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備考公務員考試的行測?

我家的那個玲


行測是作為國家公務員考試筆試階段的必考科目之一,要求應試者在120分鐘內作答130-135道試題。試題分為五部分: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試卷內容豐富,考察的知識面較寬,知識點較多,國考走過的十幾個年頭,行測試題或多或少的發生了一些變化。縱觀2014-2018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試題越來越體現人性化。

從2015年開始,國考分為副省級以上和地市級以下,考試時間是一樣的120分鐘,但是題量不一樣,副省比地市多了5道數量關係的題目,也是5道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題目,增加了考試的難度,其他題目是一樣的,只不過順序上有所差別。

對於數量關係部分,副省級題目數量的增加,提高了考試的整體難度和考試區分度,通過增加更能體現考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題目,對考生進行篩選。總體來說,除了2-3道題確實有點偏有點怪,還有點難外,其他題目可以說還是有規例可循的,通過一些技巧還是能快速找到答案的。計算問題是每年考試的重點,去年60%的題目都屬於計算問題,極值問題、行程問題、方程、利潤、概率都在每年的考試範圍內。


中山中公教育


公考行測備考,核心在“備”字、關鍵在“勤”字、提高在“悟”字。


一、念好“備”字訣。

行測考試要求120分鐘時間內完成120道左右的題目,題目分為五大類型,分別是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數量關係、資料分析五個類別。針對五個題型要採取不同的備考策略。

常識判斷:要通過廣泛的知識積累來提高,考察的是知識面,主要包括法律、政治、人文、社會、經濟、自然、地理等常識,建議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備考,不用刻意而為之。

言語理解與表達:取分重點區域,重點訓練讀題速度、核心關鍵詞提取能力和秒殺技能。這類題目備考重點要放在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三個部分,重點要劇本強烈的語感,做到讀一遍出答案。

判斷推理注重技巧:主要訓練推圖、定義判斷等類型,需要考生專題練習,多總結答題思路,能夠做到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數量關係:前幾題比較簡單,需要記住一些快速運算的公式和技巧,比如路程、濃度、牛吃草、幾何計算等,常用的方法有排除法、極限法、代入法等。

資料分析:閱讀量偏大,干擾項多,稍不留意就容易做錯。需要訓練大數字取證、細節推理等技能。一般而言,四道大題,每道題目的前四題都比較簡單,最後一道題需要綜合全部材料來回答,耗費時間較多。


二、念好“勤”字訣

行測對答題速度要求極高,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部題目,並留出時間去攻克重點題目呢?這就需要日常備考中手勤、嘴勤、腦勤,專項練習做到每日堅持,模擬題和真題練習做到保質保量。

正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如果你不能夠保證行測得到70分以上的成績,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不少上岸的小夥伴,在參加每次公考前,行測題目都刷了至少一百套,這還是平均水平。


想行測提分就必須對自己狠一點,刷題,多總結,一句話,一勤天下無難事。


三、念好“悟”字訣

同樣的備考時間,不同的人考試行測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就涉及到悟性的問題。有的人總之執著於一個題目,不能樹立行測一盤棋的思想,導致撿了芝麻丟了習慣。

有的人能夠反覆溫習真題,將命題人的出題思路做到了如指掌,從而觸類旁通、舉一反

因此,行測不能為了做題而做題,一定要思考為什麼有些題目經常錯,有些題目就是答不好,經常問自己幾個WHY,循著這條路去解決這些難題,最終將難題轉化為你的得分題。

總之,行測是公考筆試的重頭戲,行測考不好,入圍面試根本沒戲。希望廣大考生做到

勤學苦練,上下求索,相信多付出總會有回報。


高中作文幫


一是一定要做真題,每個地方的命題都有特點,比如山東,行測裡面的常識喜歡考山東省情。做真題才能摸清本地的出題思路,才能有限備考。做真題還能發展自己的弱項,看看到底是那一部分拉了你的分數,做到心中有數。

二是根據做真題的情況,找出自己的弱項,然後加以訓練。俗話說,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要想考個好成績,必須把自己的弱項彌補。具體而言,就是要多做題,不斷積累經驗。

三是要多做模擬題,行測考試一般要求在固定時間答題,一般是兩個小時答120道題或者更多。不僅需要提高正確率,還需要提高做題速度。所以最好是拿出和考試一樣的時間段認真做幾套模擬題,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