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建議中小學教師取消按職稱發工資,增加教齡工資,你怎麼看?

中學教育研究工作室


網友建議取消中小學教師按職稱發工資,增加教齡工資,這個建議或許代表了很多職稱低的老師的一些想法,但是叫我看,完全取消中小學職稱發工資目前實現不了。增加教齡工資有待實現。

我根據我身邊的實際情況,來談談這個叫老師們又是歡喜又是憂的職稱問題。評上了,自然開心,又是秧歌又是戲。評不上的陰雲慘淡,一切的努力終成為泡影,真的很受打擊。

我身邊的許多小學老師們,現在已經大部分都是一級教師了,只有極少數後來分配的,和以前落下的極個別的中年教師,其他都是一級教師了。2016年前,小學到了小學高級職稱就封頂了。在2016年職稱改革後,過去的中學一級老師和小學高級老師統稱為中小學一級老師,屬於中級職稱。小學老師就有資格評高級教師了,屬於高級職稱。分為副高和正高,正高的名額全省也沒有多少,小學老師們也沒有做那個夢的。

於是大家就又開始擠在了評副高職稱的路上。

過去很多三四十歲的老師,因為評上了小高,職稱已經在小學封頂了。也沒有什麼進取的意識了。工作整體屬於消極的狀態。

學校分的任何任務,她們都懶得參與,擺老資格,推給年輕的同事,美其名曰是叫年輕的同事多鍛鍊鍛鍊,多個機會拿獎勵證書,好評職稱。

但是自從職稱改革後,可以評高級職稱了。那些中年教師,就又開始重整旗鼓,努力工作了,從上課的整體狀態,對待工作的態度,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區別。

各項工作都會積極參與,就想多的一些獎勵證書。就連大家都不願意上的公開課,也都搶著報名。因為評中高必須有縣級以上的優質課。

從這點來看,職稱對於老師們的管理是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但是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面性。

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獎勵證書,有的老師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百出,令人不齒。靠各種手段人家就評上了中高職稱。

可是腳踏實地,老實本分的老師,不會玩手段,也沒有關係可走,就算努力了,也不會取得成功。於是這部分人剛熱起來的心思就冷了。

因為終於看明白了,還是隻有少數的老師晉級成功。絕大部分的老師,沒有這個機會。於是再次消沉。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

“我們還將研究改革和完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單列班主任崗位津貼,推動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看到沒有,按照教育部的規劃是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的權重,根本不是降低基本工資中的權重,更沒有取消職稱的意思,只是會更加完善制度。

再說現在很多領導階層都成了高級職稱了,大家想取消了職稱,那是不可能的。

再說直接按教齡來發工資,那不就成了教育的大鍋飯了嗎?幹多幹少一個樣了。那肯定不是制度的進步,而是落後。

任何一個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可以在實行的過程中發現弊端,進行改進。

現在大部分人對於職稱不滿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指標問題。

指標太少,拿小學一級來說,今年我們這裡學區就給了幾個指標,指標太少,競爭太厲害。很多老師,按分給的指標計算,自己十年後才藝輪到晉級。這樣不免就打擊了年輕老師的積極性。

其次就是評選過程不夠透明。

我們都是先參加學區評選,再推薦到市教育局評選。可是評選的過程不透明。落選的理由都不知道是啥,如果評選的明細透明,大家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差在哪裡。來年在努力,也不是不接受評不上的結果。而是不接受,評選過程不透明。

這就是典型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如果評上的都是靠個人能力,那麼大家也不會有意見,自己能力不行,評不上是正常現象,可是評上的根本就不是能力過硬的,你叫大家怎麼會心理平衡呢。

我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去年參加了評選,落選了,成績很好,可以依然落選,有明白人指點,你不去“表示”下,怎麼可能把指標給你。於是今年她就去“表示”了。領導也答應了。可是最後依然沒有她,領導的解釋是,有一個市領導的親戚也想要指標,所以指標就給了市領導的親戚了。

同事知道後,氣的不行,可是又能怎麼辦!之好寄希望於明年!她都40多歲了,比她年輕的都評上了,她還沒評上中級,她也很是灰心喪氣。幹工作覺得沒有什麼動力。

再就是,評上高級和中級工資相差太多。

高級職稱掛鉤後,比自己以前要多掙800左右的工資。績效也多,取暖費也多。林林總總算下來,要比中級職稱的多一千多。這對於靠工資吃飯的老師來說,的確差距很大。

一說漲工資,平均400百,高級的漲500多,低級的漲100多,越漲差距越大。很多老師都被平均了。漲工資就會吐槽半天。把漲工資那點喜悅也給整沒了。

其實老師們詬病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在實行的過程中,制度已經出現了一些弊端。那麼就要針對弊端進行整改,而不是靠取消來解決問題。

