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之信阳行政区划!

众所周知,今日之信阳是指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市,该市现辖两区八县之地,分别是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淮滨县、商城县、罗山县、固始县、光山县、息县、新县。只不过,大家不了解的是,信阳之名称在古代曾多次更改,故而信阳也多有古名。

信阳地区在西周时期曾经是申伯姜诚的封地,故而被称为申国;春秋时期,申国被楚文王所灭,而后楚文王将其改名为楚王城,并将其建设为楚国进攻中原地区诸侯国的桥头堡和军事重镇;战国时期,楚王又将其改名为城阳,其军事重镇的地位依旧未变;秦汉时期,曾一度将城阳改称为义阳,此名称一直延用至南朝梁(502-557)时期都未曾更名。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秦汉时期曾将信阳地区命名为义阳!

南朝梁之后,义阳曾沦陷于北魏,此后南北政权在此地反复交战,信阳也因此多次易手,多次更名,曾先后更名为郢州、北司州、南司州、申州等等;隋朝再度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后,曾将信阳地区定名为申州,此称呼一直延用至北宋时期都未曾更名。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大刀阔斧地对地方政区多有改革,信阳地区也在此时改名为义阳;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为避其名讳,北宋朝廷改义阳之名为信阳,从此以后,义阳之名多不复用,而信阳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北宋时期为避赵光义之名讳,将义阳改名为信阳!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素有"鄂首豫尾"之称。信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周围群山环绕,西面有桐柏山,南面有大别山,同时紧邻淮河,而且山水之间还另有险关扼守要塞,其中尤以"义阳三关"天下闻名。

所谓"义阳三关是指黄岘关(也称九阳关)、平靖关、武阳关(也称武胜关)。三关两侧巍峨峻岭、峰峦耸立、林木葱郁、怪石嶙峋,十分险要,这些山路车马难以并行,堪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往今来,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关之名在古时亦多有变化,曾先后命名为黾厄塞、冥厄塞、直辕塞、大隧塞、平昌关等等。信阳以此险要地势,加之南控荆楚、北进中原的战略地位,在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时代,地利之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的武胜关遗址!

一、信阳具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

信阳地区依山傍水,山水之间还有险关可供扼守,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之地。西周周宣王时期,由于周国衰微,地方蛮夷戎狄多有侵犯,尤以南方的楚国为盛,屡屡侵凌淮河一带的小诸侯国。

为了抵御楚国的进犯,维护周天子的尊严,周宣王大兴土木先在南阳地区兴建防御工事,建造城池,准备以此为反击楚国的前线要塞,周宣王还特意将自己的舅舅申伯姜诚分封在南阳以防御楚国。后来楚国不断侵犯扩张,而周国屡战屡败,申伯在南阳无险可守,也无法抵御楚国的进攻,只好退到信阳西北地区的平昌关一带。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申伯在南阳无险可守,无法抵御楚国的进攻!

而后,申伯依靠信阳地区的险要地势据险而守,这才遏制了楚国的追击步伐,申伯从此便定居于信阳地区。后来周宣王对淮河一带的蛮夷用兵,命令召穆公领军征讨,此战一举消灭了淮河一带的冉、翼、铃、达四个部落首领,俘虏大量蛮夷和财物,而后周宣王又亲率大军与淮河流域的徐国交战,双方于淮河沿岸激战,最终周国战胜徐国,成功征服了淮河一带的蛮夷。

周宣王在西北地区同姜戎作战时接连失利,对南方楚国的不断侵扰也无可奈何,却为何唯独能在淮河流域击败淮夷?这主要原因就是周宣王以败退至信阳地区的申国为据点,利用信阳地区的险要地势,最终才成功征服了淮夷,实现了西周时期著名的"宣王中兴"。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周宣王中兴!

后来西周王朝遭遇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等一系列事件后,实力不断削弱,而楚国开疆辟土,实力不断增强。周楚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之间,申国局域于弹丸之地,他周围的撮尔小国都早已灭亡,唯独申国能在强盛的楚国面前坚守近百年。直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用假道邓国,突袭申国后方的计策,这才灭亡了申国,占领了信阳地区。史载"申州,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弱小的申国能在强大的楚国面前,坚守多年,所依仗的便是信阳地区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

