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鄉村旅遊喚醒“沉睡的資產”

走進魅力隴南系列報道之二

甘肅經濟網記者 祁玉潔

近年來,康縣發揮生態優勢,持續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全域鄉村旅遊、全域電子商務、全域環境綠美淨“四個全域”工程,實現了從建設美麗鄉村、管理經營美麗鄉村到打造全域旅遊大景區“三部曲”的循序推進,探索出了一條貧困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的新路徑。全域旅遊正和著鄉村振興的號角,在這裡的沃土上唱響。

旅遊扶貧做出大文章

10月的康縣,湛藍的天空,潺潺的溪流,五顏六色的山巒,還有村內的古宅古建,處處都散發著自然、美麗的氣息。

近年來,康縣大力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化旅遊如火如荼。王壩鎮何家莊村田園綜合體投運當天,特色小吃一條街炸油坊、磨坊、醋房賓客如織,旅遊加農事體驗讓人留連忘返。

“開業第一天就賣出了三十多袋蕎麵、十多袋黃豆麵。”該田園綜合體一家磨坊的老闆何慶山說,沒想到小時候經常乾的農活會讓遊客如此青睞。

王壩鎮黨委書記焦乙紅介紹:“何家莊村田園綜合體不僅有農事體驗區,還有農業觀光區、民俗文化體驗區、茶馬古道區、康養農居區等,預計年接待遊客8萬餘人次,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好平臺。”

在康縣,不止王壩鎮,今年國慶期間,位於岸門口鎮蘇家河村的茶馬古道體驗遊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叮鈴叮鈴的馬鈴聲,勾起了遊客對神秘悠遠馬幫歷史的想象。遊客們騎上馬重走茶馬古道,做起了地道的馬鍋頭,體驗了別樣的馬幫風情。

“康縣是古代西北茶馬古道上的一條重要支線,為此鎮上專門開發了這樣的體驗旅遊。每逢長假,蘇家河村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該鎮村幹部焦洪飛說。

為了留住遊客,康縣探索出了康養醫養和鄉村旅遊同發展的模式。岸門口鎮的朱家溝村位於該鎮燕子河畔,村內地勢開闊,溪流潺潺,曲徑迂迴,鳥鳴聲聲,給遊客修養身心提供了幽靜的居所。村裡打造的農家頤養小院今年國慶期間門庭若市。記者注意到,該小院共有四間房,設有皇帝養生體驗館、岐黃書屋等,眾多遊客在此體驗各種養生項目,放鬆身心。

獨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成了撬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法寶。據悉,康縣開發打造了朱家溝紅色記憶教育型、桂花莊美麗鄉村感受型、中節河生態農莊體驗型、兩河特色農業觀光型、何家莊田園綜合示範型及陽壩鎮珍愛茶山莊、梅園新村景區休閒養生型等一批適宜不同遊客需求,經濟效益高、脫貧成效好的旅遊扶貧品牌,建成了一批產業明晰、特色突出、輻射力強的特色旅遊度假村。去年,全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85.07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7.09億元。

特產開發做出新花樣

鄉村旅遊不斷升溫,康縣各種特色旅遊產品層出不窮,為群眾致富增添了新引擎。

王壩鎮大水溝村村幹部張曉英介紹,大水溝村利用中國最美村鎮金字招牌,放大品牌效應,創辦農家樂4家、農家客棧6家,由致富能人牽頭成立酒坊、醋坊、刺繡等小作坊10個,帶動16戶貧困戶26人就業,每人每年增收3000多元。“十里香燒酒”“姐妹黃酒”“手工醋”等小作坊年收益在3萬元以上。

康縣鴻泰農業產業園是該縣“三變”試點企業之一,其註冊“西秦嶺”、“隴原蜜都”等8個商標,申請了“蜂蜜養生茶和約酒蜜”兩個專利,開發出蜂蜜香皂、蜂蜜唇膏、蜂蜜口紅、蜂蜜面膜、蜂蜜潔面乳及爆款“解酒蜜”等旅遊農特產品,取得了良好效益。

康縣兩河鎮則依託鄉村旅遊,組建了以廠家網、婦女專幹、殘疾人、貧困戶和留守婦女等為主體的網絡營銷團隊,自成立運營以來,木耳、天麻、雞蛋、耳棒等農特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34萬元,團隊成員月純收入最高的達到5000元,最少的800元。

康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該縣線上線下實現交易總額3.42億元,在貧困村開辦網店231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306戶23364人。特別是藉助電商平臺,根據旅客生態消費理念和網購需求,立足已經形成規模的核桃、茶葉、蠶桑、花椒、黑木耳、天麻、中藥材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依託興源、恆豐、恆康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研發產品,改變產品包裝,形成了一批遊客攜帶方便、適宜網購的生態旅遊產品,不僅把群眾的產品賣了出去,而且還賣上了好價錢。

鄉村旅遊“資源”向“資本”轉變

鄉村旅遊的發展,激活了沉睡的資產。在康縣,群眾紛紛將閒置的房屋、土地等資產入股旅遊公司發展生態旅遊,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岸門口鎮莊科村以前戶均收入2000元左右,現在這裡的村民放下鋤頭,成為旅遊公司工人,收入變得多元化,每年不但能收到租金,同時每月還能領到工資。”岸門口鎮幹部何恆軍說。

何恆軍進一步介紹,該鎮充分發揮境內自然地理優勢、鄉土文化資源,按照“村黨支部+公司+貧困戶”模式,發展經營實體康縣綠園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康縣銀杏谷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家,通過大力推進“‘三變’+田園綜合體”模式,租用農戶土地、收購農副產品、僱用勞力、開展技術培訓、發展民宿等方式,吸納閒散農戶、留守婦女、貧困戶和返鄉創業青年251人,流轉土地840畝、房屋78間,有效帶動貧困戶132戶發展種養殖、旅遊等產業,戶均增收1200餘元,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促使鄉村旅遊從“資源”向“資本”轉變,喚醒了鄉村“沉睡的資產”。

如今遍地開花的鄉村旅遊,已成為康縣鄉村振興的加速器。岸門口鎮朱家溝村成立了集鄉村旅遊、休閒娛樂、農家客棧、餐飲服務於一體的“朱家溝鄉村旅遊協會”,鎮政府籌資5萬元作為村集體股份,採取“黨支部+旅遊協會+貧困戶”模式,吸納村民46人入會務工,流轉居民房屋15座,發展特色小吃攤位10家,新建電子商務、民俗演藝、農產品加工、獼猴桃採摘園、林下養殖園、兒童娛樂區各1處,自運營以來,戶均增收3000餘元;投資興建的五福臨門精品民宿成為了全縣返鄉青年創業、脫貧致富的標杆。

近年來,康縣不斷創新完善旅遊扶貧模式,去年,全縣鄉村旅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全縣旅遊綜合收入從2012年的2.9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2.01億元,2260戶8800名貧困人口依託全域旅遊大景區實現高質量脫貧,間接帶動5176戶農戶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