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失去的“纯真”

我们失去的“纯真”

孤另另/文

我们经常能在公车上,看到一群小孩子嘻嘻闹闹,大声喧哗,扰得旁边的人侧目。但是我们也经常忽视了,作为成年的我们,为什么变得沉默了?是什么使得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话语的多寡与童年有必然的关系吗?这又印证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今天却在公车上,发现了关于童年的嬉笑与成年的沉默的对比。孩子们一上车,几个人聚成一团,对今天学校所发生的任何琐碎的事公开探讨,高分贝的讨论声,不惧旁人所偷听。而一旁的成年人,各个要么举目无神的望着窗外,要么低声通话,更多的是一头埋进手机。这不得不使我注意到,这两种以年龄划分出的人群的不同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孩子们,能对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谈得津津有味。为什么成年后的我们,对今天所发生的事大多感到不如意?是因为学生的学业压力不及成年的生存压力?是因生存压力,导致我们找不到任何想要讨论的意义?很多人或许会把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归类于孩子的纯真的天性。但是“纯真”,仅能在孩子们的身上存在吗?成年后的我们就该丢弃纯真吗?或者说,纯真与生存,是相违背的,所以导致我们离纯真渐行渐远。

对于成年人的标签,我们轻而易举能想到“世故、虚伪、狡诈、猜忌、贪婪”等,这些仿佛已经定义了当代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纯真。所以,我们沉默,我们把纯真视为敌对的概念,且认为纯真违背了生存的原则。所以,如果你说一个大人纯真,就像是说他不谙世事。我们把玩弄于社会规则的人,视为成功,视为会“做人”;把纯真的人当成幼稚,视为末流。但因此,我们变得开心了吗?我们变得更幸福了吗?没有。我看见他们嬉闹的表情,就好像看见了童年真正的样子。他们纯真的脸上,不带着一丝世故,那是天下最纯净的笑脸。那难道不是我们所仰望而羡慕的样子吗?他们就像是一支支鲜花,插在了一片死寂的海中央。旁边的成年人的混沌的眼神与漠然的神情,早已让这个世界失去了色彩。剩余给他们的颜色,除了金钱和欲望,嘴角无法再泛起笑容。

孩子们能因一把扫帚而乐此不疲的发笑,大人们只能拥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而挤出惨淡的微笑。我们为什么还会嘲笑纯真?我们明知道能返回纯真的心态,但我们一直固执在成年人的欢乐中。不是年龄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不愿回到纯真。我们害怕被骗、被嘲讽、被耻笑,我们害怕周围的声音、害怕文化的观念。我们的思想被树立在一种禁锢的标准中,所以,我们逆流在纯真之外。我们标榜金钱、物质的富足,却只字不提纯真的品格。我们深以为我们活得“正确”,深以为成年的定义如此,但这究竟是谁造成的?我们却没有追朔过。

我们用公车上的沉默、低语、面无表情的低语、凝视窗外的漠然,换取所谓标准化的“成功”的瞬间,矮化“纯真”的高贵。可我们曾反省过,在这一路上,欢笑声是谁的,谁才是真正的快乐,谁不在乎世界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