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一本有理想和價值的書籍,都是開啟生活智慧的鑰匙。

每看一本有理想和價值的書籍,都是開啟生活智慧的鑰匙。

巴金先生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然而汪國真先生卻說;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智者在失敗中崛起,庸者在藉口中沉淪;自信讓你挺起胸膛,自卑讓你低下頭顱。時間能磨平人的稜角,也能沉澱出真正的朋友。一個摯友勝過萬貫家財。沒有任何道路能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假朋友在你沒事的時候,會經常來找你;真朋友在你有事的時候,絕不會遠離你。

真正的朋友,不在於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刻拉你的那隻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善良不是刻意為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有的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

古人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播種善良,造福人間,也就是為自己積德積福。

用眼看世界,難免一葉障目;用心觀世界,萬物盡收於眼底;用一顆善良的心去觸摸世界,一切變得生機勃勃、光彩奪目。

生活五味雜陳,人生紛紛擾擾,一顆善良的心,必能將各種況味妥帖安放,把生活過成自己內心歡喜的模樣。

明末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有興趣愛好,才能顯出一個人的真性情。有興趣愛好的人,更加快樂。

當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愛好裡,全身心投入,就暫時擺脫了生活的瑣碎,渾身散發著光芒,這光也會感染周圍的人。古人講“由藝進道”,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滋養生命,使一個人精神富足。

得失隨緣,世事無常,得失乃身外之事,對於自己的心靈來說,其實是沒有絲毫損失的,只是因為我們太在乎,才造就了痛苦與煩惱。

拿得起,放得下,一切得失很正常;站得高,望得遠,是非恩怨莫掛懷;想得開,看得透,生活困惑自然開。

生活就是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憂愁。放下了,不是沒有;放下了,才有。

學會承受,有人總是喊著要歲月靜好,但真實世界畢竟大河奔流。

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你必須學會承受委屈,才能抵擋人生風雨。

一個成熟的人,不僅吃得了苦,也受得了委屈,誰不是一邊流淚一邊前行?

不要輕易暴露內心脆弱,學會承受應該擔當的一切;不要輕易述說生活的狼狽,學會面對雜亂無序的現實;不要輕易向世界妥協,它讓你哭,你要在堅持中讓自己笑。

只要我們能承擔、不逃避、會珍惜、心堅強,人生就不會太蒼白。

常懷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能報答一萬,也可報答萬一;不能報答萬一,也要常懷感恩之心。

心懷感恩的人,內心是柔軟的,世界是明亮的。感恩不僅僅是付出,也是自我情緒的愉悅。

感恩過往的每一季春夏秋冬,感恩過去的每一次起伏悲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恩至愛親朋,感恩萬物眾生,感恩此時此刻。尼采說,“感恩即靈魂上的健康”。

勤於讀書,“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楊絳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從書中收穫的每一處思想,都是歷久彌新、堅固實用的。

讀書,決定了你的氣質和容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說過一句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讀書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長年累月,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性,乃至一個人的容貌。

蘇格拉底是希臘有名的醜人,但是卻有很多漂亮的追求者。

他對這些人不屑一顧,說:你們的靈魂要是和容貌一樣美好就好了。

美麗的容顏來自天生,後天的容貌卻是修行。

一個人外在再美,內在匱乏醜陋,也很難被人喜歡。

一個人的氣質不在穿金戴銀,不在豪車洋房,不在豔麗的容貌,而是得體、自信、從容的氣質。

美貌終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衰老,但優雅的靈魂卻從不會枯萎,只會如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沈從文學歷不高,相貌也不出眾,更無錢財傍身,但歲月並未將他變為一個粗俗不堪之人。

他雖只是高小畢業,但行事並不粗鄙,反而溫文爾雅。雖然沒有耀眼的文憑,但學富五車,內心世界豐富,書香浸潤之中,自有一份高貴的氣質。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古往今來,在學問和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喜歡讀書的。

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沒有隨身攜帶書籍,在簡陋的草棚裡,和兒子一起默書抄書,樂此不疲。

王陽明被貶龍場,本是毒瘴之地掙扎求生,他卻依然不忘研習《易經》。

曾國藩半生戎馬,行軍途中哪怕再忙,他也會抽時間看書。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打開一本好書,我們可以獲取各種不曾懂得的知識,瞭解不同的見聞,甚至可以聆聽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來自家庭,不是來自財富,而是來自視野和格局。

而讀書,是一個人提高自己眼界的最佳途徑。

讀書,去見更大的天地,去交往更多偉大的靈魂。

他們的勤奮、自律、智慧,會通過書本的傳承,耳濡目染地影響著你,讓你收穫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財富。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告訴孩子,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讀書。用書給心插上翅膀,為靈魂找到詩意的棲息地。

