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好在哪裡?

小冉敏吖


評價這麼一部電影"哪裡好”,當然是很難的,像一把篆刻用的小刀,要面對一座巨大的肉山,不知道從何下手。所以我挑了三個主要人物來講。好的作品是有魔力的,在我第一次看完後,我只有很朦朧的一個概念,但就是在梳理中,各種細節,爭先恐後地再跳回到我腦海裡。換句話說,好的東西,是不用刻意去“記住”的,它會主動駐紮在你的腦袋裡。

程蝶衣

我覺得與其把程蝶衣定性為同性戀,不如稱之為,性別認知障礙。

小孩子建立性別意識的關鍵年齡是3-5歲,那這個階段的小豆子在做什麼呢?他跟他媽媽一起住在妓院裡,他媽把他送去學戲的時候,說了句很關鍵的話:“不是養活不起,實在是男孩兒大了留不住。”為什麼留不住呢,因為妓院裡需要的男性勞動力始終有限,而作為一個母親,她的羞恥心不允許她在孩子的注視下“工作”,出於護犢之心,她也想給他找一個出路。在小豆子的童年時期,他周圍接觸到的全是女性,他看到的男女關係,是渾濁且庸俗的。

男孩子在一個全然女性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這樣的例子,文藝作品裡不少。最方便聯想到的是《鹿鼎記》,同樣作為妓院裡長大的孩子,韋小寶的性格特質就是油滑、機靈、講義氣,對女性有天然的追逐,也有玩弄成分,他吸取的是“江湖”的生存規則,模仿的,實質是妓院裡的嫖客。看《一代宗師》就知道,古代的妓院,其實是三教九流匯合之地,韋小寶最終,就是長成了小時候看到的那些嫖客。

但小豆子不太一樣。他潛意識裡,是把自己跟那些妓女等同化了。這裡沒什麼不敬的意思。雖然李碧華在原著裡反覆強調“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但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戲子”,段小樓在面對很多抉擇的時候,態度跟程蝶衣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對袁四爺的態度上。程蝶衣全然是恭敬的,溫順的,但段小樓就是滿不在乎的態度。袁四爺對著鏡子凝視程蝶衣的臉,說“有那麼一二刻,袁某也恍惚起來,疑是虞姬再現啦。”這時候程蝶衣的眼神,還是很有點惺惺相惜之感的。但打破這種“屬靈”境界的人是誰呢,是段小樓,他很大力地拍了拍靴子,還打斷了四爺的問話,去他身邊撈了件衣服。

這裡其實是強調了兩人的不同屬性。程蝶衣是一個女性化的依附的姿態,而段小樓,則是一個純男性化的身份——我覺得沒必要上升到“不畏強權”,這是種對權力的天然的挑釁,就像很多男孩子小時候熱衷於跟班主任對著幹。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小樓結婚的時候,程蝶衣跟他說:“袁四爺今晚上請咱們過去,要栽培咱們。”

段小樓的回答是:“姓袁的他管得著姓段的嗎?”

然後一語成讖:“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這個“真虞姬”包含兩個概念,一是人戲不分,把戲看得比天大。第二個,就是程蝶衣始終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女性位置上的,他是習慣於被照顧、被重視的。他後來跟菊仙的種種不合,除了吃醋之外,也有女人是同行所帶來的天然敵意。

我習慣於把女性身上的特質拆解為兩部分,一是孩子氣,二是母性。蝶衣主要具有的,就是這份孩子氣。他在電影裡的幾處“叛逆“,都是帶著孩子的天真跟殘忍。

比如他為了救段小樓,去給日本人唱堂會,段得知後,啐了他一臉。程蝶衣對這個事情的解讀是什麼樣的呢?他說裡面有個叫青木的,很懂戲。由此看,程蝶衣對“家國””民族“這一類的概念,是很薄弱的,對他來說,世道如何無所謂,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京戲、師哥在就好了。

