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邑不改井,南寧沙井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

改邑不改井,南寧沙井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

南寧市江南區沙井街道,在1958年前還屬邕寧縣城莊公社的一小鎮。現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派繁華景象。但我們不應忘記,這裡的一口老沙井,它名頭之響亮超越了今天所有的新地標。

南寧古代周邊每個村莊至少都有一口井,那是一個村莊興隆、興旺的保證。唐·韋應物詩云“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煙"。《周易》第48卦井卦辭寫道“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井卦上坎下巽上為水下為木(古時水井都是木結構井)。井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不可改動遷移的,所以說“改邑不改井”只有這樣才能“無喪無得往來井井”,這也是吉兆民間由於崇井一直流傳著祭井神的民俗。

改邑不改井,南寧沙井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

沙井街道,作為城市副中心的發展願景,讓沙井圩邊上的那口老井已不知去向。但這口井中有沙,水質甘甜的井,名稱如同南寧一樣歷史悠久,像神物般一直讓人敬仰和頂禮膜拜。南寧人信奉《周易》“改邑不改井“,所以才有後來的沙井圩,直至今日沙井街。

早年的沙井圩,每三天一圩,圩日人口聚集,買賣活躍,熱鬧非凡,是南寧近郊著名的農貿集散地。

史載:1959年屬南寧市郊區沙井公社。1984年改沙井鄉,1995年改沙井鎮。位於郊區西南部。1997年,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同樂、三津、東南、楊村、樂賢、金雞等7個行政村。

2005年,撤銷沙井鎮,設立沙井街道,轄同樂、樂賢、楊村、金雞、智和、東南、富德、南鄉、邕津、仁義、三津等11個村,總面積約61平方千米,人口3.18萬人,辦事處駐沙井街。

沙井,主要居住人口是漢族,講平話。老一輩沙井人還講南寧白話,現在年輕人講的是南寧普通話。據《宋史》族鐠載,說平話的居民祖先是宋代山東。傳說北宋狄青征討廣南西路蠻首儂智高時(1053年),儂智高平定以後,這支軍隊的一部分就滯留當地,不再北歸。而平話區的居民也大多以山東為祖籍。

改邑不改井,南寧沙井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

沙井樂賢村黃章嶺北面,有一座1939年至1940年期間在南寧沙井一帶被日寇殺害的死難同胞的合葬墳。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沙井,恰似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輝煌過、熱鬧過、舉足輕重過。目睹了周圍世世代代的歡顏與悲悽,見證了田舍一草一木的枯榮,是一部不會說話的史詩。那口老井,因沒得到應有的保護,猶如一雙行將就木渾濁老人的眼睛,帶著迷離、帶著困惑、帶著悽楚、入土塵埃。但老井文化,卻仍然印刻在南寧幾代人的心中。沙井,一個永不消失的記憶。

改邑不改井,南寧沙井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