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之信陽行政區劃!

眾所周知,今日之信陽是指河南省南部的信陽市,該市現轄兩區八縣之地,分別是溮河區、平橋區、潢川縣、淮濱縣、商城縣、羅山縣、固始縣、光山縣、息縣、新縣。只不過,大家不瞭解的是,信陽之名稱在古代曾多次更改,故而信陽也多有古名。

信陽地區在西周時期曾經是申伯姜誠的封地,故而被稱為申國;春秋時期,申國被楚文王所滅,而後楚文王將其改名為楚王城,並將其建設為楚國進攻中原地區諸侯國的橋頭堡和軍事重鎮;戰國時期,楚王又將其改名為城陽,其軍事重鎮的地位依舊未變;秦漢時期,曾一度將城陽改稱為義陽,此名稱一直延用至南朝梁(502-557)時期都未曾更名。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秦漢時期曾將信陽地區命名為義陽!

南朝梁之後,義陽曾淪陷於北魏,此後南北政權在此地反覆交戰,信陽也因此多次易手,多次更名,曾先後更名為郢州、北司州、南司州、申州等等;隋朝再度統一天下,結束南北對峙後,曾將信陽地區定名為申州,此稱呼一直延用至北宋時期都未曾更名。

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大刀闊斧地對地方政區多有改革,信陽地區也在此時改名為義陽;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即位,為避其名諱,北宋朝廷改義陽之名為信陽,從此以後,義陽之名多不復用,而信陽這一稱呼沿用至今。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北宋時期為避趙光義之名諱,將義陽改名為信陽!

信陽地處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素有"鄂首豫尾"之稱。信陽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周圍群山環繞,西面有桐柏山,南面有大別山,同時緊鄰淮河,而且山水之間還另有險關扼守要塞,其中尤以"義陽三關"天下聞名。

所謂"義陽三關是指黃峴關(也稱九陽關)、平靖關、武陽關(也稱武勝關)。三關兩側巍峨峻嶺、峰巒聳立、林木蔥鬱、怪石嶙峋,十分險要,這些山路車馬難以並行,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往今來,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三關之名在古時亦多有變化,曾先後命名為黽厄塞、冥厄塞、直轅塞、大隧塞、平昌關等等。信陽以此險要地勢,加之南控荊楚、北進中原的戰略地位,在古代冷兵器戰爭的時代,地利之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的武勝關遺址!

一、信陽具有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

信陽地區依山傍水,山水之間還有險關可供扼守,自古以來,便是易守難攻之地。西周周宣王時期,由於周國衰微,地方蠻夷戎狄多有侵犯,尤以南方的楚國為盛,屢屢侵凌淮河一帶的小諸侯國。

為了抵禦楚國的進犯,維護周天子的尊嚴,周宣王大興土木先在南陽地區興建防禦工事,建造城池,準備以此為反擊楚國的前線要塞,周宣王還特意將自己的舅舅申伯姜誠分封在南陽以防禦楚國。後來楚國不斷侵犯擴張,而周國屢戰屢敗,申伯在南陽無險可守,也無法抵禦楚國的進攻,只好退到信陽西北地區的平昌關一帶。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申伯在南陽無險可守,無法抵禦楚國的進攻!

而後,申伯依靠信陽地區的險要地勢據險而守,這才遏制了楚國的追擊步伐,申伯從此便定居於信陽地區。後來周宣王對淮河一帶的蠻夷用兵,命令召穆公領軍征討,此戰一舉消滅了淮河一帶的冉、翼、鈴、達四個部落首領,俘虜大量蠻夷和財物,而後周宣王又親率大軍與淮河流域的徐國交戰,雙方於淮河沿岸激戰,最終周國戰勝徐國,成功征服了淮河一帶的蠻夷。

周宣王在西北地區同姜戎作戰時接連失利,對南方楚國的不斷侵擾也無可奈何,卻為何唯獨能在淮河流域擊敗淮夷?這主要原因就是周宣王以敗退至信陽地區的申國為據點,利用信陽地區的險要地勢,最終才成功征服了淮夷,實現了西周時期著名的"宣王中興"。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周宣王中興!

後來西周王朝遭遇周幽王被殺、周平王東遷等一系列事件後,實力不斷削弱,而楚國開疆闢土,實力不斷增強。周楚雙方的實力此消彼長之間,申國局域於彈丸之地,他周圍的撮爾小國都早已滅亡,唯獨申國能在強盛的楚國面前堅守近百年。直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用假道鄧國,突襲申國後方的計策,這才滅亡了申國,佔領了信陽地區。史載"申州,又古申國也,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在周為侯伯,後為楚所滅。"弱小的申國能在強大的楚國面前,堅守多年,所依仗的便是信陽地區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