再比如他因為段小樓寫給他字據,表明從此不再跟他一道唱戲,於是就絕望地在法庭上認罪,還說了句很“大逆不道”的話:“要是青木沒死,京戲就傳到日本國去了。”這傳達的其實是“藝術無國界”和“藝術高於種族”的想法,側面也反映了,這個人只精湛於藝術,在政治上一竅不通。

所以在結尾文革那一場戲裡,段小樓揭發他,是為了自保,想苟且求生,但程蝶衣揭發菊仙的“歷史”又是為何呢?他純粹就是報復,非常孩子氣的野蠻的報復(這裡的孩子氣沒有任何為他開脫的意思),屬於被背叛以後的應激性反應。在他心裡,師哥一直是庇護他的存在,那怎麼突然變成了這樣呢,他下意識地,歸過於菊仙,講道理,把一個男人的錯遷怒於另一個女人,這本身,也是非常女性化的做法。

在這段揭發裡,他說了句非常有意思話,他吼道:“我早就不是東西了,可你楚霸王也跪下來求饒了”。

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程蝶衣作為一個男戲子,確實遭遇過不少男性的猥褻,直接點的是大太監張某,婉轉點的是袁世卿。在這個過程中,他無法不感覺尊嚴受辱的。而從電影看,段小樓從沒有性取向的困惑,沒有受到過男性的猥褻,甚至是以挑釁的姿態面對強權,所以程蝶衣對他的徹底投降感到震驚。第二,是這句話非常有“虞姬”心態,什麼叫“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就是我本來也不尊貴,我的價值是因你而存在的,那你突然都跪倒了,我就不知道我還算什麼。

你看從電影的設置看,程蝶衣唱得應該比段小樓好,但始終是他求著段小樓合演。這就是虞姬呀。在霸王眼裡,虞姬和烏騅馬一樣,不過是上等玩物,有也可以,舍也無所謂,甚至你都說不清,他對虞姬的保護,是出於愛還是男性自尊作祟。但虞姬對霸王,就是非常簡單的追隨。

雖然程蝶衣死在十一年後,但其實段小樓揭發他的那一刻,他就死了。

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京劇被拿來改成了四不像,最重要的人又親手捨棄了他,他看到的,是四面八方的神像坍塌。

你怎麼還能要求他,有血有肉地活著呢?

段小樓

張豐毅的臉跟胡軍一樣,都非常討女人喜歡。

這是一張看起來就很有安全感的臉,他所飾演的段小樓,乍看,也很讓女性有託付終身的衝動。

有一點混不吝,有一點急智,也有一點氣魄。前半段的段小樓,是非常討喜的角色。

他跟程蝶衣不一樣,他沒把戲看那麼重。袁四爺首次到訪,他跟沒事人一樣,拍靴子,拿褂子,面對袁四爺提出的“楚霸王應該走七步,你為何只走了五步”這個問題,他是明面上奉承認錯,暗暗以不屑的態度抵抗的。他說:“您還能有錯嗎,您要是錯了,那我們兄弟倆這點玩意,還敢在北平戲園子裡混嗎?”

這段話仔細剖析來,可以看出他幾個性格特點。

一是早年特別硬氣,對袁四爺這類權貴人物,都隱隱的看不上,這話明面上說得客氣,其實夾槍帶棒的,誰都聽出來了,蝶衣就使勁攥他袖子,然後解圍說:“四爺,您得栽培咱們。”打個不太合適的比方,一個是班裡的小霸王,天不怕地不怕,感覺總在老師背後偷偷地“切”一聲,另一個,就是讀書好又乖巧的女同學,殷切地看著老師說,懇請您多多指正。袁四爺一眼就看出了程蝶衣對段小樓的依戀,所以他是帶著一點醋意在質問,但段小樓心底很坦蕩,他只是把蝶衣當兄弟,對袁四爺,也就是一種“老子有真本事,誰敢奈何得了我”的狂妄。