楚国灭了申国后,曾将其设置为楚国的一个大县,并命名为楚王城(信阳市平桥区仍有楚王城)以彰显楚国国威。因为信阳地区紧邻淮河,进可入主中原,退可据守淮河,其军事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所以楚文王便在申国都城的基础上继续扩建,使其能够屯兵过万,成为坚固险要的军事重镇,信阳地区也因此成为楚国入主中原的重要据点。民国时期的《续修信阳县志》曾记载

"楚王城在县北六十里,东临平汉线,相传为楚王屯兵处。城东西约四十丈,南北略长,基址尚存,东南面城壕宽十余丈,深二丈许"。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今日之信阳平桥区的楚王城景区

战国时期,楚国将楚王城改名为城阳,仍旧利用其险要地势,不断完善其军事设施,将其打造为楚国的战略后方基地,以备不时之需。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军攻楚,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不得不败退到城阳,《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白起是秦国赫赫有名的战将,其战法出其不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白起率军孤军深入楚地,便敢于直插楚国都城,迫使楚王出逃。史载:"襄王流掩于城阳"、"二十三年(楚顷襄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即秦襄王在白起的猛烈攻击下一路败退,直至退至城阳才算停住脚步,转而收拾败军,重整士气,反击秦军。城阳在这次楚国劫难中因为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利,成功实现了楚国对于城阳的预先设想,即外难入城阳以避其锋芒。

楚襄王一方面有赖于历代楚王对城阳的不断建造完善,使其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完备,

另一方面有赖于城阳地势险要,拖住了秦军的进攻步伐,楚王这才得以趁机整军再战,最终收复了部分失地。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白起攻楚,迫使楚顷襄王败退至城阳!

二、信阳是淮南、淮西、荆楚、中原四地之咽喉要道

信阳紧邻淮河,与淮河关系十分密切,而淮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向是南北双方反复拉锯交战的主要战场。

北方政权强盛则能渡过淮河,进入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将南方政权限制在长江以南地区;南方政权强盛则能渡过淮河,收复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将北方政权限制在黄河以北地区。由此可见,信阳的得失关系到淮河的得失;淮河的得失关系到中原的得失;而中原的得失又关系到天下的得失。

因为信阳地区的得失关乎淮河的得失,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往往会围绕信阳地区反复争夺,信阳地区也因此饱经战火并反复易手。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魏晋南北朝期间往往会围绕信阳地区反复争夺!

早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便已经注意到信阳地区在淮河流域的重要性。《三国疆域志》记载"(义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置,东及南界江夏,北界南阳,西界襄阳,有今河南府之桐柏、唐、新野,湖北德安府之随州,襄阳府之棘阳九县。"即魏文帝在黄初二年(221年)将信阳地区由一个军事要塞提升至郡级行政单位,这不仅提高了信阳的规格,而且还扩大了信阳的辖区范围。此外,魏文帝还在义阳郡内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命名曰仁顺城,以此作为抵御或进攻东吴政权的桥头堡。西晋时期继续扩大了义阳郡的辖区范围,义阳郡在西晋时期曾下辖十二个县,分别是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阙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县。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魏文帝曹丕将信阳提升至郡级行政单位,并扩大其辖区!

待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围绕着信阳的争夺数不胜数,双方你来我往,反复拉锯。诸如480年,北魏大将、冯太后之兄冯熙领军攻打义阳,无功而返;497年,北魏大将王肃再次进攻义阳,依旧无功而返。503年,北魏大将元英攻打义阳,南梁司州刺史蔡道恭以不足五千的兵马和不足半年的粮草坚守义阳。在此战中,蔡道恭以义阳为基地,命令部将率领军民三千户在城外山上驻扎待命,双方互成掎角之势,坚守待援。蔡道恭沉着冷静,加之义阳易守难攻,所以北魏军一开始也没能顺利攻克义阳。但是可惜蔡道恭后来病重,难以为继,临终遗命其弟蔡灵恩、侄子蔡僧勰继续领军坚守。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蔡道恭坚守义阳,但后来病重而亡!

北魏将军元英因为蔡道恭之多谋善守而损失惨重,想要引军撤退。但后来他听说蔡道恭已经病死,便认为无所畏惧,转而继续猛攻义阳。而义阳城内因为蔡道恭病死而军心震动,再加之当时恰逢南朝齐、梁政权正在激烈交替,新生的南朝梁政权当时正忙于清剿前朝,稳定新朝,所以增援不力。最终义阳城因为弹尽粮绝,又无增援而失陷于北魏元英军。史载"先是,朝廷遣郢州刺史曹景宗率众赴援,景宗到凿岘,顿兵不前。至八月,城内粮尽,乃陷。"

北魏政权历经多年,先后组织多次进攻,最终趁着南朝齐、梁政权交接之际,才得以成功攻克义阳。为了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北魏政权曾特地将义阳改称为郢州(与"引"字同音)。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北魏大将元英最终攻克了义阳!

