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城鄉2016-2030總體規劃!涉及鐵路、國道、高速公路

西平縣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0)公示

西平縣城鄉2016-2030總體規劃!涉及鐵路、國道、高速公路

一、規劃範圍

(一)縣域:行政管理範圍,總面積1089.77平方公里。

(二)中心城區:規劃中心城區城鄉用地總面積約50.8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48.42平方公里。規劃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範圍約64.09平方公里,城市空間增長邊界範圍約96.58平方公里。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6-2030年。其中,近期2016-2020年;遠期2021-2030年;遠景2030年以後。

三、發展願景與目標

堅持低碳、健康、生態、創新、和諧的城市發展理念。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態文明水平、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和區域影響力。引導城市發展轉型升級、建設富強西平、文明西平、平安西平、美麗西平,把西平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特色鮮明、經濟發達的現代化中等城市。

四、城市職能

京廣城鎮發展軸上重要的縣級節點城市;駐馬店市域北部門戶城市;西平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平縣域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

五、城市性質

京廣城鎮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以現代農副產品綠色深加工、輕工紡織服裝、新型塑膠製品、先進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生態健康的工貿型花園城市。

六、城市規模

至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46.3萬人,建設用地規模48.42平方公里,

至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29.5萬人,建設用地規模33.72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約114平方米;人均建設用地約105平方米。

七、縣域城鄉統籌規劃

(一)縣域總人口與城鎮化水平

至2020年,縣域總人口93萬人,城鎮化水平52%;

至2030年,縣域總人口98萬人,城鎮化水平65%。

(二)縣域空間結構

“一核一帶、兩軸多點”

以“中心拓展,培育極點,沿線集聚,輻射全縣”為原則,進一步優化縣域空間佈局結構,確定西平縣村鎮空間結構為由點及線,由線帶面,逐步發展、逐級推進的發展。

其中:

一核心:西平中心城區。

一個城鎮發展帶:沿107國道、京廣鐵路、鄭信快速通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線的中心城區、宋集、二郎、人和、五溝營、盆堯、重渠、焦莊等形成的南北城鎮發展帶。

東西向兩軸:沿345國道分佈的出山、專探、中心城區至盆堯形成的南部發展軸。沿西出北路省道(在原五師線縣道基礎上調整改造為省道)分佈的出山、嫘祖、師靈、中心城區、五溝營等形成的北部發展軸。

多點:多箇中心城鎮。為充分體現城鄉統籌的規劃思想,均衡規劃中心城鎮,實現區域的整體性發展。

(三)城鄉等級職能結構

依據上位規劃指導及西平縣發展需求,結合區域範圍內各類產業空間佈局,劃分五級居民點體系。

一級:中心城區,46萬人,京廣城鎮發展軸上重要的縣級節點城市,駐馬店市域北部門戶城市,西平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平縣域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

二級:中心鎮,1.5~2.0萬人,縣域中心鎮,為周邊城鎮和村莊提供部分公共和基礎設施服務。

三級:一般鎮,1.0~1.5萬人,為範圍內村莊提供集中的生產、生活服務。

四級:集鎮,0.5~1.0萬人,為範圍內村莊提供較為集中的生產、生活服務。

五級:中心村,0.5萬人以下,為縣域最小的集中服務設施提供單元,以滿足鄰近村莊基本生活為主。

(四)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規劃

逐步建立覆蓋全縣城鄉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支撐體系,並延伸至農村。按照城鄉統籌規劃、分級佈置、合理佈局的原則,切實加強城鄉教育、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設施的建設,不斷提升社會事業水平,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吸引農民集中居住。

按照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及集鎮、中心村等不同等級體系配置相應級別的服務設施,實現公共服務事業向農村覆蓋。

(五)綜合交通規劃

1、鐵路:京廣高速鐵路項目途經西平縣,另外西平縣協同做好有關部門積極爭取將過境縣域出山境內的平頂山至淮濱鐵路儘早納入路網規劃,並積極推動實施。

2、高速:以京港澳高速、安信快速通道、周南高速為依託構建與周邊縣市及所轄鄉鎮的便捷高速交通網絡。

3、國、省道:規劃形成G345、S227、 S222、 S224 、S225 、S327 、S525等幹線公路形成的縣域國省幹道交通格局。

4、縣道:西平現有4條縣道,分別為五師線、大應線、寺黃線和潘蟻線,其中對潘蟻線進行調整,延伸至出山鎮菜坡村。規劃新增條3條縣道,分別為專毛線、龍二線、水陳線,其中專毛線由專探鎮經過楊莊鄉、蘆廟鄉、出山鎮進入舞鋼市,龍二線由龍泉寺村經過留冊橋村、盆堯鎮、重渠鄉至二郎鎮,水陳線是原省道S331老線由水泉汪村至羅閣村的路段。

