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終統一天下,除了自身的發展之外,哪個國家對其幫助最大?

歷史談笑閣


這個問題,我們要看從什麼角度來理解,如果從偶然性上看,那麼對秦國幫助最大的是趙國,如果從必然性上看,韓國是必須要說的。

先說趙國吧,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子楚,秦孝文王之子)曾經在趙國當人質,沒有被趙國人殺掉,還被呂不韋贈送寵姬,這才有了秦始皇。秦始皇本人出生在趙國,並且還曾經在趙國生長過幾年,也沒有被趙國人殺掉。假如任何一個趙國人當時狠心一些,就沒有了秦始皇。

雖然說根據當時的形勢,統一是大勢所趨,遲早會實現。但是假如真的沒有秦始皇個人的因素,就有可能會影響到秦統一的進程。因為我們看秦始皇的履歷就會發現,秦始皇在前247年即位,為秦王,10年後,也就是前237年,驅逐了呂不韋,真正掌控了權力。第二年就出兵侵趙,開始了統一戰爭的步伐。由此可見,秦始皇個人是充滿了野心和幹勁,有迫切的滅亡諸侯的願望。假如不是他,而是一個守文之君,或者能力不足的君主繼位,那麼還是很有可能導致秦統一的緩慢。



再來說韓國。為什麼說韓國給秦國幫了忙呢?這是因為一個具體的人——鄭國。此鄭國不是國名,而是人名。鄭國本來是韓國的間諜,他也是一個水利工程師。根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隨著秦國野心的膨脹,韓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延緩秦的腳步,韓國想了辦法,派遣鄭國到秦國去搞事兒。

“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秦國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接受了鄭國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開始修灌溉渠。可是修到一半,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秦國就想殺他。鄭國說,你殺我也沒用,不如好好把渠修完吧,好賴也能用對不對?秦國人覺得還真是,於是心大的秦國就繼續修渠。

鄭國曰: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鄭國雖然本來“不懷好意”,但是業務水平過關。水渠修成之後,給秦國的土地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鄭國渠位於關中偏北的地方,東西貫通,溝通涇河和洛河,它的存在,可以使得流域範圍內的土地得到灌溉,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這個來改善鹽鹼地的狀況,提高收成。

難得的是,《史記》在這裡提到了具體的數據,即灌溉鹽鹼地4萬多頃,每畝地收穫為一鍾。關於這個問題,還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學術bug。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曾經專門討論鄭國渠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的計算。

也就是說,葛劍雄教授認為,鄭國渠能夠養活的人口是14.44萬左右,功效並沒有那麼的大。

然而,實際上他在這裡犯了一個錯誤,數學錯誤。1頃是100畝,我們可以按照葛教授的參數做一個計算。

40000(頃)×100×6.4=2560萬(斛),並不是他算出來的260萬斛。換言之,葛教授少加了一個0。。。如此一來,這些糧食能夠養活的人口,至少有140萬,而不是14萬。

140萬人,這個作用總是夠大了吧?

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鄭國沒有騙人,司馬遷也沒有騙人。


考古軍中馬前卒


個人認識是由余(西戎)。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