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上世紀90年代,一批唐代墓碑在西安、洛陽附近出土,形成一個龐大的墓主群。據碑文顯示,這群石碑屬於高句麗高氏王族後裔。在這些墓碑的碑文上,詳細記述了墓主的生平,同時也用四個字描述了高句麗王族真正的籍貫,而這也讓一些韓國學者憤怒不已,並且堅決不承認。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縱觀韓國曆史,在朝鮮半島曾出現過兩個高麗王朝——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

高氏高麗的創建者為高句麗人,他們本是起源於中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漢朝時更是中國一個縣。經過數百年發展,高氏高麗創建了一個橫跨中國和韓國的東北亞強國,曾一度與中原王朝爭雄。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高句麗貴族

唐朝時,高句麗為唐高宗所滅,包括王族的大部分高句麗人民被強制遷入中國。作為一個民族,高句麗從此消失於歷史的長河,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而高句麗故地為唐朝和新羅國所瓜分。

宋朝時,新羅王朝滅亡,為王氏政權所取代。為了附會強大的高句麗王朝,王氏政權將國名改回為高麗。實際上,這個王氏高麗王朝與高氏高麗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因為王氏高麗的人民皆為新羅人的後裔。高句麗人起源於扶余人,而新羅人起源於三韓人,兩者在血緣和語言上有著極大的差別。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由於覬覦中國東北的土地,無論是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都將自己視為高句麗王朝的當然繼承人。從明到清,歷代高麗政府都隱藏著“收復遼東故土”的企圖。

明朝滅亡後,朝鮮君臣更是赤裸裸地說:“苟能取遼東,按高麗之舊疆而有之”。如今,現代韓國人也將自己視為高句麗的當然繼承人,用心實在叵測。

因此,在學術上,中韓學者經常展開論戰,用以辨明高句麗王朝,到底是哪個國家的王朝。然而,最近20年出土的高句麗王族墓群卻狠狠地打了韓國學者一巴掌。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前文提到,高句麗王族均以高為姓,傳國數百年。其後,唐軍消滅高句麗,國王高藏等高句麗王族盡數被俘。戰後,高氏王族卻被遷往長安洛陽,當上了唐朝的官吏。除此以外,還包括數十萬高句麗富戶和權貴,可以說高句麗的精英盡入中國腹地。

而高句麗王族墓群的墓主們,皆為高藏等王室成員的後代,他們有高震、高玄、高性文、高慈、高足酉、高鐃苗等等,其中與舊高句麗王族血緣最近的是高震,他是末代國王高藏的直系後裔。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統觀這些墓碑的碑文,最令人矚目的,要數他們的籍貫。無論是中國人還是高句麗人,都十分尊敬祖先,重視自己的郡望,在籍貫上很少作假。而在籍貫的撰寫上,這些王族後裔既不說自己是遼東人,也不說自己是三韓平壤人氏,而統一將自己稱為渤海人。

渤海高氏,乃是東漢渤海郡(河北省滄州市東部、天津市東南部、山東省德州市東北部)的一個大姓,俗話說得好:“天下高氏出渤海”,絕大多數高姓人士皆出於渤海。由此可見,高氏王族並不把自己視為外國人,而實實在在地將自己視為中國人。

甚至我們可以肯定,高氏王族在高句麗滅亡前,都認為自己是出於渤海郡的中國人。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高仙芝其實是高句麗王族後裔

在實際行動上,高氏王族也以中國人的身份為傲,並奮勇地為唐朝而戰。例如高性文、高慈父子,他們在各類史料中都未被記載。但根據碑文的記載,他們入唐後頻繁出征夷狄,立下了很大功勳。而高足酉、高玄兩人入唐後,不僅出征遠方,而且受到唐與武周朝廷的信任,逐漸熟悉朝野情勢,顯示出超乎尋常的適應力。

除此以外,我們很多人所熟知的高仙芝,同樣也是高氏王族的後裔。他在小勃律之戰中威震天下,甚至連阿拉伯人、羅馬人都聽過他的威名,被尊稱為“高山之王”。

西安挖出高句麗王墓碑,碑文讓韓國學者惱羞成怒:我們絕不承認

隨著高句麗移民墓碑的持續出土,關於高氏高麗的論戰,我們越來越佔優勢。但在鐵證面前,一些韓國學者仍裝作沒看見,他們拼命地撒潑打滾:“我們絕不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