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是如何發現鄭國渠是疲秦計的?

張進娣


在英國人瓦爾特發明蒸汽機以前,人類社會生活工具非常落後,從事生產勞動基本上靠馬拉人扛,不但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其艱苦程度也可想而知。但勤勞智慧的中華先祖,順應天時,依託地利,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工程奇蹟,如秦代的萬里長城、漢代的都江堰、隋代的大運河等等。這裡要說的鄭國渠,也是中華先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偉大創造,在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最顯著的政績之一,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在忠實地履行著灌溉職能,2016年成為陝西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按說修渠築堤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鄭國渠後來在水利方面發揮的歷史作用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但它在修建之初卻實實在在是個陰謀。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家實力大增,統一全國的進程大大加快,但秦國地處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糧食生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難以供養實現秦國野心的軍隊,大力加強水利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韓國作為秦國的東鄰,時刻面鄰被秦國吞併的危險,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韓國的謀士們想出了一個"疲秦"的策略。他們認為,秦國急需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人才,而韓國正好有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韓國正好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派出鄭國到秦國參加水利工程建設,以此耗盡秦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致其再也無力侵略韓國。

具有優秀愛國主義素養和工程專家素質的鄭國依計而行,經過周密計劃和勘察設計,形成了一整套工程設計方案,胸有成竹地來到秦國。在見到秦王政後,鄭國亮出了關於開鑿一條連通涇水和洛水的大型水渠,藉此灌溉擁有萬畝良田的關中平原的建議。這時秦王贏政年紀尚幼,朝政由相國呂不韋把持。正苦思治水妙計的呂不韋大喜過望,想什麼來什麼, 這真是天佑大秦,但又使他心生疑慮,鄭國是韓國人,憑什麼平白無故來幫助秦國?心思縝密的呂不韋一方面任命鄭國全權負責開鑿大渠,一方面不露聲色地暗中派人調查鄭國來秦的真實用意。“沒有不透風的牆”。果然,在開渠天才鄭國的主持下,工程建設進展非常順利,同時,可靠的情報也陸續傳來:鄭國來秦援建水利並非真心實意,而是用心險惡,是地地道道韓國派來的間諜。

呂不韋大怒,立即奏請秦王政派人把鄭國抓來要就地正法。正在工地上幹得意氣風發的鄭國不但不慌亂,反而十分鎮靜地說了一番話:“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當初韓王命我來修水利,確實不是為了秦國著想。但修建水渠只不過為韓國延續幾年的壽命,卻為秦國帶來了千秋基業)呂不韋很有遠見卓識,他細想過後,覺得鄭國說得很有道理。秦國的水利技術確實比較落後,如果殺了鄭國,剩下的工程將難以為繼。

秦國最終沒有殺死鄭國,依舊讓他主持餘下的工程。在鄭國不遺餘力的指揮下,涇河岸邊成了當時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專家研究推算,當時修建鄭國渠的秦人多達10萬餘人。秦人流血流汗地幹了十多年,這個浩大的工程才終於完工。鄭國渠合理利用泥沙,解決了水土問題,改良了大面積的低窪易澇沼澤鹽鹼地,變澤鹵之地為良田。引渾淤灌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它主要灌溉廣袤的關中平原地區,渠水流經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縣,灌溉面積達280萬畝,對於推動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堅實後盾。

成功開鑿鄭國渠的鄭國曆史上後來不知所蹤,筆者推斷有可能在他大功告成之後即被秦國秘密處死。但他和他負責開鑿的鄭國渠,對於中華民族發展農業生產、實現國家統一所作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結繩紀年


