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红色浪漫 不忘的艺术初心

木刻的红色浪漫 不忘的艺术初心

鲁艺旧址。

木刻的红色浪漫 不忘的艺术初心

焦心河《缝寒衣》。

抗战版画是我国抗战文化的先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记忆,是中国文艺史上的重要篇章。从10月14日开始,在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旧址,当年鲁艺戏剧系、音乐系、文学系、美术系的窑洞教室成为展厅,从中国美术馆馆藏中甄选出的80幅延安时期抗战主题版画作品放大复制,长期展陈于此。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张晴,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邢庆仁等美术界“大腕”云集鲁艺旧址,参加“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研讨会。

延安、版画、初心。

在延安的红色岁月中,一幅幅版画作品带着文艺青年的热血,带着对新中国的向往,以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打动着青春革命的理想,赢取着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辉煌。

一幅幅的抗战版画作品以朴实的表现手法,凝聚着老一辈艺术家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彰显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的创作理念,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这就是由中国美术馆、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

中国美术馆从馆藏中甄选出52位艺术家的80幅延安时期抗战主题版画作品放大复制,并带回延安,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现代文艺为什么出发,今天文艺工作者又该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优良传统,进而以卓越的艺术实践推动中国文艺的繁荣。

鲁艺——

刻画红色延安的责任与使命

“此次展览的主题‘延安·初心’点明了我们的初衷。此次把中国美术馆馆藏延安时期的版画带到延安,可谓适得其所、适逢其时,这既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怀念,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历史和精神的再次敬仰与学习。”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

本次展览分为“日军暴行”“浴血奋战”“胜利曙光”3个篇章,从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历史图景。

“艺术家对战斗与生活的细腻体察与真实记录,使我们得以从这些珍贵的图像中触摸历史细节,感受中国人民奋进图强的延安精神。” 吴为山深有感触地说。

事实上,在全民抗战时期,一大批艺术家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艺术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他们以刻刀为武器,积极投身到美术抗战的洪流中,创作了一大批关注民族苦难和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品。艺术家们利用木刻版画材料易寻、制作简便、复数印刷的优势,或将木刻作品发表在各类抗日刊物上,或在各地举办流动展,使这些作品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宣传救亡的积极作用。那些诞生在战火硝烟中的作品,至今还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此次展览的版画作品尺幅不大,却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代表了抗战木刻的最高艺术水平。由于艺术家战时经历与创作环境的不同,抗战版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以李桦、王琦、汪刃锋等为代表的当时的国统区艺术家刻画战争苦难、鞭挞日军暴行,作品格调深沉悲壮,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以彦涵、古元、力群等为代表的解放区艺术家,描绘了敌后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当时的解放区军民积极备战、开展劳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生动场景,作品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富现实主义的感染力。

“今天,重读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我们仍然会被画中承载的深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版画蕴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感人的道德力量,同时也饱含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应该能够给予今天的艺术家以深刻的启迪,激发他们突破一己之私和因袭之病,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创作主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迈的襟怀、充沛的情感以及卓越的艺术实践推动中国文艺的繁荣与复兴。”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表示。

初心——

历久弥新的精神与力量

在鲁艺旧址的一面墙壁上,有一份《艺术工作公约》。“不违反民族的、大众的立场”“不流于轻浮作风、低级趣味”……这份1941年5月24日的公约,穿越历史时光,依旧清晰、鲜明。而在鲁艺旧址礼堂边的窑洞上,写着大字标语“新时代中国文艺再出发”,强调了艺术初心,指明了中国文艺前进的方向。

古元、彦涵、罗工柳、力群……诸多当年鲁艺的美术家和从鲁艺美术系走出去的新中国美术家的作品在窑洞展厅里展出,与鲁艺的老照片、文物相呼应,深化了展览“延安·初心”的主题。

吴为山认为,我们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党领导之下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即艺术为人民。

本次展览第一篇章“日军暴行”,包括胡一川的《失业工人》、王琦的《当难民车停下来的时候》、黄新波的《孤独》、张望的《负伤的头》等作品。通过刻画中国人民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家散人亡的悲惨境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艺术家以悲悯的情怀描绘了战争时期饥饿、疾病、死亡、人们无家可归、儿童失去庇护的惨状,表达了对日军暴行的无比愤慨。

第二篇章“浴血奋战”,《到前线去》《搏斗》《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营火》等新中国木刻版画名作,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强暴、奋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救亡热潮。艺术家或辗转大后方,或深入敌后,或直接参加战斗,以创作呼吁全民抗日,刻画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描绘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为我们留下了真实而宝贵的历史图像。

第三篇章“胜利曙光”,通过马达的《侵略者的末日》、刘仑的《冲》 、张映雪的《陕北风光》、古元的《八路军习文练武》等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收复失地、建立解放区、迎接胜利曙光的历史时刻。日本侵略者的狼狈、中国军民的英勇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被艺术家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

为了人民讴歌人民

抗战版画是我国抗战文化的先锋,是抗战精神的弘扬,是整个民族革命战争大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版画家们用抗战版画与日寇进行着无声的对抗,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强大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说,在与蔡若虹、华君武、罗工柳、彦涵、古元、刘岘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交往中,从他们身上看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艺术上的践行。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家需要人民、文艺家要热爱人民。美术馆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人民服务,不负人民,贡献时代。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晴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世世代代的人看到中国现代文艺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今天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追梦。

“以版画为代表的延安美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抗战版画因为熨帖时代需求,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因而塑造了新中国美术的基本范式。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抗战版画所蕴含的精神观念,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当代美术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说。

抗战版画扎根于人民群众,重视体验生活,反映人民诉求,风格逐渐摆脱西方版画的因素,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点、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本报记者 杨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