在沒有更完美的制度出來代替職稱前。這個制度不會被取消。

再說說教齡工資。這在很多人看來,教齡工資就是個笑話。一個尊師重教的笑話。

一個教齡在20年的教師的教齡工資,每月才10元錢。當初實行教齡工資的時候,那時的工資才20多元錢,給10元錢,就真的不少了。是一種補貼。而現在工資漲到了幾千。教齡津貼還是10元。這就讓老師們覺得這教齡津貼就是雞肋,甚至連雞肋都不如,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有它不多,無它不少。

這對於鼓勵年輕教師安心終身執教,是個消極的因素。沒有叫年輕教師看到自己年老後有什麼可以期待的地方。值得不值得留下來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很多年輕的老師就會搖擺不定。

因為吸引優秀人才,引進新鮮血液的還是要靠真金白銀。沒有任何行業吸引力的職業,一定不會招到你想要的優秀人才。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公辦學校招收老師的條件一降再降,也招不到老師。而有名氣的私立學校,卻可以找到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來當小學老師。除了待遇高,我想不到其他理由。

人首先得生存,然後才可以談理想。餓著肚子幹工作,別說效果,你也堅持不了幾天,你會給自己找另一條吃飯的道路了。誰也沒在生活在真空裡。

有的省份已經著手提高教齡工資,但願政策可以早一天實現。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朋友們談談自己對於職稱的看法。期待您的留言。


心中百合靜靜開


我縣的晉級條件非常透明,我鄉第一批晉級副高級的教師,他們教齡長,工作認真負責,平時教學成績突出,多次獲得縣級,鄉鎮級表彰,也在縣級以上得教育刊物上發表過各種教育教學心得,老師們的評審很通暢,確實令人羨慕。

職改三年來,受到實惠的鄉村教師越來越多,同時也出現一個問題,晉級副高級的教師,工資提高了,教學成績反倒一年不如一年,老師們開始懈怠了,幹勁逐漸消退,家長很不滿意。在鄉人代會上,曾有人大代表指出當前教師的現狀,引起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很快就在縣委政府得督促下,縣教育局和鄉鎮各中心學校對教師晉級做出調整:

鄉鎮級調整:教師所教科目成績低於本鄉鎮同年級平均成績,取消當年晉級推薦資格,並且取消本年度評優評先進資格。

縣級調整:鄉鎮推薦的教師,雖然教學成績高於本鄉鎮同年級的平均成績,如果排在全縣同年級倒數第15名以前,含第15名,當年晉級資格照樣被取消。對於已經晉級的教師,如果連續三年內的教學成績排在全縣倒數第15名以前,全縣通報,職稱降一級,同時還要自費參加教育局舉辦的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班,接受再學習。如果接受再學習後教學成績依然排最後怎麼辦?處理細則正在制定中。

這項調整出臺後,人人都有危機感,老師們一改往日的慵懶懈怠,工作態度極大的轉變。就2019年春季學期,期末成績又大幅度提高,反映了上級部門抓住前教育現狀問題的根本,整治問題的舉措非常有效。

其實,職稱原本體現老師們自身的價值,晉級就是對這種價值的肯定,有利於提高教師積極性。可是,相當長的時間內,職稱都被一些掌權人作為斂財的工具,才倍受詬病多年。如果取消職稱職稱,按工齡發工資,大家都覺得進了保險箱,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干與不幹都一樣,對教師的利益失去制約,懶惰懈怠永遠存在。工作認真負責的教師,出臺什麼政策對他沒有什麼影響,制度都是針對工作態度不端正的人而制定。

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深入,晉級條件越來越透明,靠吹捧拍馬晉級、靠關係晉級,靠提錢晉級的歷史很快就會結束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有不妥敬請諒解,謝謝!


青春夢


教師的職稱不能夠客觀地、公正地反映教師的工作能力、教學水平、教學業績成果。職稱評聘逼迫廣大教師不擇手段弄虛作假。教師的QQ群、微信群都有招攬在各級教育刊物發表論文的廣告。幾乎所有的論文都是花錢發表的(不排除憑實力發表論文的可能性),幾百元到幾千元,縣市省國家級刊物都在弄虛作假!我們身邊幾乎沒有一人次收到過稿費,沒有一人次拿出稿費發票。花錢發表論文已經正大光明地形成了一條完整利益鏈,一部分人因此富了起來。我們身邊的科研課題從立項到結題都是在造假,所有的材料都是編造的,結題只是個形式。這“紙上談兵”的教科研成果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建議取消教師職稱名額限制,縮小級差,或是乾脆取消職稱,給教師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平靜的工作心態使廣大教師能夠安心地、靜心地、全身心地工作而不是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爾虞我詐、挖空心思弄虛作假的職稱評聘上。