在戰國晚期秦國一家獨大,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任何能力與秦國抗衡,尤其是緊鄰秦地的韓國,此時的韓國在秦國連年的軍事打擊下僅僅有不過十萬甲士,大小城池十餘座,面對秦國的咄咄攻勢一邊聯合其餘國家對抗秦國,一旦戰敗卻又要割地求和。長此以往韓國君臣一面向秦國卑躬屈膝,另一方面象一些歪點子來削弱秦國,其中就有大臣想到派遣水工入秦,為秦國修建一條貫穿全國的水渠,只要故意多繞一些道路,多在一些難度較大的地方施工,必然可以削弱秦國的國力,這就是“疲秦計”通過消耗秦國的國力來達到保全韓國的目的。

於是就在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入秦,向秦王提出了在秦國的涇水和洛水之間打通一條大水渠,工程一旦完成就可以灌溉關中的萬畝良田,使得當地許多低窪鹽鹼地得以灌溉和排洩,已完成秦國數代人的願望。此時的秦國秦王政剛剛親政,主政相國正是呂不韋,秦國君臣正是想要藉此大幹一場完成對秦國國力的積累,從而有能力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鄭國渠

秦國軍民在商君變法之後,人人以勤勞苦幹為榮,以逃避徭役兵役為恥,國王一聲令下全國百姓皆奮勇向前,這條水渠是自西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之中,前後長達300裡之長,這涇河之水乃是從陝北的群山地帶中沖刷出來,至禮泉縣而轉入關中地帶,鄭國巧妙地利用關中地區西北高而東南低的地理特點。故此在禮泉縣東北角的谷口修建乾渠從而使水流從北面向東面延伸,從而將乾渠分佈在灌溉徒弟的最高位置上,自上而下形成了自動灌溉的供水系統,由此可灌溉良田四萬傾之多。

但是就在這宏偉工程進行到了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有秦國義商從韓國傳來消息,稱水工鄭國實乃韓國奸細,是韓國君臣施行疲秦之計,以避免秦國攻打韓國。秦國君臣震驚之餘再度派遣細作前往韓國查探消息,當消息被告知證實之後。秦王政勃然大怒,再加上不久前發生的嫪毐與趙太后的醜事曝光,其中就有呂不韋參與其中結果被罷相逐回封地。秦王政年輕氣盛一怒之下,認為所有的山東六國人士都不可靠,將鄭國關押又下大“逐客令”限三天之內所有六國人士離開秦國。

後來李斯著名的《諫逐客書》便是發生在這個時期,隨後李斯又勸服秦王,鄭國此舉雖為韓國君臣本意是疲秦,但事實則是此渠是秦國灌溉四萬傾土地,秦國國力再上一新的臺階,鄭國此舉並非疲秦而是助秦一臂之力,故此打消了秦王政的疑慮將這條水渠修建完畢,並以鄭國之名來為此渠命名,正是如此才使得秦國進一步積蓄國力,一舉蕩平天下。


非狂不可


鄭國渠這個名字很有意思。雖然名字叫鄭國,但其實和鄭國沒有任何關係。

鄭國渠是一個叫鄭國的韓國人在秦國修的一條水渠。是不是很繞口。沒關係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害關係。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初年也著實風光過一陣,被稱為“勁韓”。但是到了戰國後期,韓國國力衰微,被周邊國家打成了孫子。尤其是秦國,動不動就拿韓國出氣,侵奪韓國的領土人口。

韓國位於秦國的東邊,秦國要逐鹿中原,必須經過韓國。兩國矛盾不可調和。韓國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了,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國吞併。

韓國上下憂心忡忡。就在此時,有人給韓桓王出了一個主意,叫做“疲秦之計”,就是使秦國國力疲憊的計謀。具體怎麼實施呢?

