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職院校新增專業開始申報,鼓勵開展“訂單式”培養,大家怎麼看?

古今興廢事


高職院校新增專業開始申報,鼓勵開展“訂單式”培養,體現了國家鼓勵高職院校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在新時代適應社會新需求而進行人才教育轉型的一種體現,具體看法如下:

1、是適應新時代人才需求的重要做法。

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國家鼓勵各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技術應用、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社會進入老齡化等一系列新的變化,都亟需匹配大量新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開展新增專業申報,實行“訂單式”培養,正好可以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銜接,實現有針對性地培養需求人才,服務新時代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北京市教委發佈的做好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及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勵學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藥健康、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文化創意、體育賽事服務等產業增設新專業;鼓勵學校面向社會民生領域急需和緊缺專業,如健康養老服務、家政服務、母嬰護理、保育員等增設新專業等提法,就是體現了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做法。

2、是積極推進校企人才共育的良好做法。

高職院校申報新增專業,開展“訂單式”培養,必然要進行市場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就會和企業進行接觸,瞭解企業人才發展需求,而這個過程就極大地推動了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的可能性,企業需要新的應用型人才、技術性人才,高職院校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好教育職能,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正好滿足雙方的需求,皆大歡喜。

推進校企合作,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養培訓,可以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3、是提高學校專業與產業契合度的重要做法。

各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市場需求人才調研,認真研究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就業崗位需求、學校生源結構狀況等,找準專業培養定位,做好長遠建設規劃,可以推進新增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如北京市教委就告知各高職院校要認真研究《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避免增設禁限產業相關專業,對於已經作出區域限制和產業環節限制、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以及職業教育特點不明顯的專業要及時撤銷。要充分考慮同類專業之間的競爭態勢和自身辦學條件等因素,確保專業建設的前瞻性、穩定性和規劃可行性。

綜上,2020年高職院校新增專業開始申報,鼓勵開展“訂單式”培養,可以建設一支應用型、技術型、時代性的高質量人才隊伍,可以精準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專業佈局結構,對於學校、學生、社會、企業等都是一件好事!


談教


鼓勵學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藥健康、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文化創意、體育賽事服務等產業增設新專業。

鼓勵學校面向社會民生領域急需和緊缺專業如健康養老服務、家政服務、母嬰護理、保育員等增設新專業。

鼓勵學校綜合利用資源服務鄉村振興,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返鄉創業青年群體、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培養新時代高素質農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規劃師、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農村專業人才。

鼓勵學校面向退役軍人群體就業創業需求增設專業或專業方向,校企合作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養培訓,提高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陳小正能量


適應新常態,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用科學的發展觀培養教育,即是以人為本,又體現大數據時代,突出問題導向,補短板,前瞻性,正是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人才計劃!


特產菇晾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佈了做好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新增專業及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各高職院校要圍繞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調整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需求,精準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專業佈局結構。

對於2020年高等職業院校(含高等專科學校、其他舉辦專科層次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新增專業及擬招生專業,市教委給出了5個“針對”。其中包括針對限制和禁止發展產業,撤併非首都功能的產業專業;針對調整轉型產業,改造升級傳統優勢專業;針對高精尖產業,優先發展新興專業;針對城市管理、社會建設需求,重點建設緊缺人才專業;針對疏解轉移產業,與產業承接地合作辦好品牌專業。

未來會出現什麼新專業?通知中也有線索可尋。比如,本市鼓勵學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藥健康、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文化創意、體育賽事服務等產業增設新專業;鼓勵學校面向社會民生領域急需和緊缺專業,如健康養老服務、家政服務、母嬰護理、保育員等增設新專業;鼓勵學校綜合利用資源服務鄉村振興,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返鄉創業青年群體、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培養新時代高素質農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規劃師、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農村專業人才。

“訂單式” 培養項目 使校企零距離, 學校直接成為企業的“人才工廠”。 這對以就業

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 近年來“訂單式” 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

到中國高職教育界的重視。 但是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過程, 企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

和人力, 並不能立刻得到回報, 具有一定的風險。 能夠長期有效地實施“訂單式” 人才培

養模式的院校可謂鳳毛麟角。 如何根據中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優化“訂單式” 人才培養

項目, 如何在“訂單式” 培養項目的參與方(學校、 企業和學生三方) 之間尋求合理的利

益平衡點, 以保證“訂單” 培養項目得以順利延續, 是高職院校教育界不斷追求和探索的

課題。 研究解決這一問題對高職教育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透過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與企業在合作辦學的實踐經驗, 通過有關案例展

