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這位果農把自家果園當教室,附近農民可隨到隨學

菏澤市定陶區濱河街道劉樓村村民楊汝果種了30多年蘋果樹,如今,52歲的他覺得可以緩口氣了:“孩子都有了工作,穩定了,我沒啥壓力啦,所以現在掙多掙少,不大在意。”雖說對掙錢多與少不大在意,但楊汝果絕對不允許自己賠錢。他說,種了這麼多年的蘋果,要是再賠錢,太沒面子。

其實,楊汝果賠不起,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當地十里八鄉,他是出了名的果樹專家、技術能人。附近不少村乃至鄰縣村莊,都有農民跟著他學種果樹。他是老師,老師要是都賠錢,學員們還怎麼幹?

楊汝果的兩片果園,是這些慕名而來的學員的“教室”。這兩片果園,一片20畝,另一片30畝。30畝的果園靠近公路,是附近比較有名的一個採摘地兒。“下地幹活的,走親戚串門的,都喜歡來這兒摘點蘋果;有的人一摘就是一二百斤。”說起採摘,楊汝果高興,首先是因為來採摘的都是附近的農民,其次,這些採摘,年年能消化掉果園一半的果子。“我沒做過廣告,農民來,就是覺得蘋果好吃。他們說,吃起來有以前的味道。”楊汝果說。

好口感靠的是技術過硬。楊汝果當老師的“威望”,也是靠技術樹起來的。30畝的蘋果園內,他種了嘎啦、美國八號、早生富士、六代紅星、紅富士等13個品種。早、中、晚熟的都有;每個品種少則半畝地,多則六七畝。從6月到霜降,農民哪天來,園裡都有果可摘;學員哪天來,都有不同品種可以學著管理。

為了種好蘋果,也為了當好老師,楊汝果對學習果園管理技術很痴迷。“我從1986年就包地種樹,那時候種老國光、黃金帥,品種少,技術也差。這些年下來,蘋果的品種多了,管理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變化太快,不學習真跟不上。”楊汝果說。他也找老師,跟林業局的技術員學,找大學的老師學,區農廣校等單位一有培訓,他就會去……對技術知識更新,他發自內心地好奇。這些年摸索下來,楊汝果還真琢磨出一些“絕活兒”,比如當年栽植的蘋果,他能實現當年掛果。

這一招兒讓當地的果農驚訝,對此,楊汝果也很得意:“別人建園,都用矮化砧木,我就用喬化樹,做好拉枝,根據不同品種採用環剝或環割等,不僅能讓蘋果樹早產,還能提前進入豐產期。”日常管理,他也要求嚴格。比如,為了保證蘋果口感,楊汝果堅持用香油渣、豆粕、腐熟雞糞施肥,確保園內土壤松暄,富有活力。

面向農民開採摘園,吸引農民來當學生,這是楊汝果喜歡做的事兒。“孩子一直勸我別幹了,說咱家又不缺錢,你還這麼累幹啥。但我覺得還是種果樹,幹起活來有意思。”楊汝果說。更重要的是,作為老師,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此前,附近種果樹的農民很少。而如今,楊汝果盤算了一下,周邊三四十里內,光他帶起來的果農就有幾十戶。這些果農,少則種幾畝、十幾畝地,多則管理著幾十畝果園。“像王村,有個農戶種了40多畝,鄧集還有位農戶發展了70多畝。”楊汝果說。就是一百多里地外的鄄城縣果農,也時常開車到他這裡來學、來看。農村大眾報記者 段新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