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俗話說

無黃魚不成宴

黃花魚又名石首魚

簡稱黃魚

是沿海地區較為常見的經濟魚類

在“魚”文化格外深厚的平潭

黃花魚因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一直以來

佔據著平潭人民餐桌上的霸者地位

本期

記者帶大家瞭解

平潭黃花魚的地道做法

肉嫩味鮮色金黃

80後薛秀芳是地地道道的平潭人,她在東庠島上經營著一家漁家餐廳。在她手中,黃花魚的做法可以是五花八門的,其中黃花魚露卻是獨具風味的拿手菜。近日,記者登上東庠島,親歷這位年輕女廚師製作黃花魚露的過程,感受一番海島人的獨特手藝。


薛秀芳事先準備了一隻肥美的黃花魚,其頭部圓潤,眼球飽滿凸出,體表光澤,呈金黃色,魚尾扁長。放在案板上後,她立即嫻熟地處理起來,颳去魚表層的鱗片,去除內臟並洗淨。


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倒入醬油醃製魚塊

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醃製魚塊

“黃花魚肉質細膩,做成魚露味道格外鮮美,我自己很喜歡吃。”說話之餘,她把清理乾淨的黃花魚重新放回案板上,用刀從尾部沿著魚骨將魚肉片起,再沿著紋路將魚肉切成塊狀,隨後加入鹽巴、味精、料酒、糖、胡椒等調味醃製。


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魚塊和魚肉泥攪拌在一起

平潭魚露必備的一個食材就是魚漿,魚漿是用魚肉搗成泥後加入地瓜粉加工攪拌而成的。因其製作過程繁瑣,當天薛秀芳便提前備好,待魚肉醃製完成後加入魚漿,用手抓勻,讓魚漿均勻裹攜著魚肉。

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薛秀芳正在烹製黃花魚露

隨後,在鍋中加入清水燒開,

把包裹了魚漿的魚肉一塊塊放入鍋中煮開,加入配菜佐料等,一道鮮美的黃花魚露便製作完成了。


平潭人原來這麼壕,竟把“金條”端上餐桌?

鮮美的黃花魚露

天然難尋價格高

黃花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嘗上一口,舌尖都能感受到美味所帶來的衝擊感,這也難怪一個個在外打拼的平潭遊子對黃花魚的鮮味魂牽夢繞。

“黃花魚不腥,魚肉細膩軟糯,口感比其他魚要來的更好些。”常年在外工作,市民陳培華每次回平潭都要吃上一頓黃花魚,特別是做成魚滑和清蒸,既方便又美味。

金燦燦的黃花魚帶著獨特的鮮美,成為平潭餐桌上的“明星”,但其實在平潭購買黃花魚是非常講究的事。據瞭解,目前平潭市面上、超市裡購買的黃花魚都是人工養殖的,體格肥大些的價格約在18至23元之間,而天然的黃花魚則是稀罕之物,稍大些的價格賣到每公斤上千元,平潭人戲稱之為“金條”。

價格雖然高昂,但天然黃花魚在平潭卻絲毫不乏購買者。“野生黃花魚的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陳培華說。

人工養殖和天然生長的黃花魚品質不同,價格也相差甚大,如何分辨二者成了很多購買者不小的難題。但對於聰慧的海島人民來說,這也倒不是什麼難事了。“分辨養殖還是天然,最直接的辦法是看魚嘴巴。如果嘴巴下面有一條黃色的金線,就是天然的。

也可以看魚的表面,天然的魚鱗很順滑,魚鰭身材也都比較長。”陳培華說。

青蔥歲月魚味濃

現下,天然的黃花魚已是一魚難求,很多年輕一代的人或許鮮少能品嚐上幾次。但在很多老一輩的記憶中,黃花魚卻是十分尋常的魚種。

“我小時候,黃花魚在街面上十分常見。每年特定的時間到來,街上的黃魚也就跟著多起來了。”56歲的陳培華告訴記者,小時候黃花魚便宜,家裡的餐桌上時不時就會出現一道黃魚,還都是野生的。那時黃魚也就賣一角多一斤,最便宜時曾賣過二三分錢一斤。花上幾毛錢,就可拎回半籃子大黃魚。

那時,魚量多,勤勞的漁民們為了長久保存黃花魚,就會把黃花魚去掉內臟,切開魚背,醃製之後放置在太陽下曝曬,做成黃花魚乾,不僅耐保存,而且味道鮮香口感好。

醃製黃魚乾也成了那個時代人的一段記憶。

“我外公以前是個漁民,捕撈黃花魚回來,我母親就帶著我去幫忙。大人們負責醃製,我就負責把一隻只黃花魚擺在石灘上曬。想來現在喜歡黃花魚,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那段經歷。”陳培華說。

過去

黃花魚味雖美但身價不高

而今天

天然黃魚轉化成奢侈的代名詞

少有人問津

但那種鮮美的味道

依舊在如今的餐桌上

得到了一種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