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紅色浪漫 不忘的藝術初心

木刻的紅色浪漫 不忘的藝術初心

魯藝舊址。

木刻的紅色浪漫 不忘的藝術初心

焦心河《縫寒衣》。

抗戰版畫是我國抗戰文化的先鋒,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記憶,是中國文藝史上的重要篇章。從10月14日開始,在延安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舊址,當年魯藝戲劇系、音樂系、文學系、美術系的窯洞教室成為展廳,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中甄選出的80幅延安時期抗戰主題版畫作品放大複製,長期展陳於此。

與此同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張晴,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黃宗賢,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邢慶仁等美術界“大腕”雲集魯藝舊址,參加“延安·初心——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研討會。

延安、版畫、初心。

在延安的紅色歲月中,一幅幅版畫作品帶著文藝青年的熱血,帶著對新中國的嚮往,以極具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表現形式打動著青春革命的理想,贏取著抗戰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輝煌。

一幅幅的抗戰版畫作品以樸實的表現手法,凝聚著老一輩藝術家敢於擔當、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彰顯了“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的創作理念,將觀眾帶回到那個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這就是由中國美術館、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延安·初心——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

中國美術館從館藏中甄選出52位藝術家的80幅延安時期抗戰主題版畫作品放大複製,並帶回延安,讓更多的人讀懂中國現代文藝為什麼出發,今天文藝工作者又該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優良傳統,進而以卓越的藝術實踐推動中國文藝的繁榮。

魯藝——

刻畫紅色延安的責任與使命

“此次展覽的主題‘延安·初心’點明瞭我們的初衷。此次把中國美術館館藏延安時期的版畫帶到延安,可謂適得其所、適逢其時,這既是對老一輩藝術家的懷念,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歷史和精神的再次敬仰與學習。”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

本次展覽分為“日軍暴行”“浴血奮戰”“勝利曙光”3個篇章,從多角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取得民族解放戰爭最終勝利的歷史圖景。

“藝術家對戰鬥與生活的細膩體察與真實記錄,使我們得以從這些珍貴的圖像中觸摸歷史細節,感受中國人民奮進圖強的延安精神。” 吳為山深有感觸地說。

事實上,在全民抗戰時期,一大批藝術家懷著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將藝術創作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他們以刻刀為武器,積極投身到美術抗戰的洪流中,創作了一大批關注民族苦難和社會現實、反映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作品。藝術家們利用木刻版畫材料易尋、製作簡便、複數印刷的優勢,或將木刻作品發表在各類抗日刊物上,或在各地舉辦流動展,使這些作品在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都得到了廣泛傳播,在戰爭年代發揮了宣傳救亡的積極作用。那些誕生在戰火硝煙中的作品,至今還能深深地打動人心。

此次展覽的版畫作品尺幅不大,卻氣勢磅礴,充滿激情與力量,代表了抗戰木刻的最高藝術水平。由於藝術家戰時經歷與創作環境的不同,抗戰版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以李樺、王琦、汪刃鋒等為代表的當時的國統區藝術家刻畫戰爭苦難、鞭撻日軍暴行,作品格調深沉悲壯,具有鮮明而強烈的藝術效果;以彥涵、古元、力群等為代表的解放區藝術家,描繪了敵後激烈的戰鬥場面,表現了當時的解放區軍民積極備戰、開展勞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的生動場景,作品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極富現實主義的感染力。

“今天,重讀抗戰時期的版畫作品,我們仍然會被畫中承載的深沉的愛國情懷所打動。版畫蘊藏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感人的道德力量,同時也飽含著強烈的創新精神,應該能夠給予今天的藝術家以深刻的啟迪,激發他們突破一己之私和因襲之病,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創作主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高邁的襟懷、充沛的情感以及卓越的藝術實踐推動中國文藝的繁榮與復興。”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裔萼表示。

初心——

歷久彌新的精神與力量

在魯藝舊址的一面牆壁上,有一份《藝術工作公約》。“不違反民族的、大眾的立場”“不流於輕浮作風、低級趣味”……這份1941年5月24日的公約,穿越歷史時光,依舊清晰、鮮明。而在魯藝舊址禮堂邊的窯洞上,寫著大字標語“新時代中國文藝再出發”,強調了藝術初心,指明瞭中國文藝前進的方向。

古元、彥涵、羅工柳、力群……諸多當年魯藝的美術家和從魯藝美術系走出去的新中國美術家的作品在窯洞展廳裡展出,與魯藝的老照片、文物相呼應,深化了展覽“延安·初心”的主題。

吳為山認為,我們不忘初心,就是不忘黨領導之下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即藝術為人民。

本次展覽第一篇章“日軍暴行”,包括胡一川的《失業工人》、王琦的《當難民車停下來的時候》、黃新波的《孤獨》、張望的《負傷的頭》等作品。通過刻畫中國人民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家散人亡的悲慘境遇,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藝術家以悲憫的情懷描繪了戰爭時期飢餓、疾病、死亡、人們無家可歸、兒童失去庇護的慘狀,表達了對日軍暴行的無比憤慨。

第二篇章“浴血奮戰”,《到前線去》《搏鬥》《當敵人搜山的時候》《營火》等新中國木刻版畫名作,展現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不畏強暴、奮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救亡熱潮。藝術家或輾轉大後方,或深入敵後,或直接參加戰鬥,以創作呼籲全民抗日,刻畫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描繪敵我雙方的生死搏鬥,為我們留下了真實而寶貴的歷史圖像。

第三篇章“勝利曙光”,通過馬達的《侵略者的末日》、劉侖的《衝》 、張映雪的《陝北風光》、古元的《八路軍習文練武》等作品,展現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收復失地、建立解放區、迎接勝利曙光的歷史時刻。日本侵略者的狼狽、中國軍民的英勇和對新生活的嚮往,被藝術家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

為了人民謳歌人民

抗戰版畫是我國抗戰文化的先鋒,是抗戰精神的弘揚,是整個民族革命戰爭大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版畫家們用抗戰版畫與日寇進行著無聲的對抗,真正發揮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強大作用,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說,在與蔡若虹、華君武、羅工柳、彥涵、古元、劉峴等老一輩藝術家的交往中,從他們身上看到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藝術上的踐行。人民需要文藝、文藝家需要人民、文藝家要熱愛人民。美術館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人民服務,不負人民,貢獻時代。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晴說,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世世代代的人看到中國現代文藝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今天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追夢。

“以版畫為代表的延安美術,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理念,抗戰版畫因為熨帖時代需求,與中國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因而塑造了新中國美術的基本範式。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抗戰版畫所蘊含的精神觀念,對於建構具有中國特色、民族氣派的當代美術體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黃宗賢說。

抗戰版畫紮根於人民群眾,重視體驗生活,反映人民訴求,風格逐漸擺脫西方版畫的因素,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點、民族特色的藝術之路。本報記者 楊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