原來韓國要派遣著名水利工程師鄭國進入秦國,通過遊說,向秦王獻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明面上是為秦國建設水利基礎設施發展秦國的農業生產,真實目的是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讓它無力進攻韓國。

不得不說,這一招確實厲害。秦王果然中計。公元前246年,秦國命鄭國主持興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為此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韓國由此獲得幾年的喘息之機。

但是水工鄭國卻命懸一線。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很聰明,講了一番大道理,說服了秦王,也保住了自己的命。鄭國說: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我起初確實是間諜,但是水渠修成以後對秦國大大的有好處。我為韓國延續幾年的國運,卻為秦國建立萬世之功。)

秦王一聽,鄭國說的對啊。磨刀不誤砍柴工。修個水渠雖然費時費力,修成以後農業大發展,國力大漲,豈非利在千秋?於是命令鄭國繼續修渠。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有一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鄭國的計謀究竟是怎麼暴露的呢?史書中語焉不詳,不可考證。我們不妨大膽猜測。

第一種可能。

是秦國安插在韓國的間諜,通過韓國高層發現了“疲秦之計”的陰謀。這種可能性最大。因為在戰國時期,各國都會相互派遣密探、間諜。秦國國力雄厚,在六國收買、安插了很多間諜,措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種可能。

是鄭國自己無意中洩露的。鄭國在秦國修渠好多年的時間,難免有疏漏之處。可能是哪一次喝醉了,無意中洩露。也可能是與秦人閒談,說漏了嘴。

第三種可能。

是鄭國身邊的人洩露的。鄭國作為著名水工,到秦國興修水利,很可能帶著一些學徒、助手,這些人或許知道鄭國的計劃,為了邀功請賞而出賣鄭國。

第四<strong>種可能。

是鄭國在施工過程中拖延時間、延誤工期,被秦人察覺。鄭國自視水利專家,故意採用種種手段拖延工期,從而更好的消耗秦國。結果被秦人發覺,細究之下,鄭國的計劃徹底暴露。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十分精彩。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先說句題外話,“鄭國渠”三年前已經獲得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稱號,你看,遺惠今日呀!

言歸正傳: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親政後,在李斯和尉繚的輔助下:

  1. 制定了“滅諸侯,一統天下的”總體國家發展戰略。
  2. 決定開展“耕戰一體”運動發展經濟,強大武裝,為打仗,打大仗做足準備。
  3. 抽出巨量資金,偵諜四處,遍佈六國,刺探一切情報,以備戰爭之用

各國風聞,緊張紛紛,尤其韓國最是緊張,因為韓國地緣政治位置奇差無比,我們看地圖:

是不是,地圖上顯示的清清楚楚,秦國無論想打誰,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韓國,戰略交通要道渭水在哪裡,不滅了韓國秦國也不敢往東打呀!

不知道是誰,給韓國國王出了一個主意,說秦國國內正在大搞耕戰運動,不若我們派一個水利專家忽悠他們搞一個超級大工程,疲憊他們的國力,他們一定會上當的。

然後,韓國國王愉快的答應了,馬上付諸實施,選出了鄭國,打著睦鄰友好的旗子,說秦始皇曰:你們不是搞耕戰嗎?韓國願意幫助你們搞水利,大水利。

這裡要插一段,韓國為什麼這麼奇葩呢?

其實一點也不奇葩,因為韓國和秦國體制不一樣,其時,韓國舉國上下正在大造武器,韓國大造武器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賣錢。

韓國有一座宜陽鐵山,當時是青銅武器的末期,鐵質武器市場需求巨大,光秦國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錢買韓國的武器,有一句話“天下強弩盡出韓地”,天下其他六國皆買韓國的鐵質武器也。韓國就是現在的石油國!

一句話,韓國是“貿易立國”,不怎麼在乎土地收入的,韓國國家手中也沒有土地,全在卿大夫手裡,韓國國家雖小還是分封制,不是郡縣制,以己度人,自然認為秦國花費國力搞水利除了便宜卿大夫,得不償失!疲憊國力!

說回鄭國這個水利專家。

他到了秦國,秦始皇正愁沒有水利專家呢!一聽,好呀!好呀!於是調撥了所有可以調撥的力量交給了鄭國:“你去好好幹吧,一切你說了算。我宣佈:此工程是國家一號工程!”<strong>

鄭國這個專家確實專家,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了。

時光不長,上面說過了,秦國為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早就提前多少年派出了大批的間諜埋伏在六國了,這時候,先前秦國派出去的間諜傳回了消息,鄭國是韓國間諜......。

下面的故事就不復述了!因為人人皆知!

