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雖然現在提倡男女平等,卻仍然不少人覺得兒子比女兒重要。就因為普遍意義上的養兒可以防老,兒子可以傳宗接代等等的傳統思想。但是真的兒子就比女兒好嗎?那倒不見得。生男生女真的是有區別的!這是 7旬老人送到養老院後,含淚得出的經驗。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姥姥村裡有一家養老院,裡面住的都是一些子女送去的孤寡老人。因為就在姥姥家前面,所以姥姥經常跟那些老人們聊天。其中張爺爺的經歷最讓我動容:張爺爺今年78歲了,生養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就是人們常常羨慕的兒女雙全吧。

張爺爺是年近五十歲才生下的兒子,按照農村的習俗,中年得子格外的有福氣。張爺爺幾乎把一切的金錢和時間都花費在了小兒子身上。反而對大女兒非打即罵,連大女兒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學都沒有供應,說是要省著錢給兒子娶媳婦。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但是張爺爺的兒子並沒有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有出息,甚至連普通人的生活都沒能過得上。張爺爺眼看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想著自己再也幹不動活了,去兒子家裡住著吧。按道理說,爸媽住在兒女家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張爺爺沒能享兒子的福,兒子不養。

兒子說自己的結婚沒有幾年,手裡的錢不寬鬆,張爺爺如果到自己家住的話,影響自己的工作,說什麼都不讓張爺爺到自己家裡養老。張爺爺實在沒法了,找到女兒,女兒開始還在為自己當年沒能上學埋怨張爺爺,後來心一軟,自己出錢把張爺爺送到了養老院。張爺爺跟姥姥說:愧對自己的女兒,之前沒能好好的對待自己的閨女。反而是含辛茹苦養育的兒子就這麼拋棄了自己。張爺爺含著眼淚得出的經驗:現在我才知道,“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張爺爺之所以是現在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時候對兒女的教育方式。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優秀的人呢?

第一: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裡說的更好地教育指的是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孩子有一道題不會向家長請教的時候,家長可以將解題思路教給孩子,而不是直接給出問題答案。

如果孩子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一般卻有愛的家庭中,這本身也是一種好的教育。因為好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的性格陽光樂觀。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第二: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父母進取、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中,孩子得到最好的滋潤,也給與父母應有的回報。"

劉國樑的女兒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全程英語交流,毫無障礙。她說:我的爸爸在1996年就獲得了奧運冠軍,他就是我的偶像。然後,她又自豪的對老爸喊話:"今天我想告訴他,我才7歲,就得了世界冠軍。"原來,她一直把爸爸視為榜樣,還想要超越他。劉國樑在女兒的成長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儘管有時非常忙,無法與女兒待在一起,但是在女兒看來,爸爸一直是自己的榜樣。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在訓練時,劉國樑對女兒的要求特別高,3歲開始練習推杆,一天最多的時候訓練8個小時。在女兒心中,劉國樑是一個超級爸爸,每次遇到挫折都會鼓勵她。

當然父母自己也要遵守與孩子的約定,以身作則。用物質許諾孩子後,一定要記得實現,不然以後很難取得孩子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自己的一些許諾表現的無所謂。

如果教育孩子,公共場所不能插隊喧譁,過馬路不能闖紅燈,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那麼,自己也要做到。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說教。

曾經見過一句話特別喜歡:要幫助孩子在愛和規則裡,讓他成為自己。最棒的父母就是用愛與規則,構建起孩子人生大廈的堅實基礎。

一個知道規則邊界、明白什麼事不能做的孩子,才能踏踏實實去做能做的事,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第三:家裡有兩個孩子時要"一碗水端平"

家裡有兩個孩子,無論你們內心是否有不同喜好,實際操作上一定要做到不偏不倚。至少父母可以做到的是物質上公平對待。

兩個孩子相處上也應該是平等的,就事論事,而不應該粗暴的說大的讓小的,或者小的恭敬大的。他們之間有矛盾,讓他們自己解決。更不能在表揚一個同時,貶低另一個孩子。

根據孩子的特點來發展,不強求每個都某方面突出優秀。當不得不多精力花在老二身上時,要經常表達對老大的愛,鼓勵他一起和老二玩耍。最關鍵的是,無論幾個孩子,都能做到自己親手養育,而不是將其中一個丟回老家給老人。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老人含淚:我現在才明白生男生女是不一樣的

各位家長你們是怎麼認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