楚國滅了申國後,曾將其設置為楚國的一個大縣,並命名為楚王城(信陽市平橋區仍有楚王城)以彰顯楚國國威。因為信陽地區緊鄰淮河,進可入主中原,退可據守淮河,其軍事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所以楚文王便在申國都城的基礎上繼續擴建,使其能夠屯兵過萬,成為堅固險要的軍事重鎮,信陽地區也因此成為楚國入主中原的重要據點。民國時期的《續修信陽縣誌》曾記載

"楚王城在縣北六十里,東臨平漢線,相傳為楚王屯兵處。城東西約四十丈,南北略長,基址尚存,東南面城壕寬十餘丈,深二丈許"。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之信陽平橋區的楚王城景區

戰國時期,楚國將楚王城改名為城陽,仍舊利用其險要地勢,不斷完善其軍事設施,將其打造為楚國的戰略後方基地,以備不時之需。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領軍攻楚,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楚頃襄王不得不敗退到城陽,《史記·白起列傳》記載:"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

白起是秦國赫赫有名的戰將,其戰法出其不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白起率軍孤軍深入楚地,便敢於直插楚國都城,迫使楚王出逃。史載:"襄王流掩於城陽"、"二十三年(楚頃襄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即秦襄王在白起的猛烈攻擊下一路敗退,直至退至城陽才算停住腳步,轉而收拾敗軍,重整士氣,反擊秦軍。城陽在這次楚國劫難中因為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利,成功實現了楚國對於城陽的預先設想,即外難入城陽以避其鋒芒。

楚襄王一方面有賴於歷代楚王對城陽的不斷建造完善,使其軍事防禦體系十分完備,

另一方面有賴於城陽地勢險要,拖住了秦軍的進攻步伐,楚王這才得以趁機整軍再戰,最終收復了部分失地。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白起攻楚,迫使楚頃襄王敗退至城陽!

二、信陽是淮南、淮西、荊楚、中原四地之咽喉要道

信陽緊鄰淮河,與淮河關係十分密切,而淮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向是南北雙方反覆拉鋸交戰的主要戰場。

北方政權強盛則能渡過淮河,進入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區,將南方政權限制在長江以南地區;南方政權強盛則能渡過淮河,收復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區,將北方政權限制在黃河以北地區。由此可見,信陽的得失關係到淮河的得失;淮河的得失關係到中原的得失;而中原的得失又關係到天下的得失。

因為信陽地區的得失關乎淮河的得失,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往往會圍繞信陽地區反覆爭奪,信陽地區也因此飽經戰火併反覆易手。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魏晉南北朝期間往往會圍繞信陽地區反覆爭奪!

早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便已經注意到信陽地區在淮河流域的重要性。《三國疆域志》記載"(義陽郡)魏文帝黃初二年置,東及南界江夏,北界南陽,西界襄陽,有今河南府之桐柏、唐、新野,湖北德安府之隨州,襄陽府之棘陽九縣。"即魏文帝在黃初二年(221年)將信陽地區由一個軍事要塞提升至郡級行政單位,這不僅提高了信陽的規格,而且還擴大了信陽的轄區範圍。此外,魏文帝還在義陽郡內建立了一座軍事要塞,命名曰仁順城,以此作為抵禦或進攻東吳政權的橋頭堡。西晉時期繼續擴大了義陽郡的轄區範圍,義陽郡在西晉時期曾下轄十二個縣,分別是新野、穰、鄧、蔡陽、隨、安昌、棘陽、闕西、平氏、義陽、平林、朝陽縣。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魏文帝曹丕將信陽提升至郡級行政單位,並擴大其轄區!

待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圍繞著信陽的爭奪數不勝數,雙方你來我往,反覆拉鋸。諸如480年,北魏大將、馮太后之兄馮熙領軍攻打義陽,無功而返;497年,北魏大將王肅再次進攻義陽,依舊無功而返。503年,北魏大將元英攻打義陽,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以不足五千的兵馬和不足半年的糧草堅守義陽。在此戰中,蔡道恭以義陽為基地,命令部將率領軍民三千戶在城外山上駐紮待命,雙方互成掎角之勢,堅守待援。蔡道恭沉著冷靜,加之義陽易守難攻,所以北魏軍一開始也沒能順利攻克義陽。但是可惜蔡道恭後來病重,難以為繼,臨終遺命其弟蔡靈恩、侄子蔡僧勰繼續領軍堅守。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蔡道恭堅守義陽,但後來病重而亡!

北魏將軍元英因為蔡道恭之多謀善守而損失慘重,想要引軍撤退。但後來他聽說蔡道恭已經病死,便認為無所畏懼,轉而繼續猛攻義陽。而義陽城內因為蔡道恭病死而軍心震動,再加之當時恰逢南朝齊、梁政權正在激烈交替,新生的南朝梁政權當時正忙於清剿前朝,穩定新朝,所以增援不力。最終義陽城因為彈盡糧絕,又無增援而失陷於北魏元英軍。史載"先是,朝廷遣郢州刺史曹景宗率眾赴援,景宗到鑿峴,頓兵不前。至八月,城內糧盡,乃陷。"

北魏政權歷經多年,先後組織多次進攻,最終趁著南朝齊、梁政權交接之際,才得以成功攻克義陽。為了紀念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北魏政權曾特地將義陽改稱為郢州(與"引"字同音)。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北魏大將元英最終攻克了義陽!

