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突破——忽必烈攻打襄樊

中間突破——忽必烈攻打襄樊

據山東的李璮原先臣服於蒙古,1262年二月率軍投降宋朝。1262年三月,忽必烈派哈必赤、史天澤率兵攻打李璮。四月,李璮被史天澤圍困在濟南,經過長達四月的圍城,李璮後勤補給不足。七月,濟南城破,李璮投大明湖,由於水淺並未淹死,被蒙軍生擒,史天澤斬殺李璮于軍前。南宋王朝對投誠的李璮並未重視,導致李璮被蒙軍攻殺,整個山東地區也盡歸蒙古直接統治,南宋東部防線的壓力比以前更大。

其實,早在1259年,忽必烈的謀臣郝經就提出“先荊後淮,先淮後江”的攻宋戰略。1260年,郭侃又向忽必烈建議:“宋國雖然據守東南,以吳越為腹地,但是整個南宋的命脈則是在荊州和襄州而已。因此,應當先攻取襄陽,襄陽城破則南宋王朝門戶大開,兵鋒直指臨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臨安,那麼江淮地區、巴蜀地區也不攻自破。”但當時忽必烈急於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郝經、郭侃的建議並未引起忽必烈的重視。1267年十一月,劉整再次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戰略。劉整認為“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扞蔽。”南宋朝廷對劉整的投降也頗為頭疼,於是想出一萬全之策,派一僧人潛入蒙軍軍營,帶著金印和牙符,準備授予劉整盧龍軍節度使,並封為燕郡王。若劉整再回心轉意,當為上上策。若是劉整不投降,那南宋派人誘降劉整這件事也必須讓忽必烈知道,這樣劉整必然會落得通敵的嫌疑,重則被殺,輕則不被重用。南宋王朝的計謀雖好,但並未成功。忽必烈得知此事後派人詢問劉整,劉整則親自拜見忽必烈說明情況,表明忠心。忽必烈重賞劉整,誅殺僧人。十一月,劉整獻策,再次強調襄陽的戰略地位:“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襄陽吾故物,由棄勿戍,使宋得築為強藩,若復襄陽,浮漢入江,則宋可平也。”

中間突破——忽必烈攻打襄樊

由於劉整深知南宋內情以及戰略佈局,忽必烈又非常重視他的建議並予以採納,因此蒙宋戰爭進入了新階段。蒙古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樊城在漢水南北,互成犄角,“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著名歷史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湖广部分的序中,開篇即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顧氏認為襄陽的戰略地位,不僅位居湖廣幾個戰略重鎮的頭把交椅,甚至為天下之腰膂和要衝。在評價唐初於襄陽置山南道時,又評價襄陽乃“天下之要領,襄陽實握之”。以“腰膂”與“要領”並譽,襄陽的軍事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當然,南宋軍隊對襄陽也是派重兵防守。

中間突破——忽必烈攻打襄樊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迅速確立了以襄陽為攻取南宋的突破口。蒙軍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並確立了圍城打援的方針,使襄陽城成為一座孤城。忽必烈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進行了周密地部署。所謂打蛇打七寸,這一次忽必烈對襄樊地區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在鞏固佔領地區的同時,不斷蠶食,緊縮包圍,堅決貫徹“毋攻城,但圍之,以俟其自降”的戰略意圖。同時,蒙古西路軍汪良臣等攻打四川、重慶地區,東路軍董文炳在淮西地區也築城備戰,東西兩路牽制宋軍,全力策應中路主力,使宋軍無法確認蒙軍的進攻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