第二個特點,就是他真的沒那麼熱愛京戲。對他來說,戲班子就是個工作場所,唱戲就是個行當,他真正享受的,應該是成名成角,成為人中龍鳳的滋味。你看他去逛窯子,首先問的就是菊仙,為什麼呢,因為她是頭牌。他為菊仙出頭,也不是真的想娶她,就是打抱不平,又愛逞英雄氣,鬧完了以後,他就回去唱戲,也沒追問菊仙的下落。

應該說段小樓所代表的,也就是大多數男性的生長過程。引用《艋鉀》裡的臺詞,“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我是風,直到最後我遍體鱗傷,老了以後才知道,其實,我們都只是草。”

段小樓走的,也是這條路。只是電影裡把他的轉變,展現得很具體。

比如段小樓一開始,還敢嗆袁四爺,面對“楚霸王到底該走幾步”這個問題,避重就輕地扯過去,等到要四爺設法營救蝶衣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說“七步”,但這時候的小樓,血性仍在,四爺要他走走看,他就愣住了,是菊仙來救的場。但若干年後的文革,面對曾經收養的孤兒四兒的無理要求——要他表演拍磚,他為了保命,一五一十地照做了。

再比如段小樓對“京戲”的態度,前半段,日本軍官拿他的戲服試穿,他一發怒,就把茶壺磕在了其他軍官頭上,這裡能看出來,他還是敬重藝術的。等到新中國成立後開會,討論“現代戲”的時候,他先是踟躕,然後終於說“只要是西皮二黃,它就是京戲”,這時他已經走到了堅守的蝶衣的反面。等到他一邊把戲服扔進火裡,一邊怒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時候,他等於是,在否認京戲的同時,把自己的前半生也否定了。

這個轉變,程蝶衣把它歸過於菊仙,認為是女人的短淺眼光,讓師哥變成了只求苟活的亂世螻蟻。

有人把它歸過於時代,政治的力量太強大,容不下一點反對的、不和諧的聲音。所以硬生生把一個“楚霸王”,變成了猥瑣的小男人。這裡有個很有趣的細節,全片只有一處提到劉邦,就是在國民黨敗退,解放軍即將進城的時候,老那說了句“劉邦來了”。換個角度說,影片是從這裡開始,設置段小樓徹底沉淪的。

我倒不盡然認同以上兩種說法。段小樓的“英雄氣概”,與其說是性格使然,不如說,是少年血性。什麼是少年血性呢,片子裡其實探討過,成年後的段小樓和程蝶衣在拍照,被遊行學生堵住,段小樓跟老那有一段又狠又毒的對話——

“一個個都他媽忠臣良將的摸樣,那日本兵就在城外,打去呀,敢情欺負的還是中國人。”

“瞎哄唄,學生們不都沒娶過媳婦兒不是?總得找個地方煞煞火。”

段小樓所批評的,恰好也是自己的命運。

他早先的那些事蹟,半是正義感使然,一半,也是荷爾蒙反應。一個人對伴侶的態度,其實能夠折射出很多東西的,段小樓早年的英雄救美,未必是真的有心憐惜菊仙,更多的,是想逞一時意氣,後來師傅揍他,菊仙前來干涉,段小樓直接就扇了她一巴掌,怎麼說來著:“老爺們的事兒,沒你說話的份”。

講到底,這不是一個尊重女性的問題,這是一個,把自個兒擱在哪的問題。

年少時那麼鐵骨錚錚,到底是因為心胸坦蕩,還是因為,你那時是角兒,是腕兒,是被捧著的那個人。

後來一步步甘願苟且,到底是女人在拖累你,是家庭在牽絆你,還是你終於意識到,你也不過是草,是可以被時代車輪輕易碾死的小兵。

勇敢是有知仍無畏。而少年心氣,大多,是來自井底觀天的自信。

沒錯,命運把他打趴下了。但我覺得,“趴下”的根本原因,是段小樓從沒有什麼,真正想守護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只追逐於權力,那麼最終也將匍匐於權力。段小樓的“骨氣”,主要來源是男性荷爾蒙和年少成名,而這兩件,慢慢的都被剝奪了。他發現自己其實沒什麼可怕的,所以他也如願的,活得最長久。

