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是如何改變了整個秦軍戰略價值觀的?長平之戰是冒險之戰嗎?

劉寬新


范雎,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由於范雎的出現,使秦昭襄王實現了控制秦國朝政大權的目標,長期掌權的四貴集團退出了秦國的統治核心。秦國也在范雎的謀劃下,重新調整了對外擴張的方法和目的,使秦軍東出的步伐邁進了一大步,而長平之戰則是因秦軍的戰略調整而爆發大一次關鍵戰役。



范雎入秦為相

秦昭襄王雖然是戰國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但是其實際掌權的時間卻並不是很久,只有短短的十六年時間。范雎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來到秦國,提議秦昭襄王應該實際控住秦國,而不是一個沒有任何權力的虛君。

秦昭襄王這才最終下定決心驅逐了長期掌控秦國大權的“四貴”——相國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任命范雎為秦國新的相國。至此秦昭襄王才最終成為了秦國的實際主宰者。

秦國的調整戰略

隨著秦昭襄王時代正式開啟,秦國的對外戰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穰侯魏冉掌權的後期,秦國對於齊國的攻擊次數遠比攻打韓國、魏國的更加頻繁和。范雎對於穰侯的對外擴張一針見血的指出:“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穰侯魏冉的封地),國弊御於諸侯;戰敗則結怨於百姓,而禍歸於社稷。”穰侯之所以致力於攻擊齊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擴張他在陶的封地,而對於秦國來說卻是獲利遠大於損失。

鑑於此,范雎重新提出來秦國新的外交策略——遠交近攻。遠交近攻顧名思義就是指:聯絡和交好距離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這一戰略調整成為了之後秦軍統一天下的基礎,形成了六國越戰越弱而秦國越打越強的局面。秦國此時鄰國主要就是三晉的韓、趙、魏,齊楚燕則距離秦國較遠,因此秦國近攻的是三晉,遠交的則是齊、楚、燕。

秦國攻韓和長平之戰的爆發

范雎對於韓、趙、魏三國的攻擊策略,充分體現了他的戰略眼光十分毒辣。範睢主張優先攻擊距離最近和實力最弱的韓國,范雎認為“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在范雎的建議下,自秦昭襄王四十三年起,秦軍開始頻繁的征伐韓國。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上黨降趙。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

弱小的韓國在秦國持續不斷的打擊下,跟本就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力。如果就這樣繼續的打下去,韓國極有可能就會亡國。然而,深諳生存之道的韓國選擇走了一步“壁虎斷尾”的險棋,韓國主動的獻給趙國上黨十七座城邑。而趙國的決策者卻似乎並沒有想太多,很快就的接收了韓國上黨這一塊燙手的山芋。

隨著趙國接受了韓國上黨,又鑑於上黨地區的重要性,秦國與趙國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長平之戰因此也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並不是一場冒險的戰爭,而是一次必須要打的戰爭。如果不打長平之戰,秦國就不能有力的控制上黨地區,控制了上黨秦國就可以進一步的進攻三晉。


浮沉的歷史


範睢是秦代創業歷程上的重要操盤手,他雖然不是秦國人,但是在他主政期間秦國的發展與擴張速度卻得到了大大提升。在他之後,秦軍的戰略意圖和戰略價值觀發生了轉變,從之前的蠶食六國,變成了遠交近攻。這就促使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談到範睢就不能忽略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前後正是範睢取代原來的相國魏冉的時期,秦國的內政發生了大幅度轉折。範睢是魏國人,因為受到魏相魏齊的羞辱而逃到秦國,而後化名張祿通過挑撥秦昭襄王與宣太后穰侯等守舊勢力的關係而上位,取代穰侯魏冉成為相國,封應侯。範睢為人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仇必報,是一個性格非常極端的人。他上臺之後,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之局,更是利用三千兩黃金使得六國士子發生內訌。在軍事上使用離間計誘導趙王換掉老將廉頗,以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軍,導致長平之戰趙國慘敗。

在以往秦國的歷史上,歷次大戰中殺戮也不小。比如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國攻打趙國石城,殺兩萬人。數量上雖然不及長平之戰,可是絕對數量也是不小的。這說明,勇悍好殺是秦國的傳統,長平之戰更是把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滅絕了趙國全部的成年男性後,卻導致趙國上下同仇敵愾,老弱婦孺實現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可以說也是一個奇蹟。在這場殺戮之後,秦昭襄王也為白起所震懾,加上範睢設計陷害白起,白起被逼自殺。之後的秦國開始逐漸轉變這種屠殺的習性,範睢之後的蔡澤、呂不韋在位期間都沒有出現過大的屠殺行為。相反的是,秦國的各種戰爭策略跌出。遠交近攻,反間計都是秦國在戰略當中的出色設計,這樣的戰略使秦國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績。同時也可以把自身的傷害減到最低。

