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 花開荔城

荔城區與臺灣隔海相望,是莆田的中心城區和經濟、文化中心。自唐朝就開始種植荔枝,故有“荔城”之稱。自2002年莆田縣區劃調整撤縣設區立區以來,經濟發展、城市功能、生態環境等得到飛速發展,逐漸成為莆田市城鄉一體化先行區,人文生態休閒旅遊勝地,港城崛起的宜居創業城市中心、港城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港城互動的交通運輸中心。

近年來,玉湖新城、兩館一宮、正榮財富中心、北高黃金珠寶產業園、南少林禪武文化名勝區……一座座新地標不斷崛起,逐步釋放發展動能,2018年荔城區全區生產總值445.08億元,增長8.9%,財政總收入達47.81億元,增長9.7%,連續7年總量全市第一,譜寫了高質量發展中的美麗荔城新藍圖。

多管齊下 花開荔城

綜合治水 生態環境展新顏

木蘭溪,莆田人民心中的母親河、家鄉河。從“談水變色”到“變害為利,造福人民”,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經驗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範本。

綜合治水,作為莆田市水系密度最高的縣區,荔城區走出了“全域治水綜合管護”模式。近年來,荔城區以全面落實河長製為抓手,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城鄉一體、水岸協同保潔機制,啟動PPP治水+水質考核模式,汙水整治、城鄉覆蓋模式,智慧水務、科技管水模式等治水模式,被納入莆田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典型示範區域、全省首批綜合治水試驗縣。

專項行動利劍斬汙,圍繞生活汙水全面收集、工業與小作坊汙水全面收集、汙水管網全面檢查與建設、畜禽養殖全面整治、清淤清障全面整治、陳年垃圾全面清理等六個專項行動,對木蘭溪荔城流域水體水質進行源頭防控、系統治理、重點攻堅、全區動員、全域行動、全面提升。2017年,荔城區啟動城鄉汙水整治PPP工程,計劃總投資約9.79億元,建設內容包括戶三格式化糞池(新建及改造)、汙水管網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截止今年9月,全區累計完成2.8萬戶三格式化糞池建設,完成接入汙水主幹管11000多戶,完成近273公里汙水管網建設,為農村生活汙水收集奠定良好基礎。

水質提升,“一河一策”是關鍵。針對城市黑臭水體,荔城區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沿河排汙口截汙、生態補水方式,並鋪設管道、建設抽水泵站,引水入城,連通水系。今年,莆田作為全省唯一入圍城市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經過整治的木蘭溪流域環境,受到群眾稱讚叫好。為了留住綠色發展底色,延壽溪地處核心城區的“綬溪”段打造了全市最大的城市沿溪濱水公園,把城市最中心最生態的地塊留於市民共享。治理過程中以沿河生態基底保護為基礎,採用生態的方式保護河灘、建設親水景觀;保留荔枝林帶、天然林木,建設休閒慢道;利用池塘、溝渠和溼地蓄水滯洪,建設生態緩衝帶,“荔林水鄉”顏值再提升。

多管齊下 花開荔城

▲莆田荔城區領導調研項目。 朱崇飛 攝

項目攻堅 經濟增長再提速

2019年全區共安排415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315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67個,預備項目82個,前期項目166個。該區進一步落實“一掛鉤兩調度三督促”項目工作機制和“三五五”徵遷工作機制,促進項目加快建設,65個列入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2.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80%。

1—9月份,荔城區“五個一批”共新增項目142個,總投資1814.9億元。為保障項目有序推進,該區堅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通過區長工作碰頭會、月例會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圍繞項目工作季度目標,定期開展項目督查指導,形成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經辦幹部細緻抓的工作氛圍。同時,進一步加大跟蹤督查工作力度,督促在建項目全面加快項目建設力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前期項目促轉化、預備項目促開工,在建項目促竣工,實現重點項目開工一批、謀劃一批、簽約一批、提速一批、攻堅一批、竣工一批。88個列入莆陽新城片區、高鐵片區、木蘭片區“三大片區”項目有序推進,其中莆田學院遷建及安置區項目正在主體建設,創世紀數據中心項目已經主體封頂,莆田一中遷建工程項目完成簽約、正在拆除,玉湖新城陡西安置區主體已全部封頂,古山片區也已啟動簽約。

下一步,荔城區將落實項目建設各項要素保障,進一步加大項目攻堅工作力度,統籌推動各類重點項目、重大攻堅項目、三大片區項目、美麗莆田、美麗荔城重點項目以及投資工程包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按計劃推進。全面深化“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土地報批、徵遷掃尾、項目供地、資金籌措等關鍵環節,切實做好項目協調服務工作,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全面梳理“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加快推進“全城網辦、全城通辦”,“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項佔全區事項總數99.7%以上,著力完善服務保障,推動和諧發展,確保全年實現開工85個項目,竣工101個項目。

多管齊下 花開荔城

▲玉湖新城 許武 攝

黨建引領 全局發展增動能

今年9月,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公佈,由荔城區委組織部選送的《創新城市黨建共同體,共築城市黨建“新家園”》成為莆田市唯一入選的“優秀案例”。

近年來,荔城區委主動適應城市化發展新形勢,堅持“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制定出臺《荔城區城市基層黨建標準化工作手冊(試行)》,創建城市基層黨建“1+8”建設標準,全面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為增強工作實效,荔城區針對不同社區,採取不同舉措推進。對老舊社區,聚焦補短板、強基礎,重點抓黨建惠民工程,改造提升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加大老舊社區黨建惠民項目的投入力度,對長壽、文獻等社區的大路、廟前、縣巷等老舊街道進行改造,留住鄉愁,保留歷史文脈。對新建社區,聚焦抓組建、強功能,重點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鎮海、鳳山等社區打造“四就近”“四點半學校”等平臺,有效地發揮了社區黨委服務群眾、凝聚民心的作用。

荔城區還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在全區村(社區)推行“服務365”工作法,依託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立黨群服務站,開設便民窗口,將醫保農保、社會保障、綜治司法、國土村建、衛生計生、黨員服務等便民服務事項納入窗口辦理,並公開辦事流程、所需材料、負責部門及人員、承諾時限等,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民情聯繫零距離、互動交流零距離,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解決好基層的迫切需求,推動聯繫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

如今,“支部建在項目上、崗位設在一線上、黨旗飄在工地上”現象已在全區覆蓋。此外,“黨建+產業”“黨建+教育”“黨建+扶貧”等“黨建+”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培育打造一批可看、可學、可推廣的先進典型,著力以點帶面、帶動全局,推動全區基層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朱崇飛 何晉生)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