這就是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你想守護的東西,是你的軟肋,也是你的脊椎。而當你沒什麼真正想保護的時候,你會特別安全,也會趴得,特別低。

菊仙

如果說程蝶衣代表的是女性特質裡的孩子氣那一面的話,菊仙,就是自始至終的“母性”擔當。

她在整部片子裡,只被“解救”過一次,但這一次解救,就成了她的原罪。老鴇在她贖身時,惡狠狠說了句,“那窯姐永遠是窯姐”,這話也判定了她一生的命運。雖然菊仙當時輕飄飄地回擊說,“回見了您嘞”,就光著腳去找段小樓了,但她心裡,難道真的不存在一根刺嗎?

恐怕不見得。

菊仙為什麼會選擇段小樓,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除了我們前面陳述的,張豐毅長了張討女人喜歡的臉,以及他恰當地表現出了英雄氣概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他給她以“惺惺相惜”之感,他們倆講到底,都是外強中乾的人。

菊仙的出場就很強勢,被妓院客人要求嘴對嘴灌酒喝,不從,但她的對策是什麼呢,是硬著頭皮往下跳,要不是底下有個段小樓,恐怕早就入了土。她表現得潑辣,甚至敢打客人巴掌,罵人家是“她媽丫頭養的”,可是這些都不能真實改善她的處境,她連親媽是誰,估計都不太清楚。

菊仙兩次跟段小樓剖白過心跡,一次是贖了身以後去逼婚,臺詞是“菊仙命苦,你要是收留她,有人當牛做馬伺候你”,一次是,跟你討飯也不嫌棄。在這裡必須說一句,鞏俐牛逼,她大概是唯一一個,在屏幕上又美,說這種話又一點也不違和的女演員。她身上有一種叫義氣的東西,那種義氣可能短淺,可能胸襟不開闊,但是紮紮實實的義氣,類似於“我跟了你,從此以後,你這個人就歸我管,旁人想要動你,得先從我身上跨過去”。

愛得這麼英勇,主要還是因為沒有退路。或者說,她沒把妓院當成自己的退路。

菊仙究竟有沒有為自己的出身自卑,我以為是有的。她謹記著自己的身份。她選擇段小樓,有部分是出於“門當戶對”的心理,他是戲子,她是娼妓,誰也沒比誰高貴到哪去。但段小樓偏偏又桀驁不馴,這就給她一種很溫暖的暗示:他們倆手拉手,或許能集體跳出命運這個火坑。

菊仙是非常不貪婪的一個人,她一輩子的目標,也就是過個“安穩日子”。程蝶衣對她的排斥,還有爭風吃醋的成分,她對程蝶衣的厭惡,純粹就是想排除一個不安定因素。

她跟段小樓和程蝶衣都不一樣。小樓是有成為“人上人”的願望的,蝶衣則是戲痴,她沒有這麼高遠的目標,她就想跟心上人,生倆胖娃娃,過過小日子。她太知道自己是從怎麼樣的境地裡爬出來的,所以對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感恩,並且忠實捍衛。

片子裡有個很好玩的設定。就是看戲。小樓跟蝶衣一起唱戲,鏡頭特寫過看臺上很多人,袁四爺、日本軍官、國民黨高官,還有菊仙。你發現沒有,其他人,都是欣賞藝術的心態,都風度翩翩地鼓過掌,唯獨菊仙,她每次都很緊張,她來盯這個場子,不是來感受行雲流水的唱腔,而是以防出亂子。她真的欣賞過段小樓的表演嗎?恐怕也沒有,她覺得他玩蛐蛐也不是什麼大事,爺們嘛,誰還沒有個愛好,但他要跟程蝶衣同臺,她就要從中作梗。

藝術對她來講,太高深莫測了。她所祈求的,就是好好活著。

但也就是這樣一個,實際得有點過分的菊仙,最後從火裡撿出了那把劍,交還給了程蝶衣。

她也不是沒有欣賞的天賦,她從前太緊張了,像母雞護著小雞那樣,護著那個男人,沒心思再去想別的。而段小樓的一番揭發,讓她的信仰搖搖欲墜,這個人——真的值嗎?

