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昔日荒山沙灘 如今變成糧倉 黃澤鎮種植旱地水稻成功

眼下正是雜交水稻收割的季節。種植在黃澤鎮白泥坎、家園、順富等村的300畝旱地裡雜交稻黃澄澄的連成一片,成熟的稻穗迎風擺動,收割機馬力全開,趁著晴好天氣,有條不紊地收割著稻子。

“真讓人想不到,這片以前曾飽受洪水浸泡,土地大多荒蕪的沙灘,如今能種上水稻,而且生長時間相對較長,稻米質量相當不錯,很受消費者歡迎。這得益於鎮政府引導我們耕地提質、旱地改水項目的實施,讓千年荒蕪的旱地、荒山、沙灘變成了糧倉。”白泥坎村黨支部書記魏明雷高興地說。

自古以來,水稻只有種在水田裡,如今旱改水的成功,是糧食生產上的一大突破。黃澤鎮擁有丘陵山地、沙灘江塗、荒蕪的或者半荒蕪的旱地上萬畝之多,如果學習今年白泥坎、家園、順富等村種植成功的樣板,那麼,這些荒著的或者半荒著的旱地都可以通過土地整理使耕地提質,種上旱地水稻,發展前景廣闊。

黃澤鎮的旱地雜交稻種植始於去年。在家園村的荒山上,對多數閒置土地通過整理、改造,在山頂建起蓄水池,旱地田塊中接上噴灌用的水龍頭,然後將旱地田塊分畦後施足基肥,鋪上黑地膜,按照適當密度播下旱地雜交稻種子,當年收成不錯。在家園村種植成功的基礎上,今年該鎮在順富村旱地、白泥坎村的沙灘上進行土地整理、改造後,又種了100畝旱地雜交稻,全鎮共計約300畝。可喜的是,這些在旱地生長的稻米粒粒醇香,深受大家青睞。如白泥坎村以一袋25公斤130元的價格出售,到目前已出售了520袋。據悉,黃澤鎮將以此為起點,明年再進一步擴大旱地水稻種植面積,要讓更多的荒山、沙灘變為糧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