現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在“訂單” 培養中存在的特殊問題, 根據系統論進行分析, 對優化江

門職業技術學院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進而提出初步適合該校實

際情況的構思: “風險評估——接單——質量監控——訂單學生的出路” 四部曲的管理機

制, 以求建立適合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而為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 的

培養模式提供可借鑑的實例。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 就業率和就

業質量都是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最重要標誌。 但是,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

就業市場普遍存在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是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

招不到合適的人才。 如何根據生產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 為企業培養培養“適銷對路”

的人才, 是擺在高職院校發展路上的一個致命的課題。 為了學校的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都

在積極探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中實施的“訂單式” 人才培養模式, 是指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協議,

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 充分利用雙方的有利資源, 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 實現預

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最後由用人單位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就業的合作辦學模式。 “訂

單式” 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高校教育的圍牆, 使學校成為企業的“人才工廠”。 這

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 近年來“訂單式” 的人才培養模式

越來越受到中國高職教育界和教育部的重視。

2004 年教育部在第三次全國高職高專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 提出把“訂單式” 培

養作為高職高專的一個發展方向。 教高[2004] 1 號文明確要求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訂

單式培養, 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① 2006 年, 教育部 16 號文件中第五條意見也強

調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要求各高職院校要對人才積極推行“訂單” 的培養方式, 結

合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 訂單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式的啟動和實踐成為我國高職教

育的一個亮點, 同時也成為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的一大熱點問題。

但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實踐中, “訂單式” 人才培養模式還處於初步摸索階段。

實施“訂單式” 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企業來說,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過程, 要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

企業的這種投入難於在短期內從被培養對象身上獲取回報, 而且, 在現在政府在相關政策

法規配套上也沒有一些具體的激勵制度, 使得企業願意參與訂單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對於學校來說, “訂單式” 人才培養項目 的教學和管理需要投入的資源較多, 人才培

養的成本較高。 訂單培養學生與非訂單培養學生之間的培養目標的差距難以把握。

對學生而言, 則由於量身定製的課程也會主要針對企業的需求來開設, 從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學生今後的轉型和出路。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對參與“訂單式” 培養項目的企業還缺乏配套的鼓勵措施。

關於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及《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

育的決定》 等法律法規中雖有相關條款規定, 但卻停留於倡導和鼓勵, 缺乏具體有力的措

施。 當前各地的訂單教育更多地呈現偶然性、 突發性、 階段性、 局部性等特點, 普遍缺乏

學校與企業長效合作機制。

目 前各高職院校的訂單培養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導、 研討和自由實踐階段。“訂單式”

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尚未完善, 雙方在確定培養目標、 制訂教學方案、 實施教學

及學生管理和就業等環節的合作還需進一步加深。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是江門市唯一公辦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 自成立以來, 江門職業技

術學院一直致力於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的機電技術

系作為學院的龍頭系, 從 2006 年開始, 先後與多家企業開展了工學結合、 工學交替、 頂

崗實習和“訂單式” 人才培養工作, 已為企業提供了一大批適應生產、 建設、 管理、 服務

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在校企合作辦學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作者本人在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機電技術系工作, 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 直接參與了該系“訂單式” 培

養項目的管理工作, 取得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對“訂單式”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優秀的成功

經驗和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充分的瞭解。 因此, 本研究依託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開展“訂

單式” 培養的實踐經驗, 作出如下探索: 如何解決傳統的高職教育理念與“訂單式” 人才

培養模式帶來的衝突? 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過程, 如何更好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整合企業

的資源來做好人才的培養工作? “訂單” 培養的合作如何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如何實現

企業、 學校、 學生“三贏” 的長效發展? 希望通過研究, 能夠提出進一步完善“訂單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工學結合模式操作的主要特點是: 實行工讀輪換制, 學生的實踐和學習相結合。 教育

心理學特別是體驗性學習理論認為: 最有效率的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環境中, 為了生

存與尋求自身的發展, 學習者主動進行學習。 這種通過體驗工作和生活的實踐, 能最大限

度地刺激學習者, 充分地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使其進行自我調整, 使學習者的學習

有著更為明確的目標, 從而把知識與技能更為牢固地掌握起來。 工學結合模式, 為學生提

供了一個真實的實踐環境, 學生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感受、 體驗和學習知識, 在做中學,

在學中做, 有利於在具體的實踐中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枯燥的工科理論。 ②校企共同協商,

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在工學交替的過程中, 由學校和企業一起商討, 結合教學項目專門劃