中國有個很美的詞,叫“良人”,對菊仙來說,她像信仰一尊神像一樣,信仰了段小樓半輩子。到最後發現,他變成了一座泥菩薩,只求自己過河,不想再渡別人。

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裡,女人是沒有春秋大義可言的,她們不懂什麼主義,誰對她好,她就跟誰走。大部分時候的菊仙,也在印證這一句話,她不停地勸段小樓跟程蝶衣斷交,不斷地教他識時務,然後有天她發現,這個男人學得太好也太精了,可其實人,是有一點憨氣的時候才可愛,就像他當年恁頭恁腦,在樓底下接住了她。

菊仙上吊了。鏡頭掃過的物品,都是她出嫁時穿的,那時候她主動掀開喜帕,奔向段小樓,覺得一切可以重新來過。

但到底沒有。

陳凱歌說電影的主題是“背叛”,我的理解,卻是幻滅。

它告訴你,但凡有所求,就會受困,受苦。人世千重苦,而你是我自找的那一重,所以更苦。

我們凡人,不敢成為程蝶衣,也不甘心折墮為段小樓。我們夾在當中。

到底是“無知無覺”,還是“睜開兩眼,看命運光臨”,要選擇哪一個,這是每個人無法躲開的的人生命題。


馬二哥久久影視


作為反思文革最優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別姬》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神來之筆。這部電影濃縮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也是中國史上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它把時代的轉換與人物命運的轉折緊密相連,結合社會性和民族性去表現人性的發展,又以人物命運來反映當時現實,使幾者達到完美融合。同時,《霸王別姬》生逢其時,在九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眾文化三足鼎立時期,它找到了極好的契合點。綜合以上種種,使此影片得以一直屹立於中國百年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


在這部電影裡,雖然經歷了較長的時間線,但是人物和人物之間聯繫緊密,並且互相影響,產生了故事的交接與轉折,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很好的聯繫起來。我們可以認真的審查電影中出現的每一個主要人物,他們都具備著代表性,並且主要人物的故事都有頭有尾,甚至是人物行為的動機,在電影裡都較為完整的展現了出來,比如小癩子的自殺,他是怕受皮肉之苦才自殺的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小癩子不是怕吃苦,更不是怕捱打,他逃跑後領著小豆子去看戲,說著自己以後要是成角了,拿天下第一的冰糖葫蘆當飯吃,在囫圇吞棗的吃下糖葫蘆之後,面對遙不可及的夢想選擇了他的退路,



也因為他的死,小豆子避免了可能被打死的命運。這是一個電影非常成功的一個點——人物設定的完善。許多人說霸王別姬是早期的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小編卻不這麼認為,主角不是同性戀,只是性別認知障礙。小豆子在練習霸王別姬的戲時,一遍又一遍的把“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唱錯,在小石頭拿煙槍搗小豆子的嘴,導致流血過後,小豆子不再唱“我本是男兒郎”,並不是肉體的疼痛使小豆子改正了“錯誤”,這裡認為煙槍象徵了男性,小石頭的行為突破了小豆子的心理防線,為小豆子的性別障礙埋下了伏筆。

故事繼續下去,張太監通過生理上的接觸使程蝶衣的性別認知障礙愈加嚴重,他捧紅了小豆子和小石頭,威風了大半輩子卻晚年悽慘,相比於貧窮了一生 的人來說,張太監的老年更為難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就是張太監的最好寫照吧,他的老年落魄幫襯出了歷史的進程和軌跡


