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舊金山,建造中的金門大橋(1933-1937年)


金門大橋,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金門海峽之上,是世界著名的橋樑之一,也是近代橋樑工程的一項奇蹟。橋身全長1900多米,歷時4年,利用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由橋樑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設計。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樑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斯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復雜的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橋樑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予行人。斯特勞斯在南橋墩澆築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塊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磚頭。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予汽車使用。


金門大橋的北端連接北加利福尼亞,南端連接舊金山半島。當船隻駛進舊金山,從甲板上舉目遠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橋的巨形鋼塔。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側,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為227米,相當於一座70層高的建築物。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7釐米、重2.45萬噸的鋼纜相連,鋼纜中點下垂,幾乎接近橋身,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接起來。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於岩石中。

大橋橋體憑藉橋兩側兩根鋼纜所產生的巨大拉力高懸在半空之中。鋼塔之間的大橋跨度達1280米,為世界所建大橋中罕見的單孔長跨距大吊橋之一。從海面到橋中心部的高度約60米,又寬又高,所以即使漲潮時,大型船隻也能暢通無阻。

包括從鋼塔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全長達2737米,為此,又分別在兩側修建了兩座輔助鋼塔,使橋形更加壯觀。大橋的橋面寬27.4米,有6條車行道和兩條寬敞的人行道。大橋的設計者是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人們為紀念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把他的全身銅像安放在橋畔。銅像形象生動,神情自若。


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為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由於這座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俗的外觀,所以它被國際橋樑工程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的世界奇蹟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大橋之一。

斯特勞斯作為該橋的首席工程師長期以來被封為金門大橋之父,享有20世紀最偉大工程師之一的榮譽。金門大橋尾端有一座雕像,是1938年他逝世後為紀念他而設立的。

金門大橋於1933年動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時間和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整個大橋造型宏偉壯觀、樸素無華。橋身呈硃紅色,橫臥於碧海白浪之上,華燈初放,如巨龍凌空,使舊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壯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