真正讀書的人,從來都不缺少自由的靈魂,他們的心靈無需設防,卻永遠不會被攻陷。

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一本好書》,講的是老舍的《駱駝祥子》。故事從一百年前的北京城講起。

講那時候的人力車,講拉車的車伕,再講車伕祥子的願望。

祥子二十幾歲,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為的,就是攢錢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

等有了自己的車,他就不用再給車廠交錢,也不用看人家臉色了。

整整三年,祥子吃不好睡不好,病了也不敢就醫,終於湊足了一百塊錢,買了輛自己的車。

這下祥子舒坦了,自己的車,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裡。他想要的自由、獨立,都隨著這輛車來了。

可歡快的日子過了也就半年,戰亂起來了,祥子的車被搶了,自己也被抓進了軍營。

這幾年困苦與掙扎,也都算是白費了。

見著機會,祥子逃走了。

他把從軍營牽來的三匹駱駝賣了三十五塊錢,再換了身新衣裳。

回到北京城,回到車廠,祥子就又開始租車拉車的生活。

祥子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出身低微,木訥真摯。

他拉車,不繞道、不搶客、也不漫天要價,即使在最想要買車的時候,他的錢也掙得清白體面,不摻一絲狡猾。

但這都是曾經的祥子了。

車子被搶之後,祥子就不似從前了。

他心裡不甘,憑什麼他就任人欺負,他從沒做過壞事,怎麼就那麼倒黴。

他開始搶別人的生意,為了掙錢,臉面什麼的,他不要了。

他想著,等他再買了新車,定像從前一樣不搶別人的。

但日子從不像祥子計劃的那樣順利,沒過多久,就又出了事。

祥子被偵探盯了上,所有的存款都被搶走了,包括那拿命換來的三十五塊錢。

祥子的人生,又一次被清零了。

到這兒,舞臺上的故事戛然而止。

故事裡的祥子過得悽慘,故事外的觀眾,心裡也輕鬆不起來。

看著祥子的境遇,總覺得造化弄人。

原來的他,明明是個勤懇樸實的工人,卻一次次被不公的世道打倒:

那為非作歹的人發了財,搶的卻是老實人的錢。

書本里的角色,原是在作者腦中,再通過文字介紹給讀者。

《一本好書》不是。

演員們將自己化為書中的人物,讓那些原本只存在於想象中的角色,如今活生生地站在讀者面前。

他們讓讀者不僅聽到了書中的對話,還看見祥子緊皺的眉頭,看見偵探醜陋的嘴臉。

「書」,是《一本好書》的第一個重點,第二個,就是「好」。

看到書後的故事,《一本好書》的節目內容主要有兩個部分:表演部分和點評部分。

表演部分,大部分的演員觀眾都不認識,點評部分,當然也不是流量明星來作秀。

《駱駝祥子》這期的嘉賓是許子東史航,兩人一開口,就再沒人在意他們的顏值如何了。

再加上主持人陳曉楠,三個人圍坐桌前,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打破了獨立思考的侷限性。

我們看《駱駝祥子》,看祥子的生活,感嘆他的悲慘。

他們看《駱駝祥子》,在感嘆之餘,也看到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他們看到了作者,看到了老舍對角色的愛。

“老舍先生就是特別愛人,愛每一個人。所以他這裡面寫一個人,他就覺得我麻煩人到我的書裡走一趟,我得對得起人家,我不能給你留下面目模糊、詞語模糊的樣子。

像從前魯迅先生,他寫車伕《一件小事》,他只能看到一個偉大的背影,來反省一下自己,就到這份兒上了。

但是到了祥子的時候,他不是說我看一個大的背影,我還得繞到前面看他的臉,看他臉上的淚痕,看他額頭上小時候被驢咬過的傷疤,和他最近有什麼樣的委屈。

老舍在寫祥子,其實也在寫自己。

祥子是個車伕,但他不覺得自己多低下,他不依靠別人,他覺得,憑著自己的本事過上好日子,那這一輩子就值了。

就像對老舍來說,他把他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他的人生價值就實現了。

他們看到了大環境的錯,也看到了祥子的錯。

祥子是一個底層的勞動者,他不偷不搶,行得端坐得正,可他被奸人殘害,搶了車搶了錢,這是大環境的錯。

那祥子的錯呢?他早從一開始就錯了。

還記得祥子買的第一輛車嗎?後來被搶走的那輛。

那時候戰亂剛起,西直門外正抓車。

祥子遇上兩個坐車的學生,要去清華,平常只是兩三毛的生意,今天給到了兩塊錢。

祥子知道這裡頭有事,他不想去,但他架不住那學生捧他的那句

“大個子”

一句讚美,祥子開心了。

為了這讚美,為了那誘人的兩塊錢,拉就拉了。

後面的事大家就知道了,祥子的車被搶了,人也被抓進軍營了。

倘若不是祥子被那句“大個子”衝昏了頭,他是不是就不去拉那學生,也就不會沒了那輛車?