出部分生產線與崗位, 派出一線師傅指導參加實習的學生開展生產和操作。 另外, 學校和

派出相關專業教師, 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課程組, 共同開發工學結合教材。

比如, 《企業管理》。 企業的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在企業為學生進行授課。 由於具有豐

富的一線管理經驗, 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講課時案例翔實, 生動, 深受學生的歡迎。 ③企業

獲得靈活性強的勞動力補充。 學院一般是以兩個月 一個班級為週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工

學交替。 企業有利於在短期內靈活性地獲得勞動力補充, 不用大規模地進行正式招工。 ④

學校緩解了實訓資金和設備的壓力。 同時, 有利於教師雙師隊伍的建設。 ⑤學生在頂崗的

過程中體驗工作崗位和接觸企業員工,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但是, 這種模式也存在缺點是: 對於企業來說, 週期過短, 往往學生在實習崗位上學

習了兩個星期以後開始上手, 但是下企業的實習時間也很快要結束。 企業又必須接手培養

第二批實習的學生。 短期的實習, 對於企業來說, 學生的實際工作效率和產出不是很高。

所以, 在週期較短的實習中, 企業一般安排最基本的操作崗位或者流水線的崗位給學生做。

很少學生能有機會接觸企業有技術含量的崗位。

(2) 全程“訂單” 模式

2007 年,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組織老師對江門五邑地區 30 餘家企業進行調研, 經

過篩選和協商, 決定從機電和模具專業入手, 確定同“江門市日新不鏽鋼材料廠有限公司”

合作, 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書”, 在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選學生實施

訂單人才培養模式。 由學院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 以工學結合方式進

行。 課程由學院機電系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共同授課。 前兩年主要在學院

學習, 第三年在企業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和頂崗帶薪實習, 為企業培養模具設計與製造、 質

量檢驗與控制、 機電一體化設備維護操作、 營銷等崗位人才。 企業對被選拔錄用的學生每

人每年資助 6000 元助學金, 學生畢業後享受企業在職同崗位的薪酬水平和相應待遇, 為

企業服務不少於兩年。

儘管目前許多高校已開始推行“訂單” 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式, 但是由於受到管理、 觀

念、 利益、 師資、 經費等因素的制約, 再加上目前“訂單式” 的人才培養方式仍沒有“放

之四海而皆準” 的長效實施機制, 仍難以被廣泛推廣。 筆者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要推行“訂

單” 項目, 必須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校企雙方的利益博弈問題, 二是學生的管理問

題, 三是運行機制問題。

在“訂單” 項目中, 校企雙方能夠進行合作, 基於雙方共同的人才培養訴求。 但是對

於企業來說, 除了人才, 還需要考慮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 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經濟效

益。 所以企業在和學校聯合推行“訂單” 項目的過程中, 並不會一味地投入經費和人力。

對於企業的效益有利的事, 企業會非常主動積極地做。 而對於需要花費太大精力和人力而

又收益較慢的事情, 企業的積極性會很低。“訂單” 培養的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裡面涉及

的利益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其利益問題會阻礙著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進行。 校企

雙方的利益博弈問題, 包括經濟利益的博弈、 育人方式的博弈、 經費落實的博弈。 利益博

弈不僅是高職院校實施“訂單” 項目過程裡面客觀存在的共性問題。 如何使校企雙方在利

益博弈的過程中獲得雙贏, 是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面對的難題。

經濟性和營利性是企業的屬性。 企業之所以願意與學校進行合作, 普遍看中的是學校

的科研水平以及培養的人才層次與企業的匹配度。 與學校進行科研開發, 能為企業提供技

術革新。 與學校聯合辦學, 能為企業提供人才後備軍。 應用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

① 高職院校的辦學不能脫離企業的需求, 應走近企業, 利用企業的設備資源, 切合企業的

用人需求, 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 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有過硬的科研隊伍, 明顯

的專業優勢、 突出的辦學特色, 才能促進企業的技術革新, 充實企業的人才隊伍, 為企業

創造效益。 而當滿足了企業的利益目標, 才能激發企業與學校聯合辦學的積極性。 因此,

師資隊伍的素質、 科研能力、 專業設置等問題, 是高職院校領導要思考的。

儘管訂單式培養協議規定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但仍存在著訂單學生的流失問題。 學

生管理是“訂單” 項目順利開展的基礎。 如果沒有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 並且形成一套關

懷細緻、 兼容幷包的管理機制, “訂單” 項目是無法按照校企雙方既定的目標平穩進行的。

筆者認為, 學生的管理涉及到就業定向問題、 思想教育和退出機制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