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一本有理想和价值的书籍,都是开启生活智慧的钥匙。

每看一本有理想和价值的书籍,都是开启生活智慧的钥匙。

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然而汪国真先生却说;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智者在失败中崛起,庸者在借口中沉沦;自信让你挺起胸膛,自卑让你低下头颅。时间能磨平人的棱角,也能沉淀出真正的朋友。一个挚友胜过万贯家财。没有任何道路能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假朋友在你没事的时候,会经常来找你;真朋友在你有事的时候,绝不会远离你。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刻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善良不是刻意为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有的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古人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播种善良,造福人间,也就是为自己积德积福。

用眼看世界,难免一叶障目;用心观世界,万物尽收于眼底;用一颗善良的心去触摸世界,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光彩夺目。

生活五味杂陈,人生纷纷扰扰,一颗善良的心,必能将各种况味妥帖安放,把生活过成自己内心欢喜的模样。

明末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有兴趣爱好,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有兴趣爱好的人,更加快乐。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琐碎,浑身散发着光芒,这光也会感染周围的人。古人讲“由艺进道”,有益的兴趣爱好可以滋养生命,使一个人精神富足。

得失随缘,世事无常,得失乃身外之事,对于自己的心灵来说,其实是没有丝毫损失的,只是因为我们太在乎,才造就了痛苦与烦恼。

拿得起,放得下,一切得失很正常;站得高,望得远,是非恩怨莫挂怀;想得开,看得透,生活困惑自然开。

生活就是忘记年龄,忘记名利,忘记忧愁。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学会承受,有人总是喊着要岁月静好,但真实世界毕竟大河奔流。

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你必须学会承受委屈,才能抵挡人生风雨。

一个成熟的人,不仅吃得了苦,也受得了委屈,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前行?

不要轻易暴露内心脆弱,学会承受应该担当的一切;不要轻易述说生活的狼狈,学会面对杂乱无序的现实;不要轻易向世界妥协,它让你哭,你要在坚持中让自己笑。

只要我们能承担、不逃避、会珍惜、心坚强,人生就不会太苍白。

常怀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能报答一万,也可报答万一;不能报答万一,也要常怀感恩之心。

心怀感恩的人,内心是柔软的,世界是明亮的。感恩不仅仅是付出,也是自我情绪的愉悦。

感恩过往的每一季春夏秋冬,感恩过去的每一次起伏悲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恩至爱亲朋,感恩万物众生,感恩此时此刻。尼采说,“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

勤于读书,“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从书中收获的每一处思想,都是历久弥新、坚固实用的。

读书,决定了你的气质和容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长年累月,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乃至一个人的容貌。

苏格拉底是希腊有名的丑人,但是却有很多漂亮的追求者。

他对这些人不屑一顾,说:你们的灵魂要是和容貌一样美好就好了。

美丽的容颜来自天生,后天的容貌却是修行。

一个人外在再美,内在匮乏丑陋,也很难被人喜欢。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穿金戴银,不在豪车洋房,不在艳丽的容貌,而是得体、自信、从容的气质。

美貌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衰老,但优雅的灵魂却从不会枯萎,只会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沈从文学历不高,相貌也不出众,更无钱财傍身,但岁月并未将他变为一个粗俗不堪之人。

他虽只是高小毕业,但行事并不粗鄙,反而温文尔雅。虽然没有耀眼的文凭,但学富五车,内心世界丰富,书香浸润之中,自有一份高贵的气质。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来自家庭,不是来自财富,而是来自视野和格局。

而读书,是一个人提高自己眼界的最佳途径。

读书,去见更大的天地,去交往更多伟大的灵魂。

他们的勤奋、自律、智慧,会通过书本的传承,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你,让你收获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财富。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用书给心插上翅膀,为灵魂找到诗意的栖息地。

真正读书的人,从来都不缺少自由的灵魂,他们的心灵无需设防,却永远不会被攻陷。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本好书》,讲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故事从一百年前的北京城讲起。