反正,鄭國沒有被治罪,花費了十年之久建造了鄭國渠,一直惠民到現在。並且他本人在秦國也善始善終的老死了,一生都在管理鄭國渠!

說完了秦國如何發現韓國的疲秦計,我說一點我個人的不成熟猜想!

鄭國也許根本不是間諜,以當年天下人才皆歸秦國的趨勢,鄭國這個人完全有可能是自己去的秦國,畢竟,他的母國不需要他呀!在韓國,他難有用武之地。

說鄭國是間諜只是秦國為了打韓國尋找的口實,一如現代的“洗衣粉”!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中原進入春秋分裂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至此戰爭更加頻繁的戰國時期拉開了帷幕,中原大地分裂了幾百年,戰國晚期,秦國一家獨大,宛若如今世界一超多強,秦國的強大,給周邊國家帶來無盡的惶恐,戰國多出智士,先有蘇秦以眾弱合擊強,致使秦國十幾年不敢強犯諸國,後來張儀破合縱計劃,秦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秦國空前的強大,中原六國再無其他能力與其抗衡,尤其是作為秦國鄰國的韓國,由於兩國連年交戰,韓國實力大為減弱,在多年的作戰下,韓國只剩下十萬甲士,大小城池被打的只有十餘座,面對秦國的來勢洶洶,韓國唯有求援其餘幾個大國。戰國時經常發生土地吞併,但凡一國打仗輸了,又要割地賠款,對於國家來說是重大打擊。

秦國強大韓國不能坐視不管,否則便是給自己挖坑,韓國的發展道路十分簡單,一方面君臣上下對秦國俯小,另一方面暗中給秦國使絆子,於是出現了鄭國渠事件,秦國地處中原腹地,常年多晴天少雨天,因此有人建議,派遣水工進入秦國,為秦國修建一條可供全國人民使用的水渠,當然了這是個陰謀,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但凡有國家大型工程,全部靠人力填補,例如說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使得國家大半勞動力喪失,弄的天怒人怨,間接導致國家滅亡。還有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本質上與修長城一個道理,修建大型工程,不僅靠的是人力,還有物力人力,長此以往,國家必然會被拖垮,韓國的陰謀十分簡單,便是找能修建水渠的工人,去往秦國修水渠,但在此過程中要多繞遠路,尤其要在道路艱難的地方施工,這樣子一來,秦國國力必然會被拖累。

韓國這條計謀,又被稱為疲秦計,他們認為秦國如今急需興修水利的人才,而如今韓國境內,恰好有一位知名水利大師,此人名為鄭國,韓國可以將其派遣過去,一來表面上向秦君示好,二來讓鄭國參與秦國水利工程建設,耗盡秦國的國力。鄭國是個具有愛國思想,以及技術優秀的水利工程師,韓國把如此重任交付給他,自然要依計行事,經過一番詳細謀劃,鄭國信心慢慢來到秦國,在面見秦君時,鄭國展現一個工程師應有的專業素養,鄭國所講的只有一點,便是說服秦國開鑿一條連通涇水與洛水的大型水渠,一旦水渠建成,那麼關中平原的萬畝良田,也就有救了。有的人可能會說,韓國此舉不明智,頗有些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感覺,萬一秦國不用鄭國,那麼計劃無法進行下去,更重要的是,秦國一旦發現韓國的陰謀,那麼韓國所要承擔的是,秦國無窮無盡的報復。