南梁政权在稳定朝局后想要重新夺回义阳,史载:"景宗、仙琕知城将拔,尽锐决战,一日三交,皆大败而返。";506年,梁国再次组织反攻,仍旧失败;527年,南梁大将湛僧智再次围攻东豫州的广陵城,次年,郢州投降,南朝梁失而复得郢州,并将其改名为北司州。

549年,东魏大将潘东乐领兵围攻北司州,攻克后,改称南司州,从此以后,南方政权再也没有夺回义阳。史载:"迨侯景之乱,义阳遂入东魏,陈氏力争淮西,而义阳不复,卒至丧败。"意思是"因为恰逢侯景之乱,所以义阳城沦落入东魏政权,而后的南朝陈霸先虽争夺到淮西地区,但却再也没有收复过义阳。"而后义阳又接着在北方政权的北齐、北周之间反复易手,北周大象元年(579),北周攻打北齐,成功攻占郢州,并将其改为申州。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北周攻打北齐,最终成功占领郢州!

其实信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远远不止这几次易手,反反复复实难尽数,正如《旧唐书》所说的那样:"曹魏之时,三分鼎峙,淮、汉之间,鞠为斗坏,自太康混一,寻陷胡戈。南北纷争,三百年间,废置不一。"意思是"自三国时期开始,淮河、汉水一带就反复交战,西晋王朝虽曾统一天下,但没过多久就陷入南北对峙时期,三百多年间,废置实难统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南方政权还是北方政权都对信阳地区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这绝对不仅是对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执念。因为信阳地区饱经战火,人口凋敝,经济衰败,而南北政权却都对信阳地区不惜数万大军前赴后继地抢夺征战,从简单的得失角度而言,如此巨大的损失却只是一座破败小城的收获,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南北政权的帝王将相都不是愚笨之人,他们如此前赴后继、不计后果地对信阳反复争夺,其目的肯定不能只用信阳一座城池来衡量。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攻占信阳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事实上,后世的宋金时期也是隔着淮河对峙,双方你来我往,彼此争夺信阳地区,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倒颇为相似,史载:"义阳差近淮源,利涉津要,朝廷行师,必由此道。"意思是"义阳城临近淮河,紧靠渡口,官军出征,必定经过此地。"当时南宋王朝的士大夫们对义阳城的总结,也颇为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想法,

诸如宋人王氏曰:"义阳三关势相首尾。欲复宛、洛,必自义阳。"意思是"义阳三关首尾相连,要想收复南阳、洛阳,就必须要先夺取义阳。";宋人胡氏曰:"义阳,淮西屏蔽也,义阳不守,则寿春、合肥不得安枕而卧。"意思是"义阳城是淮西地区的屏障,如果义阳失守,那么寿春、合肥等地就无法保全。"

宋人陈亮更是主张以信阳为前沿征地,在信阳地区屯兵备战,以阻止金人肆意南下侵犯之举。抗金名将岳飞就曾实施过这样的防御方略,在信阳设险屯兵,抵御金兵,结果效果显著,一举取得了朱仙镇大捷的辉煌胜利。

冷知识:一篇文章告诉你,信阳在我国古代有多重要

岳飞在信阳地区大战金兵,取得了朱仙镇大捷!

结语

纵观信阳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信阳突出的战略地位,《读史方舆纪要》曾评价道:"夫义阳南可以制全楚,北可以争许、洛,西可以出宛、邓,东可以障淮西。"意思是"义阳城向南可以控制楚地;向北可以争取许县、洛阳;向西可以争夺南阳、邓县;向东可以屏障淮西地区。"此语可谓真知灼见,一语中的。

信阳以通达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理环境,成为荆楚、中原和淮南、淮西的咽喉要道,这也就难怪每逢战乱时代,信阳便饱受战火,成为割据各方反复争夺的军事战略要地。这是因为信阳的得失关系到淮河的得失;淮河的得失关系到中原的得失;而中原的得失又关系到天下的得失啊。而处于和平年代时,信阳地区又可以因为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交通枢纽,沟通四面八方之人员物资,这亦是信阳之大幸!

参考文献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元)脱脱等著:《宋史》,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