影視超能量


《霸王別姬》是陳凱歌導演比較早期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導演生涯中巔峰時期的作品。後來陳也拍了不少電影諸如《無極》、 《妖貓傳》等,大家可以百度去搜。這些電影中,無疑《霸王別姬》是最好看的,好就好在它的歷史價值和倫理價值遠遠超過電影本身,雖然後期的作品商業氣息很濃重,但僅僅這一部電影就可以掩蓋過陳凱歌導演生涯中的一切瑕疵。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從小在梨園謀生的戲子程蝶衣和段小樓的一生。程蝶衣從小無依無靠,身世悽慘,段小樓對照顧有加,但這種單純的同情和被照顧的關係漸漸讓程蝶衣誤以為是愛情,自己更是在霸王別姬的劇情裡走不出來,最終帶著對愛情和藝術的絕望自刎於舞臺。

程蝶衣這個角色和現實中的演員張國榮也是相互成就的關係。“程蝶衣活在戲劇中走不出來”到現實中的“張國榮跳樓自殺”,不得不說,演員本身的傳奇色彩似乎也遠遠超越了作品本身。引用《妙筆生花》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小說和生活永遠是無線接近但又不會發生任何關係”,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電影。相較與導演在電影中所展現給我們的那一部分直觀的內容,觀眾永遠更喜歡去討論、想象以及猜測它背後隱藏的內容和價值。


大靜靜


《霸王別姬》的好,個人覺得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張國榮的演技好。記得看第一遍的時候,是絕對被他震撼到了,一個男人怎麼能把一個類似於女性的角色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呢?一顰一笑,一言一行,絲絲入扣。借鑑作品中的一句話 “有那麼一二刻的恍惚,疑是程蝶衣再生”。

第二點是程蝶衣這個典型悲劇人物。李碧華的小說很多人物都是有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天真,不入世的浪漫。胭脂扣裡面的妓女如花因為十二少而殉情,又不肯獨自奔上黃泉路。《青蛇》裡面的小青的懵懂青澀與法海的孽緣,《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痴迷戲曲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程蝶衣式的悲劇,正是給人以警醒。

第三點《霸王別姬》所代表的時代矛盾,我們講一個人物是絕對不能拋開環境來談的, 故事發生的時候中國最動盪的時候,戲班,太監,妓女,日本人,戲霸,紅衛兵……輪番上場,有人說程蝶衣對於段小樓是一種同性之間的愛情。我卻不這麼認為,程首先因為相貌出眾,在戲班中多演女性角色,可是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太監張公公,戲霸袁世卿……帶他一步一步走上錯誤的認知道路,可是他卻把始終自己的情感寄託在了一直給他關懷,照顧的段小樓身上。也許在他眼中他們是兩個依然能睡在一起的小娃娃。可是現實卻不這樣,入世的“霸王”會娶妻生子,會不唱戲,甚至會在文革中為了自保出賣良心……

一個人只有自省才能進步,同樣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也是如此。正視我們曾經走過的錯誤道路,我們才能進步。也許《霸王別姬》的歷史意義也在於此。同樣《霸》也是為了紀念張國榮為我們留下的精彩作品。






我最棒869


《霸王別姬》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作品,曾獲得了許多國際電影節大獎。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它的經典之處。

第一 觸碰敏感題材

霸王別姬的故事橫跨幾十年,其中包括了十年浩劫。這是大多數電影所不敢觸及的敏感題材,如果真實的反映當年的內容就會被和諧了,不能正常上映,所以當年導演陳凱歌也是冒著極大的風險,頂著不能在國內上映的壓力來拍攝這部電影,最終果然沒能在國內上映,但是在國際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就太大,所以被網開一面得以在國內上映。這部電影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的成功案例,能在本土欣賞到如此優秀的電影是我們的幸運。