教師職稱從一級教師開始按比例設置名額,如果名額滿了,其他教師便無法晉升上一級職稱,就算你的業績再突出,發表的論文堆積成山,獲得的榮譽摞起來比樓高也一點用沒有,因為名額已經滿了。留給教師的唯一選擇就是“候缺”,如沒有“缺”敬請一直“候”,幸運的是“缺”還沒來這位教師退休年齡先到了,老教師光榮地退休了,省卻了苦苦地“候缺”。按比例設置名額極不利於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


鄉紳王員外


我熱烈支持取消中小學教師按職稱發工資,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太有失公平了,我在教育一線幹了38年,埋頭苦幹,不會阿諛奉承,也不會行賄送禮,只知道一心一意教書,跟歲月賽跑,常年累月加班備課,批改作業,直到退休也沒定上高級職稱,反而那些不務正業,投機取巧的人卻評上高級職稱,像我這樣任勞任怨的教師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的人太多了。這些人退休了依然中級或者初級職稱,按照職稱發工資對於這些人來說,太不公平了,應該按工齡發工資,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蘇庸平


我覺得欠妥

1、丟失利益給都不要:拼一個高點的職稱為榮譽更多的是為鈔票,這是目的所在,如果工資不掛鉤,白費勁!

2、丟失教師的素質提升、拼職稱,實際上就是拼素質,學歷的提高,師德表現,業務水平等等,不掛鉤將嚴重挫傷教師提升自己的積極性;

3 、回到“大鍋飯”的老路上。按工齡計算工資的結果就是,工作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能力高低一個樣!嚴重挫傷工作積極性。

4、職稱還是要拼的,好好的參評,與工資掛鉤也是必須的,掛釣的比例另當別論。


關小村1


這個想法一定是某個教師網友提出來的,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夠讓老師增加職業幸福感,同時也能夠相對更公平一些。

現在我們這個職稱制度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發展很多能力水平很高的一線教師,根本得不到直升機上的機會相反一些能夠有關係走後門的老師得到了很多的高級職稱。



如果按照工齡或者是教齡去晉升職稱的話,這樣能夠極大的激發老師工作的熱情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心甘情願的去服務教育行業,服務於學生。

不過如果按照教齡去發放工資的話,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很多的老師會選擇混日子,熬年頭。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對老師進行監管的時候後,採取更多更有效更靈活的方式去監督老師的工作,採取更多人性化的評價方式。


宇宙最好老師


我是小老師的閒言碎語。

一家之見: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取消按職稱發工資不可能!但是增加教齡工資有可能!

一、原因

(一)、基層的正高職稱才剛剛開始晉升

原來,只要不是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其餘學校都沒有設立正高級職稱。正高級職稱就相當於正教授的級別待遇。最近幾年,高中、初中、小學才設立正高級職稱,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文件,不可能就取消職稱,因為文件的出臺是經過充分論證並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才發佈實施的。



2017年我縣有兩名教師被評為正高級教師,2018年又有一名教師被評為正高級教師。他們之所以被評為正高,在業務上都是非常出類拔萃的,有的是省級教學能手,多次參加省市縣講課比賽甚至全國性的賽課,都取的了矚目的成績。他們能評上正高,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教師中的傑出代表。



(二)、取消職稱發工資的弊端

晉升職稱的本意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激勵廣大教師鑽研業務,抓好教學質量,體現幹孬幹好不一樣的理念。在工作中,工作態度端正,師德素養高,教學成績好,業績突出的教師就可以在眾多的教師中突圍而出順利晉升職稱。職稱是與利益緊密相連的,職稱高意味著工資就高,工資高收入就高,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

如果取消了職稱,單純按照教齡發工資,那就是典型的吃大鍋飯現象。如果這樣,我就可以慢慢熬教齡,等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晉升高一級的職稱了,還用努力工作嗎?還用爭著去講課比賽嗎?還用踴躍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嗎?顯然不可能。

取消了按職稱發工資,對於特別優秀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年輕人精力旺盛,善於鑽研業務,工作能力強,他們參加活動的機會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也多,獲得的榮譽也多,有的還獲得了省級教學能手稱號。如果取消職稱,那麼就切斷了他們脫穎而出的機會,他們還有積極性嗎?



二、個人建議

為什麼大部分教師反對職稱?幾乎一邊倒的強烈提議取消職稱?