讲那时候的人力车,讲拉车的车夫,再讲车夫祥子的愿望。

祥子二十几岁,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为的,就是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等有了自己的车,他就不用再给车厂交钱,也不用看人家脸色了。

整整三年,祥子吃不好睡不好,病了也不敢就医,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辆自己的车。

这下祥子舒坦了,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他想要的自由、独立,都随着这辆车来了。

可欢快的日子过了也就半年,战乱起来了,祥子的车被抢了,自己也被抓进了军营。

这几年困苦与挣扎,也都算是白费了。

见着机会,祥子逃走了。

他把从军营牵来的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块钱,再换了身新衣裳。

回到北京城,回到车厂,祥子就又开始租车拉车的生活。

祥子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出身低微,木讷真挚。

他拉车,不绕道、不抢客、也不漫天要价,即使在最想要买车的时候,他的钱也挣得清白体面,不掺一丝狡猾。

但这都是曾经的祥子了。

车子被抢之后,祥子就不似从前了。

他心里不甘,凭什么他就任人欺负,他从没做过坏事,怎么就那么倒霉。

他开始抢别人的生意,为了挣钱,脸面什么的,他不要了。

他想着,等他再买了新车,定像从前一样不抢别人的。

但日子从不像祥子计划的那样顺利,没过多久,就又出了事。

祥子被侦探盯了上,所有的存款都被抢走了,包括那拿命换来的三十五块钱。

祥子的人生,又一次被清零了。

到这儿,舞台上的故事戛然而止。

故事里的祥子过得凄惨,故事外的观众,心里也轻松不起来。

看着祥子的境遇,总觉得造化弄人。

原来的他,明明是个勤恳朴实的工人,却一次次被不公的世道打倒:

那为非作歹的人发了财,抢的却是老实人的钱。

书本里的角色,原是在作者脑中,再通过文字介绍给读者。

《一本好书》不是。

演员们将自己化为书中的人物,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角色,如今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他们让读者不仅听到了书中的对话,还看见祥子紧皱的眉头,看见侦探丑陋的嘴脸。

「书」,是《一本好书》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就是「好」。

看到书后的故事,《一本好书》的节目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表演部分和点评部分。

表演部分,大部分的演员观众都不认识,点评部分,当然也不是流量明星来作秀。

《骆驼祥子》这期的嘉宾是许子东史航,两人一开口,就再没人在意他们的颜值如何了。

再加上主持人陈晓楠,三个人围坐桌前,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打破了独立思考的局限性。

我们看《骆驼祥子》,看祥子的生活,感叹他的悲惨。

他们看《骆驼祥子》,在感叹之余,也看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他们看到了作者,看到了老舍对角色的爱。

“老舍先生就是特别爱人,爱每一个人。所以他这里面写一个人,他就觉得我麻烦人到我的书里走一趟,我得对得起人家,我不能给你留下面目模糊、词语模糊的样子。

像从前鲁迅先生,他写车夫《一件小事》,他只能看到一个伟大的背影,来反省一下自己,就到这份儿上了。

但是到了祥子的时候,他不是说我看一个大的背影,我还得绕到前面看他的脸,看他脸上的泪痕,看他额头上小时候被驴咬过的伤疤,和他最近有什么样的委屈。

老舍在写祥子,其实也在写自己。

祥子是个车夫,但他不觉得自己多低下,他不依靠别人,他觉得,凭着自己的本事过上好日子,那这一辈子就值了。

就像对老舍来说,他把他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他的人生价值就实现了。

他们看到了大环境的错,也看到了祥子的错。

祥子是一个底层的劳动者,他不偷不抢,行得端坐得正,可他被奸人残害,抢了车抢了钱,这是大环境的错。

那祥子的错呢?他早从一开始就错了。

还记得祥子买的第一辆车吗?后来被抢走的那辆。

那时候战乱刚起,西直门外正抓车。

祥子遇上两个坐车的学生,要去清华,平常只是两三毛的生意,今天给到了两块钱。

祥子知道这里头有事,他不想去,但他架不住那学生捧他的那句

“大个子”

一句赞美,祥子开心了。

为了这赞美,为了那诱人的两块钱,拉就拉了。

后面的事大家就知道了,祥子的车被抢了,人也被抓进军营了。

倘若不是祥子被那句“大个子”冲昏了头,他是不是就不去拉那学生,也就不会没了那辆车?