南梁政權在穩定朝局後想要重新奪回義陽,史載:"景宗、仙琕知城將拔,盡銳決戰,一日三交,皆大敗而返。";506年,梁國再次組織反攻,仍舊失敗;527年,南梁大將湛僧智再次圍攻東豫州的廣陵城,次年,郢州投降,南朝梁失而復得郢州,並將其改名為北司州。

549年,東魏大將潘東樂領兵圍攻北司州,攻克後,改稱南司州,從此以後,南方政權再也沒有奪回義陽。史載:"迨侯景之亂,義陽遂入東魏,陳氏力爭淮西,而義陽不復,卒至喪敗。"意思是"因為恰逢侯景之亂,所以義陽城淪落入東魏政權,而後的南朝陳霸先雖爭奪到淮西地區,但卻再也沒有收復過義陽。"而後義陽又接著在北方政權的北齊、北周之間反覆易手,北周大象元年(579),北周攻打北齊,成功攻佔郢州,並將其改為申州。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北周攻打北齊,最終成功佔領郢州!

其實信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遠遠不止這幾次易手,反反覆覆實難盡數,正如《舊唐書》所說的那樣:"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鬥壞,自太康混一,尋陷胡戈。南北紛爭,三百年間,廢置不一。"意思是"自三國時期開始,淮河、漢水一帶就反覆交戰,西晉王朝雖曾統一天下,但沒過多久就陷入南北對峙時期,三百多年間,廢置實難統計。"

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南方政權還是北方政權都對信陽地區耿耿於懷,念念不忘,這絕對不僅是對一城一地之得失的執念。因為信陽地區飽經戰火,人口凋敝,經濟衰敗,而南北政權卻都對信陽地區不惜數萬大軍前赴後繼地搶奪征戰,從簡單的得失角度而言,如此巨大的損失卻只是一座破敗小城的收穫,肯定是得不償失的。但是南北政權的帝王將相都不是愚笨之人,他們如此前赴後繼、不計後果地對信陽反覆爭奪,其目的肯定不能只用信陽一座城池來衡量。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攻佔信陽地區具有戰略意義!

事實上,後世的宋金時期也是隔著淮河對峙,雙方你來我往,彼此爭奪信陽地區,這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局倒頗為相似,史載:"義陽差近淮源,利涉津要,朝廷行師,必由此道。"意思是"義陽城臨近淮河,緊靠渡口,官軍出征,必定經過此地。"當時南宋王朝的士大夫們對義陽城的總結,也頗為符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的想法,

諸如宋人王氏曰:"義陽三關勢相首尾。欲復宛、洛,必自義陽。"意思是"義陽三關首尾相連,要想收復南陽、洛陽,就必須要先奪取義陽。";宋人胡氏曰:"義陽,淮西屏蔽也,義陽不守,則壽春、合肥不得安枕而臥。"意思是"義陽城是淮西地區的屏障,如果義陽失守,那麼壽春、合肥等地就無法保全。"

宋人陳亮更是主張以信陽為前沿徵地,在信陽地區屯兵備戰,以阻止金人肆意南下侵犯之舉。抗金名將岳飛就曾實施過這樣的防禦方略,在信陽設險屯兵,抵禦金兵,結果效果顯著,一舉取得了朱仙鎮大捷的輝煌勝利。

冷知識:一篇文章告訴你,信陽在我國古代有多重要

岳飛在信陽地區大戰金兵,取得了朱仙鎮大捷!

結語

縱觀信陽的歷史就不難發現信陽突出的戰略地位,《讀史方輿紀要》曾評價道:"夫義陽南可以制全楚,北可以爭許、洛,西可以出宛、鄧,東可以障淮西。"意思是"義陽城向南可以控制楚地;向北可以爭取許縣、洛陽;向西可以爭奪南陽、鄧縣;向東可以屏障淮西地區。"此語可謂真知灼見,一語中的。

信陽以通達的地理位置和險要的地理環境,成為荊楚、中原和淮南、淮西的咽喉要道,這也就難怪每逢戰亂時代,信陽便飽受戰火,成為割據各方反覆爭奪的軍事戰略要地。這是因為信陽的得失關係到淮河的得失;淮河的得失關係到中原的得失;而中原的得失又關係到天下的得失啊。而處於和平年代時,信陽地區又可以因為其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交通樞紐,溝通四面八方之人員物資,這亦是信陽之大幸!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元)脫脫等著:《宋史》,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