第二 張國榮的傾情演繹

霸王別姬的成功離不開張國榮,據說當年拍戲的時候,張國榮已經和她所飾演的角色,程蝶衣融為一體,他已經深深陷入到角色當中無法自拔,因為程蝶衣是一名旦角,舉手投足都有一種女性化的感覺,就連說話時的聲音也很尖細,張國榮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表現,因此嚇壞了跟他做對手的張豐毅,影片中張國榮之所以表現的如此出色,是因為他真的是用生命來演戲,身為香港人的張國榮普通話並不標準,但他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努力學習普通話,後來在他的訪談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的普通話已經非常好了,有一種濃厚的北京味兒。但是非常遺憾,最後陳凱歌還是為他選了配音演員。張國榮真的非常敬業。

第三 陳凱歌的實力爆發

霸王別姬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導演陳凱歌的實力爆發,陳凱歌現在的電影拍得越來越差,沒有一部可以超越霸王別姬。那時候他拍電影的狀態就跟現在完全不同。那個時候真的是有拼勁,創作思維源源不斷,而且膽子非常大,不拘泥於現實環境的壓力,一心只為了拍好電影。這部電影拍攝,他就知道不可能在國內上映也說明了這部電影不可能賺錢,拋開了賺錢的因素。他把心思全用在電影的創作,說明他是用心拍電影,而不是為了利益,因此,電影才能夠如此成功。





流金娛樂匯


《霸王別姬》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之作,該片獲得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這些獎項足以證明《霸王別姬》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之作。


張國榮當年以一票之差落選戛納影帝 ,背後的原因竟是,評委認為張國榮的程蝶衣應該競選最佳女主角,因此棄票,哥哥雖沒有斬獲影帝,但程蝶衣的角色卻早已深入人心,讓人為之動容。

以戲喻人,唱了一出真虞姬和假霸王的同性之戲

程蝶衣便是那京戲《霸王別姬》裡的虞姬,出身坎坷,母親是下九流的娼妓,因他是男孩不好放到身邊養活,便送他到戲園學戲。因他天生六指,被戲園班主拒絕,他的母親便在冬日裡活活砍掉了他多餘的手指,從此他成了戲班裡的一員。



因相貌俊俏陰柔,被選為旦角培養,京戲裡有一處,“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髮,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可是作為男子的程蝶衣,不想屈服於世道,總是念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被師傅懲罰多次,自從母親拋棄他,他的身邊只有師哥對他好,他為了師哥屈服了,從此走上了戀上男子的不歸路。


他以為他的師哥段小樓,是他臺上的霸王,也會是他臺下的愛人,可他的師哥段小樓並不愛他,只把他當兄弟,這段故事裡只有程蝶衣一人是真虞姬,人戲不分,不瘋魔不成活,而段小樓始終不是真霸王,他娶了妓女菊仙,他離開了戲臺,他最後在破四舊下,揭發了程蝶衣,揭發了菊仙,致使菊仙上吊自殺,程蝶衣自刎於戲臺之上,這個在菊仙和程蝶衣心中的霸王,不過是這世間會怕死的假霸王。

以戲喻國,唱出了戲曲與時代密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中日戰爭打響前期,京戲一直是我國的國粹,在那個時代,不管有錢沒錢,男女老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看戲,聽戲,那時候的角堪比今日的明星,一票難求,到哪都有人捧著,還被達官貴人奉為座上賓。

這個時期是京戲的全盛時代,出生於這個時代的程蝶衣和段小樓以成為角為目標,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看到成為角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出門車接車送,人人追捧,稱為老闆。


可是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的打響,新的民主思想傳入,讓戲曲成為了背鍋俠,有文化知識的人皆認為戲曲乃舊物,乃是靡靡之音,會阻礙國家的發展和前進,戲曲開始被瘋狂抵制,致使段小樓放棄戲臺,程蝶衣日日鴉片不離手。