在点评部分,嘉宾们分享自己的心得,去讲这本书有哪些值得思考的细节,去讲它背后有哪些深刻的意义。

他们不直接赞美作者,但句句都在说这本书的好。

看过书的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句还有那样的用处。

没看过的书人,也对这本书敬重起来,原来这不只是讲个故事那么简单。

思索书外的自己,一本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感受不同的经历。

嘉宾许子东说,他认真地看过三遍《骆驼祥子》,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内容。

第一遍,看到了一个被残害的弱者;第二遍,看到了老舍自己的变化;第三遍,看到了自己。

其实就是这样,看一本好书,你就会从里面看到自己。

祥子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或许就只有他买车后的那半年。

他的车是漂亮的,他的姿态是健壮的,他的速度是飞快的,他的心也是欢喜的。

尽管他是个车夫,但他是骄傲的,他没求过任何人,他是靠自己的双腿一步步跑到今天的。

能喜欢自己的工作,欣赏工作中的自己,这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祥子是车夫,他用自己的身体,用体力来换取报酬,而生活中的每个人,不也是这样吗?

直播间的网红用美貌获得打赏,荧幕上的演员用演技赢得片酬,办公室的员工用头脑挣得工资,没有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最初的祥子一样,相信只要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就能得到比别人好的生活。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做实事的人,但他们有特殊的生存技巧,他们过的生活,不比脚踏实地的人差。

许子东提出了一个疑问“当你发现你的职业道德,不能给你带来你所期望的东西以后,你也去跟人家争吗?你也去放下什么吗?你也去什么酒都喝吗?”

读书不只是看故事,更是一种警醒,一种思考。

就像节目中《骆驼祥子》的荐书人李成儒说的那样:“看书,不只为了解过去的事,也得想想自己的事。”

试想,如果你是祥子,你会走上和他一样的悲剧道路吗?

如果你在生活中遭遇和祥子同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

其实书就摆在那,谁看,文字都是一样的。

但不同的人,就总能读出不同的东西。

《骆驼祥子》里,祥子没读过什么过书,也没什么眼界,最终落得个悲剧收场。

老舍写祥子:假若祥子多受点教育,他定不会是个拉车的。

现实中的我们,有太多读书的机会了,也有太多避免这悲剧的可能。

而至于祥子后来怎样走成悲剧,那还得你自己看去。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阅读让我们在这繁华喧嚣的社会心中仍有一处灵境明台,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温度去理解和思考的人。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相似的狂热。读书是安抚,是陪伴,是眼睛去旅行了一次又一次,花极少的钱,却坐头等舱。

买书的时候大概就像在挑选我们的漂亮衣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我们的内心都在说:我是富有的。

读书是流淌在一个人身体中的喜好,别人劝不来,也拉不走。有些人天生喜欢充满书籍的环境,有些人则向往碧海蓝天和万山丛林,比起其他的脾气,读书更类似基因,天生就长在骨子里的。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么你便是富有的,也是幸运的。

这也是读书的一大乐趣。日式的故事具有让人沉下心的作用,吉本芭娜娜的文字很奇妙,不似石头般坚硬地砸开人脑壳拼命把剧情灌下去,而是让那些女性、爱与生存的细节,跳跃在人堵塞的经脉上,读着它,身心便舒畅起来。

哪有人可以安逸度过一生?活着就总会有跌入低谷的时刻。有时读着吉本芭娜娜的书,会很佩服她将书中人物的命运——修正的能力,故事是读者生活的投射,很有代入感,读着主人公从倒下到站起来的过程,便也感悟到重生的力量。

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从书中看到自己生活的风雅,不是附庸而来,苏轼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饱读诗书,学有所成,自然才华横溢,气质高雅出尘。

而读书,就是一条重要的路径。书读得多了,看得也开了,自然能游刃于这繁华三千世界。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