在點評部分,嘉賓們分享自己的心得,去講這本書有哪些值得思考的細節,去講它背後有哪些深刻的意義。

他們不直接讚美作者,但句句都在說這本書的好。

看過書的人,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句還有那樣的用處。

沒看過的書人,也對這本書敬重起來,原來這不只是講個故事那麼簡單。

思索書外的自己,一本好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感受不同的經歷。

嘉賓許子東說,他認真地看過三遍《駱駝祥子》,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內容。

第一遍,看到了一個被殘害的弱者;第二遍,看到了老舍自己的變化;第三遍,看到了自己。

其實就是這樣,看一本好書,你就會從裡面看到自己。

祥子人生中最好的時光,或許就只有他買車後的那半年。

他的車是漂亮的,他的姿態是健壯的,他的速度是飛快的,他的心也是歡喜的。

儘管他是個車伕,但他是驕傲的,他沒求過任何人,他是靠自己的雙腿一步步跑到今天的。

能喜歡自己的工作,欣賞工作中的自己,這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祥子是車伕,他用自己的身體,用體力來換取報酬,而生活中的每個人,不也是這樣嗎?

直播間的網紅用美貌獲得打賞,熒幕上的演員用演技贏得片酬,辦公室的員工用頭腦掙得工資,沒有區別。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最初的祥子一樣,相信只要自己做的比別人好,就能得到比別人好的生活。

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會逐漸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做實事的人,但他們有特殊的生存技巧,他們過的生活,不比腳踏實地的人差。

許子東提出了一個疑問“當你發現你的職業道德,不能給你帶來你所期望的東西以後,你也去跟人家爭嗎?你也去放下什麼嗎?你也去什麼酒都喝嗎?”

讀書不只是看故事,更是一種警醒,一種思考。

就像節目中《駱駝祥子》的薦書人李成儒說的那樣:“看書,不只為了解過去的事,也得想想自己的事。”

試想,如果你是祥子,你會走上和他一樣的悲劇道路嗎?

如果你在生活中遭遇和祥子同樣的事情,你該怎麼辦?

其實書就擺在那,誰看,文字都是一樣的。

但不同的人,就總能讀出不同的東西。

《駱駝祥子》裡,祥子沒讀過什麼過書,也沒什麼眼界,最終落得個悲劇收場。

老舍寫祥子:假若祥子多受點教育,他定不會是個拉車的。

現實中的我們,有太多讀書的機會了,也有太多避免這悲劇的可能。

而至於祥子後來怎樣走成悲劇,那還得你自己看去。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閱讀讓我們在這繁華喧囂的社會心中仍有一處靈境明臺,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去理解和思考的人。

喜歡讀書的人都有相似的狂熱。讀書是安撫,是陪伴,是眼睛去旅行了一次又一次,花極少的錢,卻坐頭等艙。

買書的時候大概就像在挑選我們的漂亮衣服,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快感,我們的內心都在說:我是富有的。

讀書是流淌在一個人身體中的喜好,別人勸不來,也拉不走。有些人天生喜歡充滿書籍的環境,有些人則嚮往碧海藍天和萬山叢林,比起其他的脾氣,讀書更類似基因,天生就長在骨子裡的。

如果你熱愛讀書,那麼你便是富有的,也是幸運的。

這也是讀書的一大樂趣。日式的故事具有讓人沉下心的作用,吉本芭娜娜的文字很奇妙,不似石頭般堅硬地砸開人腦殼拼命把劇情灌下去,而是讓那些女性、愛與生存的細節,跳躍在人堵塞的經脈上,讀著它,身心便舒暢起來。

哪有人可以安逸度過一生?活著就總會有跌入低谷的時刻。有時讀著吉本芭娜娜的書,會很佩服她將書中人物的命運——修正的能力,故事是讀者生活的投射,很有代入感,讀著主人公從倒下到站起來的過程,便也感悟到重生的力量。

讀書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從書中看到自己生活的風雅,不是附庸而來,蘇軾有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飽讀詩書,學有所成,自然才華橫溢,氣質高雅出塵。

而讀書,就是一條重要的路徑。書讀得多了,看得也開了,自然能遊刃於這繁華三千世界。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