長平之戰中,人人都知道趙國犧牲了四十餘萬青壯軍士,可是秦國軍隊的死傷實際上也非常大。長平之戰早期是秦國將領王齕對上趙國的廉頗,秦國在這一階段是吃虧的。而且,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中,白起率領精兵久攻趙國都城邯鄲不下,死傷慘重。所以在面對信陵君的援軍時,白起選擇了退兵。這場戰爭實際上秦國也面臨了巨大的損失,是險中求勝,秦國軍隊的戰略思想也是由此開始,由血戰力拼變為了計詐並用。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範睢,秦國丞相,秦國霸業中期的有力推動者,或許他的名氣並沒有商鞅,張儀,李斯這些人大,但是說起他的成就,他對秦國整體上的貢獻卻也不遜於他人。

對於範睢的成就其實主要分為兩點,對內加強王權,打擊了分化了外戚勢力,使得秦國的國力有效的統一到了君王手中,讓秦國從原本五根粗壯的手指變成了一隻緊握的拳頭。對外則是遠交近攻,不斷地蠶食周邊土地,得一寸土而強一分國力,而不是得千里飛地,途厚他人腰囊。

範睢劇照


範睢並沒有改變秦國或者說秦軍的戰略價值觀

雖然說遠交近攻是範睢明確所提出來的一種戰爭策略,但是主要目的是為了藉機打壓當時的秦國丞相魏冉所針對性提出的,一直以來秦國奉行的都是一種遠交近攻的戰爭策略,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基本上都是主要與韓趙魏以及楚國這些臨近國家相互征伐,得一寸土則長一寸土的思想原本就是秦國一直以來奉行的,畢竟這也是人之常情下的正常選擇,而且秦惠文王之際也是通過連橫齊楚而兼併討伐魏國,那時候秦國攻取的大多都是韓趙魏楚的土地,除了外交手段白的而來的以外,只不過這時候沒有那麼明確的提出這種說法,而範睢說出遠交近攻的思路不是說看到秦國戰略缺憾,而是魏冉在齊國有自己的封地,想通過對齊出兵擴大自己的封地陶邑,由此為了打擊魏冉,才有範睢的遠交近攻一說,所以不能說是他改變了,只能說是他總結了,完善了,標準化定義化了秦軍的戰略思想。


範睢劇照


長平之戰絕對是一場冒險之戰

長平之戰最初,秦國其實不是想此時與趙國交戰的,畢竟秦國才打完魏國跟韓國,也是消耗不少的,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變法改革之後,國力大增,軍隊實力也是不弱於秦國的存在,但是上黨地區對於秦國非常重要,同時對於趙國也是很重要,有了上黨就有了扼制秦國的橋頭堡,所以秦國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迫開戰的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

但是開戰初期,趙國失利求和給了秦國擊敗趙國的機會和準備時間,但這也只能說秦國的機會更大了些,而不是說秦國就是板上釘釘的必勝,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臨陣換帥的成功率,如果範睢的反間計失敗,依舊由廉頗堅守,最多趙國最後還是失敗,糧絕餓死,但秦國也絕對好不到哪去,不然也不會著急使用反間計,換上最強的白起,趙國戰敗了可能還有其餘五國幫襯,秦國一旦表現的虛弱,缺糧,那絕對是有覆滅的危險。

二,趙軍被圍,秦王發動全國十五歲以上青壯參與運輸,圍堵,以爵位賞之,可見秦國的重視度,可見這場戰役對於秦國來說也不是那麼簡單容易的,一旦被趙軍突破,或者此刻楚國,魏國一旦出手攻秦,那秦國的下場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白起想繼續攻趙,範睢勸阻,一來是範睢與白起的個人恩怨,不想白起鋒芒太盛,二來也是秦國已經露出疲態,處於一種危險狀態,全靠往日餘威在鎮壓著其餘諸國都不敢率先試探,一旦攻趙失利,後方又空虛的情況下,秦國有哪裡擋得住其餘五國的進攻呢。

範睢劇照


雖然說最終秦國戰勝了趙國,取得巨大的勝利,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畢竟困獸之鬥尤為兇猛,何況還是四十五萬精銳強悍,餓急眼了的趙國軍人,所以說,長平之戰絕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屬實是一場冒險之戰,秦國勝利的根本在於,秦國比趙國更重視,國力更強以及運氣在秦。


歷史微探索


范雎是戰國時期魏國人,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那麼范雎是如何改變秦軍的戰略價值觀的?

