新。本應該是安度晚年的歲數,只因為兒子常年患病,他只能一直擔著家裡頂樑柱的責任,無法退休。

只有他能幫兒子,因為兒子還年輕。即便戴向群六十歲了,但在戴老漢的心裡,也永遠是個孩子。

相信在同意手術單上簽字的那一刻,戴老漢的內心一定百感交集,但他一定堅信,這一切終於要結束了。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當然,結果是可喜的。戴向群肺移植成功,一家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疾病被治癒確實可喜,然而,在病房的另一邊,也有因為未能移植成功而面臨生命危險的患者,他們的親人,一定很心痛,但他們也不得不安慰家人,你會好起來的。

3

凌晨3點,朋友發了條說說:“三天加一起睡了9個小時,這一夜,到天亮,回家洗洗上班吧!”配圖是插著針管的小手,讓人心生疼惜。

這還僅僅是孩子得了一場感冒,若是那些身患重病的孩子,母親的心酸無奈和夜以繼日地操勞照顧,絕非常人所能想象。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前一陣子,在網絡上瘋傳了白血病患者李真寫給母親的一封信,其中寫道:

 “生病的這三年,您把我照顧得一絲不苟,為此所吃的苦,所受的委屈,早已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極限,每天從醫院到出租房,至少行走六趟卻從不喊累,每天擦洗消毒東西,恨不能摳掉一層…因為身體虛弱,您每天會給我擦拭身體和泡腳,每一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體,總會突然紅了雙眼,一邊忍著淚,一邊像清洗藝術品般的小心翼翼…在我病重,在我們走投無路,絕望至極的時候,您只是握著我的手,渾身顫抖不止,泣不成聲,卻依舊不忍開口說出“帶我回家”這幾個字,只是委婉地問我,有沒有想見的人,我知道,您已窮盡了畢生力氣,卻始終換不回我一世安康…”

多少人看過這封信後淚流不止,尤其是母親。孩子生病,最最心痛的,一定是歷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將他生下來的母親。她只能一邊撫慰孩子,一邊堅強地照料孩子,給他最好的陪伴。

真的希望世間永無病痛,真的希望科學快快發展,人間再無病痛。

《人間世2》告訴我們:醫學非萬能,對生命的敬畏才是永恆

學醫出身的騷客馮唐說,醫學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科學,醫學從來就應該是:To cure,sometimes.To alleviate,more often.To comfort,always.(偶爾治癒,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當我們真的面對的偶爾能被治癒的疾病,最需要的,應該就是有顆平常心吧。你本知道此病不可治癒,還沉浸在悲觀失望的情緒中,那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浪費。

平靜地接受親人朋友的安慰,想哭便哭,想笑便笑,想吃便吃,想玩兒便去玩兒,儘自己所能讓自己高興,實現點什麼,總不能讓疾病把我們最後的一點精氣神兒都消耗掉吧。

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是要肯定自己,接納自己,規劃自己,敬畏這來之不易的一生。

“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這是杜甫的無力挽救兒子的無奈,“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這是杜甫閒適恬淡生活的縮影。

人人都羨慕後一句詩那溢出屏幕的幸福生活,也都不想面對前一句詩那赤裸裸的生命真相。

然而,人在幸福生活中都是感性的,只有在面對生死、體驗生死的時候,才能進行徹底的思考和冷靜的分析,才能更接近生命的真相和活著的價值。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希望你冷靜面對。

我相信,那些歷盡劫數,嚐遍百味的人,生命會更加生動而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