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我相信,人性,本惡】

大聲說話,大口吃肉;大家好,我是吳吞:

什麼是神?

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說:“夢是個人的童話,神話是大眾的夢。”

藉由這個觀點,我認為神是大眾認可的代表,是代表著大眾對某種或某類事物的想象的存在。代表美好的是善神,代表噩夢的是惡神,代表人們對日月山川的想象的是自然之神。

也就是說,在我們提到某些事物時,根據這個事物聯想到的第一個“人格”,就是代表這個事物的神。比如提到創世,我們就會想到盤古,盤古是我們的創世神;提到造字,我們就會想到倉頡,倉頡是我們的造字之神;提到智能手機時,我們想到的第一個名字是喬布斯,喬布斯就是智能手機之神……

那麼,所謂的“神戰”,就是人們的“理念之爭,想象之戰”。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好了,鋪墊結束,咱們迴歸主題:提到“善惡之爭”,你會想到什麼呢?

我會想起那個經典的哲學疑問“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繼而聯想到“本善論”的代表孟子與“本惡論”的代表荀子,以及他們之間的那場穿越時空的論戰。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本善論”代表 孟子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這個問題從先秦時期,就是困擾諸子百家、社會精英們爭論的焦點之一。一直延續到今天,都沒有一個定論。而且在事實層面,恐怕是永遠無解的。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的魯國,當時儒家還不是影響力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有兩個勁敵:道家的楊朱和墨家的墨翟。

被後世歸入道家的楊朱認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即,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自己的身體更寶貴。所以,只有能夠像愛自身一樣去愛“天下人”的人,才可以掌握天下大權。

墨翟創立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撐起來的博大思想體系。

所謂兼愛,是“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都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導致的。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河南平頂山:中國墨子文化旅遊區——墨子古街

在“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上,孟子批評墨翟心中沒有父親,楊朱眼裡沒有君主,都是無父無君,沒有人倫大禮的禽獸之輩!假如人人都按照墨翟和楊朱的思想去做,人類社會就和動物叢林沒有什麼區別了!

那麼,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呢?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以禽獸者,幾希!”

人和動物的區別,只有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人的道德,而道德源自於人性中的仁善,所以“人性本善”。

後來,孟子更進一步將人性中的仁善,解釋為來自於人們生來具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它們分別應對四種非常珍貴的德性:仁、義、禮、智。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本善論代表 荀子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南宋寧宗時期《荀子》,孤本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普遍認為“萬事萬物都具有兩面性”。同樣出身儒家的荀子,關於“人性本質”的思考,就走到的孟子的另一面:

荀子與孟子相差59歲,生長在戰國末期趙國的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他們之間沒有師承關係,但都繼承了孔子的傳統,只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孟子主要繼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荀子和孟子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他們對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

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荀子卻認為人性是惡的。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請注意,這裡的惡,不是指道德上邪惡,而是人性中天生就有各種慾望,以及墮落的可能。而所謂的善,不過是後天培養起來的理性,這裡的“偽”也不是虛偽,而是人為的意思。

面對人性之惡,荀子更多的把希望寄託在外在的禮,認為禮可以約束這種惡。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善惡之爭有什麼用?

我們為什麼希望知道“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呢?因為這將直接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於是大力弘揚仁善,希望通過道德心靈秩序來實現社會政治秩序。清代小說《鏡花緣》中,有一個君子國,國人都是仁人君子,那麼結果呢?深入瞭解後,就能看到他們生活中的充斥著各種壓抑與偽善——道德治國,只是一種理想手段。在現實社會是行不通的。

荀子的想法與孟子正好相反。他認為道德心靈秩序得靠社會政治秩序的約束,有了禮法約束,才能實現仁善。孔子希望恢復周禮,而荀子繼承的,正是孔子沒有實現的宏願。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為什麼禮能夠實現仁呢?

這是因為人性中除了惡的一面,還有“智”的一面。孟子一口咬定道德起源於善,但荀子搖搖頭:不對,道德是起源於理性。人生來具有七情六慾,但人有一種能力,是動物沒有的,而人獨有的,就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理性。

“仁善道德”都來自於這種後天習得理性。所以,在個人慾望不可避免時,必須受到限制。這個限制就是禮,禮的功能就是規範和限制人的慾望。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在這場“善惡爭鬥”中,我支持惡的一方

晚清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譚嗣同曾尖銳地指出:兩千年來,皆荀學也!

他的意思是說,自秦始皇起,中國政治都是荀子的學說當道。

從我的個人經歷來看,我也認為“人性是本惡”的——

我上大學時,鐵路是沒有網上訂票的。有一次我從家返校,快要到站時,發現我的車票沒有了!我翻篇了周身上下所有的口袋,都沒有。

當時我身上的錢是足夠補票,只是生活就要更拮据一些。一想到接下來一個月,可能都吃不到我心愛的肉肉,就心有不甘,於是一時頭腦發熱,就想闖關過去!

結果,當然是被帶個正著。衝動是魔鬼啊!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偶然想起這件事,我的心中仍愧疚不已。好在當時車站的工作人員人很好,在我虛心接受教育和懲罰之後,沒有繼續追究這件事,也沒有影響我的學籍。

最是陰險,是勸人善良;而好的制度,可以讓惡人行善。在這場“善惡神戰”之中,我堅定的支持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個人的慾望不可避免,所以必須受到限制。

如果當時的我,能夠被多一層禮教限制,也許就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回顧當下,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還是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啊。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總結一下吧,我認為人性本惡,人是自私的動物,動物的本能驅使我們前進。只有通過學習理性,培養我們的仁善之心,來剋制自身的動物本能,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況且,只有身處在此岸的人,才會嚮往彼岸——現實社會中,一直充斥著許多身披人皮的動物,但好在,人人都有修煉成人的心。

參考文獻:

《神話的力量》(美)約瑟夫·坎貝爾

《孟子》、《荀子》、《論語》等

相識是緣,表達為話;我是吳吞,感謝您的降臨!

先秦時期的那場“善惡神戰”,我支持“惡”的一方,你呢?

吳吞,相信科學的二手神話學家,中國文化愛好者,甩不掉“胖”字的大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