然而這不是韓國第一次出昏招,韓國的行為也許在許多人眼中十分奇葩,但如果你瞭解它的制度,那麼應該不會感到奇怪,韓國與秦國的制度不同,秦國可以說以法治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許多條例限制,韓國則不一樣。當時,韓國舉國上下正在大肆打造武器,此舉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賣武器賺錢,韓國宜陽有座鐵山,在青銅武器時代,鐵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到了現代,鐵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資源,鐵質武器的需求量很大,韓國私下販賣鐵器給好幾個國家,其中就包括秦國,秦國不知道花了多少錢,向韓國購買武器,將韓國比喻為戰國軍火商,一點也不過分,因此也誕生了一句話,天下強弩盡出韓地。韓國以貿易立國,不在乎農業發展,同時古代農民少有土地,良田大部分在貴族手上,韓國國土不大,卻實行分封制,仔細想來,韓國販賣武器也是打在自己人身上。

抱著這種觀念,韓國人順利自然的認為,秦國花費那麼大的力氣修建水渠,只有便宜那些握有土地的貴族,對於國力只虧不漲,鄭國的建議,很快被心動的秦君所採納,同時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鄭國主持此次水利工程,在修建過程中,韓國的疲秦計暴露,秦王知道以後大怒,揚言要誅殺鄭國,鄭國為自己辯解,說自己在為秦國建立萬世之功,秦王與丞相商議過後,認為鄭國說的不無道理,首先秦國的水利技術比起其他國家較為落後,其次即便是韓國的陰謀,但如今秦國已經知曉,那麼肯定不可能讓鄭國在過程中拖延,水渠建立之後造福的百姓,所以秦王仍舊重用鄭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這條水渠終於建成,被人冠以鄭國渠的名號。其實換個角度想,如果秦國中途放棄修水渠的話,那麼久中了韓王另一個計謀,由於發現鄭國是奸細,使得秦國內部草木皆兵。

許多秦國大臣認為,國內不少諸侯國的客卿,都有奸細的嫌疑,於是上書給秦王,讓其下令把這些客卿全部清除,就連後世大名鼎鼎的李斯,也在清除名單之中,李斯為了自救,上書秦王“逐客令”,其中闡述逐客後的利弊,最終說服了秦王逐客之舉,從而避免了一場政治動亂。韓王的計謀十分高明,但秦王應對之策也很妥當,留下鄭國繼續修建水利工程,一來已經知道他的目的,有了防範肯定不能成功,二來也是讓來自其他國家的客卿放心,當年秦國內部缺乏人才,曾經廣招人才,很多在本國無作為的人,都跑去秦國碰運氣,結果真有出人頭地的,因此營造起了秦國愛才的活字招牌,倘若此次秦王將客卿們逐走,那麼勢必讓天下人不好想,今後人才想去秦國發展,估計還要顧及幾分。關於這項水利工程,韓王使用了間諜戰術,疲秦計是為了延緩秦國東征的腳步,但對於秦國來說,即使中計了,也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實際上飲鴆止渴的行為,與後來太子丹求助荊軻刺殺嬴政一樣,不成功便成仁的險舉。

不過韓王輕視了秦王的野心,秦國不僅僅要消滅韓國,它是要消滅中原的全部國家,一統天下,所以興修水利不過是提前,想要成為一個大國,那麼勢必壯大經濟實力,古代以農為本,水利工程利於農業發展,可以幫助軍隊儲備糧食。恰好秦國缺少鄭國這樣的人才,於是順勢而為,借力使力,把不利因素化為有利,事實證明秦王確實有長遠的眼光,鄭國渠修建完十五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年,秦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韓國的陰謀不攻自破,雖說是疲秦計,但被人發現以後,就成為助秦計。也許秦王一開始時,就知道鄭國的真實目的,畢竟他來自於韓國,是自己的敵國,國內缺少水利工程師,一下子就出現了一位,就好像困了,突然有人送枕頭過來,總歸是有些懷疑的,只不過鄭國的能力使得秦王不得不答應,這招化陰謀為陽謀,實在是令人讚歎不已,後來這條水渠建成,就以鄭國之名來命名,間接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後援。

《戰國策》

《史記》司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