待到新中國成立,封殺戲曲戲子又成為了破四舊的頭一把火,此時的程蝶衣段小樓穿著戲服被逼著揭發對方的過去,被逼著踐踏自己喜歡的戲曲,文化大革命過去,戲曲重回歷史舞臺,這時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已經歷經滄桑再也沒有當初的熱情,極度的悲觀下,程蝶衣在和段小樓唱完最後一出《霸王別姬》時,拔劍自刎,為自己的愛情做了瞭解,也成全了自己與戲中霸王的愛情。



《霸王別姬》好在它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為我們刻畫了一段時代的變遷,刻畫了京戲的發展,刻畫了在那個年代勇敢追愛,以戲為命的真虞姬程蝶衣,刻畫了如普通人一樣會怕生死,會屈服的假霸王段小樓。


米西米西滑不拉吉


《霸王別姬》之所以廣受好評,是因為導演用最真實的方式,完整的表達出一個時代人眼裡的世界觀!

它深深的觸動了後來者的所思所想!

它就像每個人的前世今生,赤裸裸的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有頭、有尾…

它是一面天空那麼大的鏡子,活在當下,讓人不得不努力看清整個世界!

電影雖是戲,人生亦如戲,對觀眾影響最深的不外乎是結果!

戲裡的悲劇還會發生麼?

無疑是極大的減少了!

這種借鑑,不正是現今時代,人們世界觀的起點麼?

電影一開始講藝術先驅者的犧牲,從小為了成角兒所受的苦和痛,講社會底層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況!講人們在苦痛的折磨下,活的沒有人樣子!

這大概揭示了過去的人為什麼傻?為什麼笨?受了那麼大的罪!腦子怎麼可能靈光?

大概心理和生理都無一樣正常吧…

一部好的電影,不是多麼華麗炫目,而是電影內涵和它所傳遞的思想,就如一本世界名著般,每個人看後都會有所得!每看一遍都會有所得!

我可以在電影中找到兒時的記憶,能看到相較於過去,21世紀人們思想的變遷!

這是記錄人類文明在此階段最完整、最真實的寫照!

整體角度來看,“虞姬”戀上“霸王”是成長環境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可單從愛與情的角度分析,不論是哪個時代,總有一些為愛奮不顧身、為情無非一死的人!

亦是這些人用生命傳唱著愛的美好,用死亡和悽美詮釋了真情之不易!

人活著會孤獨、會寂寞!

可能人類愛的方式不僅僅是通過異性相結合!

可能我們只是需要有個人一直關心、信任、欣賞、陪著自己一輩子就足夠了!

這個人不一定是異性,這個人可以是親人、朋友和父母!

即使是這樣,依然很難…

“多情總被無情傷”

緣分的事情,莫要強求,一切隨緣才是…

殉情並不能扭轉乾坤!

活著還有機會,死亡是放棄機會!

看完《霸王別姬》,我所悟便是如此!


我炸胡哥小可愛甜心


貌似沒時間細說了。

《霸王別姬》好在哪裡。

李碧華的原著

陳凱歌的曠世水準

張國榮從娛樂明星向藝術家的轉變

張豐毅的段小樓

鞏俐的菊仙

葛優的袁四爺

英達的那爺

呂奇的師父

蔣雯麗的程蝶衣窯姐母親

趙季平的配樂

陶經的錄音

張藝謀和李安至今也無緣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中國電影劇情片的巔峰之作

國粹京劇

林憶蓮和李宗盛

其他的

就沒什麼了



嫌仁


那時陳凱歌的電影裡還沒有陳紅。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關係合理順暢,沒有深奧難懂的寓意,有的只是愛恨情仇的人性。演員選擇也是完美,硬朗的張豐毅搭配扮相姿容絕世的張國榮和最好年華的鞏俐。一切都是愛情最初最美好的樣子。





高端就業服務88


http://www.365yg.com/i6604279653089673742/#mid=1590039057092615

霸王別姬的影評這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