八、中心城區空間佈局

(一)空間結構規劃

“三水貫城、三區互動、軸線拓展、中心集聚”

規劃整體城市佈局結構為,形成的空間格局。

三水貫城:貫穿中心城區的洪河、洪澍河和嫘祖河三條水系,形成了三條生態性景觀廊道。

三區互動:城市新區、老城區和產業集聚區形成功能互補、各具特色的三個城市功能區。

軸線拓展:以城市新區的柏亭大道、老城區的護城河路為依託,形成了西平縣中心城區的兩條城市發展主軸,柏亭大道的東西主軸線是城市新區的主要延伸和拓展方向,而護城河路的南北主軸線則引領了老城區的拓展方向。另外,依託未來大道、西平大道、棠溪大道、柏國大道、鳳鳴大道、解放路形成西平縣中心城區的次要發展軸線,與依託柏亭大道、護城河路形成的兩條城市主軸線相呼應,共同構成了西平縣中心城區的網絡結構。

中心集聚:分別為位於老城區的城市商業中心、城市新區的行政中心、文化體育中心及商貿中心,形成了西平縣城多中心結構。

(二)綠地和景觀系統規劃

“綠環繞城、綠楔導風;綠廊穿城、十園多點”

規劃形成的總體格局

綠環:依照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接續自生的原則,結合過境繞城公路的建設,形成環城生態綠環;

綠楔:城市外圍由寬逐漸變窄楔入建成區的帶型綠地,主要為沿京廣鐵路兩側的帶狀城市綠地的綠化空間;綠廊:規劃沿穿城而過的洪河、嫘祖河、洪澍河、新區東西綠帶兩側等開闢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以帶狀濱河公園的形式,把城市外圍的物質、能量、信息等生態要素引入城市中心區域;

十園:主要規劃有柏苑公園、鳳鳴湖公園、人民公園、嫘祖公園、紫荊公園、洪河公園、鐵東公園、文成公園、鐵西公園、產業主題公園等;

多點:以綠化網絡為依託形成的,便於市民活動休憩、為附近居住區服務的公園及塊狀、條狀或點狀街頭公園綠地。規模比較大的主要有河西公園、環城公園、寶巖寺公園、鐵西公園、迎賓公園等。

“三帶三區,四軸多點”

規劃形成的城市景觀風貌格局。其中“三帶”為三條城市濱水景觀帶,三區為時尚新城區、韻味老城區和現代產業集聚區三個城市功能分區,四軸為依託城市主幹道路形成的主要景觀軸線,多點為均佈於整個城區的各具特色的景觀節點。

(三)城市設計

1、總體定位:

以“水、文、康、產”為切入點,打造“生態宜城、文化福城、健康慢城、產業商城”,把西平建設成為“綠色生活的家園首選地、中原生態文化休閒的先鋒地”。

2、形象定位:

新城區形象定位為現代與時尚共舞,老城區形象定位為現代與傳統共生,產業區形象定位為現代與產業共融,最終形成總體形象為“現代西平、嫘祖故里”。

3、總體城市設計框架

(1)城市風貌分區

規劃形成“時尚新城風貌區、韻味老城風貌區、產業集聚風貌區”三個分區。

(2)建築肌理

利用城市規劃建築佈局原理,以點狀、帶狀、圍合狀等建築佈局模式,為規劃區創造井然有序的建築環境。

(3)城市高度分區

以新城行政中心為最高建築(100米),新老城景觀交匯處設置對景建築(80米),老城中心設置一棟地標建築(70米)。新城和老城均採用由中心向外逐漸減低的佈置手法。產業區基本控制20~40米。(4)慢行系統

提倡以慢行系統優先的新型城市模式,為旅居者提供舒適安全的環境,同時也可以加強各功能之間的滲透與聯繫,從各個組團內部都可以方便的到達濱水區域和公共綠地,創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環境。規劃利用濱水區和林蔭大道構建慢行交通網絡,包括濱河慢行道和沿路慢行道,給行人和非機動車提供高品質的同行活動空間。

(四)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規劃形成“環狀+方格網”的道路佈局模式。通過洪河將城區分為兩大部分,城市東西向主要通過東西向環城北路、柏苑大道、柏亭大道、西陵大道、未來大道、西平大道、棠溪大道、柏國大道、工業大道、仙女河北路、仙女河南路、金鳳大道、柳堰河路13條主要交通幹線和南北向劍源大道、嫘祖大道、紫荊路、鳳鳴大道、解放路、護城河路、交通路、啟航路、創業路、豫坡大道10條城市幹道及若干條次幹道路組成。城市主要通過交通路、豫坡大道、啟航路、G345、G107、西平大道與周邊鄉鎮、駐馬店、漯河、京港澳高速等相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