其實范雎還未擔任秦相之時,秦國已經形成了一種軍事戰略。當年秦孝公重任商鞅,改革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而其他六國見秦國越來越強大,個個恐慌不安,這時候,一個叫蘇秦的人提出“合六國之力,抗秦國之師”。六國的土地十倍與秦,六國的士兵百倍與秦,而六國的地理位置恰好是一個縱向,六國聯合抗秦是為“合縱”。


六國的合縱使秦國十幾年不敢兵出函谷關,直到張儀的出現。張儀提出以“連橫”破“合縱”, 連橫就是指秦國拉攏六國中的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的國家,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連橫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但是魏國是個牆頭草,時而合縱,時而連橫。

當范雎擔任秦相之後,就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它徹底改變了秦軍的戰略價值觀。遠交近攻就是:隱藏自己的戰略目標,對遠方國家佯裝友好,而首先攻佔相鄰國家。“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捨近求遠,其它代價不說,即使得到土地也不易防守;如果同時樹敵,會迫使各懷心計的六國聯合起來,秦國將失去軍事優勢。秦昭襄王採用了範睢遠交近攻的謀略,遠交齊楚,主攻天下中心韓、魏兩國。

後來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交好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一統天下。

長平之戰絕非冒險之戰。

長平之戰的背景:秦國為了進一步兼併六國,決定攻下韓國的上黨郡。韓國的國君畏懼秦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接收了上黨的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長平之戰由此爆發。

戰爭雙方的實力:首先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蒸蒸日上,實力遠超其他六國。而六國為了求生存,採取合縱的策略,聯合抗秦。

趙國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趙武靈王更是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

秦、趙雙方的軍事力量是旗鼓相當,但是有一點值得提出,秦國的商鞅變法涉及軍事、政治以及經濟,涵蓋得非常廣泛;而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一場軍事改革。所以說秦國的實力相比趙國更勝一籌。

長平之戰勝負的關鍵是雙方的將領,秦國早已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國內人才濟濟;而趙國政治上未進行改革,國內的人才得不到補充。當廉頗在戰場上失利之後,趙國的國內竟無可用之才,只能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來替代。有人說趙括是來代廉頗背鍋,實際上秦國的白起還未掛帥,只是一個王齕就可以將廉頗打得節節敗退,堅守不敢出戰。所以說從將領上,趙國輸給了秦國。

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當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由此可見,秦國可謂是是全民皆兵,趙國焉能不敗?


螻蟻知天命


秦昭襄王與丞相范雎時期,才開始真正稱雄於諸侯國,令其他諸侯國側目。秦昭襄王以前的秦國,列國合謀伐秦,幾乎就要了秦國的老命了,秦國需要聯合、分化、瓦解其他諸侯國才能度過難關。而在秦昭襄王時期,秦一國就能輕鬆應付列國伐秦,長平之戰之後,更是輕鬆自如,這裡面范雎的功勞不小,而范雎的功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助秦昭襄王主政與遠交近攻。


單曲循環8779


范雎如何改變了整個秦軍戰略價值觀的?

這麼問其實是不準確或者說是不對的。秦國遠在秦惠王的時候就奠定了“連橫”的策略,如“張儀詐楚”,逼得楚國和齊國斷盟!此時秦國大的戰略構思就是“連橫”,破壞六國合縱。

秦昭襄王時期,魏冉把控朝堂的時候,“遠交近攻”的策略雛形已經出現,在五國伐齊之前,通過統計這一段時期秦國對外戰爭,基本上針對的都是韓,魏,楚三個接壤的國家。

後來齊國作死滅了宋國,當時宋國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國家,引起了其他六國不滿,而此前燕國內部動亂,齊國派兵打到了燕國首都,雖然後來被燕國打敗,但是齊燕兩國已成生死之仇。因此在燕國的組織下,組成了五國合縱聯軍,後來楚國也加入了,楚將還把齊湣王殺了。



秦國之所以不遠萬里加速聯軍,本質上還是抱有弱齊的目的,當時趙國七雄中,秦,趙,齊三家最大,既然有人組織,何樂而不為?

在魏冉這段時期,秦雖然打過趙國,齊國,但是基本上戰爭還是主要針對接壤的三個國家楚,魏,韓。

雖然後來魏冉被廢相,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其本質上是對魏冉政策的延續。

長平之戰是冒險之戰麼?



我認為不算是。

首先,當時秦國坐擁巴蜀,關中平原兩大糧倉,秦國綜合國力遠在趙國之上,但是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不弱於秦。

其次,其他五國並不會支援趙國。在魏冉時期,不斷對韓魏楚三國進行攻伐,並且有時候會歸還一部分土地籠絡這三國,結果導致韓魏楚對秦國十分恐懼,說被打怕了都不為過。而且趙國當時是唯一有可能和秦國掰手腕的國家,並且兩國已經堵上國運,其餘五國不難免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思,最好兩敗俱傷。

最後,長平之戰前,秦國已經在屯糧,運糧,並且60萬兵力遠多於趙國40萬兵力,長平之戰前,廉頗已經被秦軍打的節節敗退,只會修壁壘防守不出。不要忽略一個問題,就是長平之戰前,是秦國掌握主動權。如果秦國挺不住完全可以退兵和趙國和談,雖然後來趙國求和,但當時的秦國選擇了繼續圍攻下去,說明了秦國君臣還是能承受發動戰爭的後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