一是現行的職稱工資差距太大,導致教師引起巨大的心理不平衡!

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工作年限,都在同一個單位上班。一個評上了副高級職稱,另一個未評上副高,工資竟然差距1000多元!另外還有取暖補貼,物業補貼,每次漲工資都是按照職稱來漲的。職稱低的和職稱高的工資差距越來越大,好像滾雪球一樣,差距越大心裡越不平衡。

二是評職稱的方案信度低,引起教師的質疑

各單位的職稱評審方案都是按照省市縣的文件精神自行制定的,都不違背上級的精神。各個單位的方案都是自己制定厚後由教代會通過的。但有的單位的方案極其不科學,比如有的單位在論文論著方面要求只限三篇,有的單位是不限篇數,有多少交多少,有的竟然交了10好幾篇。可以不客氣的說,有的人連幾百字的新聞報道都寫不出來,怎能能洋洋灑灑寫出如此多的論文?顯而易見都是搬運工,都是花錢買來的。評估方案信度低,人為造成評估的效度降低。



以上兩點是廣大教師對職稱有意見的主要原因。

筆者以為,既然職稱不能取消,那就可以縮小職稱工資之間的差距,也許教師的怨言會減少;對於職稱晉升方案可以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減少因方案的不科學出現的問題。

評審職稱是一把雙刃劍,評審結果公正公開透明,教師們滿意度就高。反之,則矛盾百出怨聲載道,但願我們能順利通過高一級的評審。


小老師的閒言碎語


取消也不太實際,關鍵是評審的辦法要改進,職級工資差要縮小。目前的評審制度弊端太多,導致高級職稱大部分叫學校領導和部分投機取巧的人得了,這叫公平嗎?再就是職級工資差太大,一個副高職稱和一級教師職稱工資差一千塊呀,這不是明顯導致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嗎?

中小學職稱晉升不妨採用這樣的方法:1.考試,可以像公考一樣進行考試。劃分教齡段,30年教齡以上的化為一撥。20年到30年的化為一撥,10年以上的歸為一撥。2.平時教學成績考察。3.師德考核。只有這樣選出的人才才是名副其實的,人們才能心服口服!


無憂沒毛病


教師的工資整體應該提高,但是,不能取消職稱工資,完全按教齡的長短來決定工資的高低。

在我看來,要求取消職稱工資,完全按教齡增加工資,是一種倒退,是對三十年來教師工資制度改革的一種否定,是對教師論資歷熬年頭工資制度的一種反彈。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三十年前,實行教師工資制度改革的初衷,那是對”不論能力論資歷、不論水平論文憑、不看功勞看苦勞、不論成績論出力”的大鍋飯工資制度的一種打破,是激勵老師努力工作,教書育人,用成績證明自己,讓有才能有業績的老師,受到鼓舞受到肯定得到實惠的一種新的機制。現在怎麼能夠將其輕易否定呢?

要知道,儘管我們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但是任何有人的地方都有左中右,都不是一樣的優秀和敬業,混日子熬年頭的教師確實不乏存在。讓這些人和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工作,成績突出,學生敬重,家長歡迎的教師,一樣熬年頭拿工資,是不是就成了“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了嗎?這對優秀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會不會挫傷?工資制度的激勵作用如何體現呢?

當然,以前的職稱評定有問題,甚至評聘的過程中不乏腐敗現象。但是,我們不能潑汙水連孩子一起潑掉。因此,我的結論是:職稱評定的方法可以改革,堵塞漏銅,消除腐敗,但是職稱工資不能取消,畢竟能力太小、貢獻大小、幹好幹壞還是不能一樣的,激勵機制永遠需要。


閒看紅塵繽紛景


這個我也感覺不能只憑職稱等級定工資,因為從我瞭解的情況看,在中小學,職稱的高低與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教學成績並不成正比,職稱沒有完全體現教師的工作能力。一些職稱高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成績也並不就是優秀,如果僅憑職稱等級定工資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況且職稱評定有嚴格的條件,比如學歷、榮譽證書、論文等等,一些在邊遠山區從教的教師,也許永遠達不到高級教師的條件,可他們在邊遠山區默默耕耘,無怨無悔,直到終老退休,為教育事業奉獻出青春和汗水,為邊遠山區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就是因為職稱無法達到一定的等級,無法聘任高級的崗位,他們的工資待遇得不到更好的體現。從另一方面說,單從教齡方面考慮定工資,感覺也不科學,對一些年輕而又有教學能力,教學成績突出的骨幹教師,也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這樣也會出現一些教師混日子,捱時間的情況。所以我認為,對中小學教師的工資應該既考慮職稱,也考慮工作年限,兩者兼顧較為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