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假使我的感覺毀滅,我的肉體死亡,那我在生前的掙扎與希望又有什麼意義呢?”--列文


前言: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認為《安娜·卡列尼娜》的男主不是安娜愛上的男人伏倫斯基,而是最終和吉娣喜結良緣的列文。

可以說,《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的名字改為《康斯坦丁·列文》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只不過用安娜的名做書名更具有文學意義,用列文的名做書名更具有現實意義。

畢竟,這部鉅著本來講的就是安娜走向覆滅,列文走向重生的故事,列文追求人生幸福的經歷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兩條故事線平行展開,讓我們淋漓盡致地體會到了他們的幸與不幸。至今讀起來,裡面的情節一寸寸還都是活的。

與托爾斯泰同時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承認: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白璧無瑕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今天我就從列文和吉娣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他們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以及這部偉大作品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與思考。在此之前我先來分析分析列文和吉娣從陷入痛苦到走出迷茫、擁抱幸福的種種因素。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01、淺析列文和吉娣雙雙陷入痛苦的因素:列文的柔弱自卑、吉娣的單純不成熟,使得他們互相錯過最美好的愛戀時期

對於《安娜·卡列麗娜》這部作品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為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愛情謳歌與悲嘆,但其實作為與安娜愛情故事平行的故事線—-列文與吉娣修成正果的愛情----在我看來,更值得回味與思考。

列文本是莫斯科鄉下的一個小貴族,繼承了一份不小的產業,與安娜的哥哥奧勃朗斯基家算是門戶大致相當。他們是從小一塊兒玩的朋友,但性格和趣味各不相同。

列文與奧勃朗斯基表面上相親相愛,但內心都鄙視對方的一些行為方式。彼此都認為自己過的生活是唯一真正的生活,而對方所過的生活卻完全是幻想。

在原著中,托爾斯泰是這樣形容列文的:

“雖然列文出身望族,擁有資產,但是列文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卑微俗氣、平凡庸碌配不上神秘迷人、超凡入聖的吉娣,於是遲遲不敢上門求婚,所以來找老朋友求助。”

可見,這個時候的列文正像我們很多少年的樣子:不自信、有點自卑、有喜歡的女孩又不敢表白。一聽到吉娣已經有了喜歡的對象後,更像是洩了氣的皮球、打了霜的茄子,頹圮到了極點,向吉娣表白失敗後更是陷入絕望,只想回到鄉下避世。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而這個時候的吉娣同樣也是一顆少女心,情竇初開痴心於風流倜儻的伏倫斯基。其實,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人都將她和伏倫斯基的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伏倫斯基作為一個彼得堡有名的花花公子,“非常有錢、人長得漂亮、交友又廣,還擔任宮廷武官,前程遠大”,這樣的一個人也只是在玩弄吉娣的單純而已,伏倫斯基只想曖昧不想結婚。

事實也是如此,當伏倫斯基和安娜在火車站臺上回眸剎那、目光流轉之時,就已經註定了安娜悲劇的開始,同時也是吉娣開始陷入痛苦的開始。在舞會上,吉娣看著伏倫斯基在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與安娜相談甚歡,這使她感到很苦悶。後來還因此大病一場,只好出國調養。

但是,這兩種愛情唯一不同的是,吉娣是在痛苦失望中漸漸反省自己,開始走向成熟,而安娜是開始在追求自由浪漫生性的道路上走向不歸之路。

可以說,是安娜的出現拯救了吉娣。

在我看來,列文向吉娣初次表白之時,他們兩個人還只是因為彼此內心的不成熟,而錯過了最美好最單純的愛戀。這就像一個悖論,當單純的人想獲得幸福之時,卻又因為這種單純而被世俗的一些華麗表象所迷惑。

那單純的人兒就真的只能被欺騙被玩弄,而不會擁有自己的幸福嗎?其實並不是,內心的純真善良,終究會等到彼此成熟的那一刻,終究會迎來自己愛情的春天。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02、淺析列文和吉娣喜結良緣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流轉,曾經失望單純的少男少女,漸漸成熟與瞭解自己真實的內心,再度相逢便是彼此珍惜

愛情和幸福都需要時間,都需要等待。表白失敗、思想也陷入困境的列文回到了鄉下莊園勞作,希望在勞動中忘記感情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吉娣也同樣深受打擊,抑鬱成疾,跟著父母去了國外休養。

在國外休養的時候,吉娣認識了一個被貴族收養的養女,並對她吐露了心聲。吉娣覺得女人一旦被人玩弄了感情,那這個女人就一輩子沒有臉面再談出嫁,更沒有幸福可言,更何況自己還拒絕了列文的求婚。

在我看來,正是在這個養女的勸說下,吉娣才開始明白了她生活的世界充滿悲傷但也充滿著希望,她不再像從前那樣衝動,反而內心更加平靜了。對列文的感同身受讓她從心底開始有了這位不自信的男子的影子。

列文自從求婚被拒後,便回到了自己的莊園,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管理莊園上。這時的列文正在家中和身為全俄著名作家的哥哥熱烈地辯論著農奴制改革的問題。

列文通過自己的種種嘗試,明白了為什麼農奴制改革在俄國如此困難。列文指出無論交通、司法還是教育,都不是解決農奴制的關鍵,關鍵是利益,讓農民明白自己是為自己勞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情路不順,和哥哥辯論也從來沒贏過。列文於是選擇和農民一起參加割草勞動來排解內心的極度鬱悶。這種被列文看作是勞動療法的行為非常有效。

割草勞動之後,列文心情大好,決定去看望多莉。他得知了吉娣並沒有和伏倫斯基在一起的消息,加上多莉勸他再來向妹妹吉娣求婚,並且多莉透露出來的意思好像現在妹妹一定會接受他的請求,這讓列文重新燃起了希望,讓他忘記了之前的一切尊嚴和屈辱,內心只有一個想法,我愛她!

因此,在第二次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吉娣表白時,她們彼此小心翼翼地確認了對方對自己的情意。在那一刻,漂泊已久的兩個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與幸福。兩個人後來也順利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列文和吉娣喜結良緣,終成正果就真的開始了幸福的一生嗎?一向時不時就陷入思想困境的列文,就真的靠這次和吉娣的婚姻走向了幸福的康莊大道嗎?

彼此內心的成熟讓列文和吉娣最終走在了一起,可是幸福卻為什麼並沒有如同他們期待的一樣持久綿延呢?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03、淺析列文和吉娣婚後幸與不幸的因素:家庭的生活的瑣碎終究會打敗婚姻的甜蜜期,只有不斷地成長、相互理解與支持,才能維持自我與家庭的穩定,才能享受到持久的幸福

幸福永遠都是短暫的,她就像是痛苦之海中的一朵浪花、一葉小舟,大浪來襲,又回重新陷入痛苦的泥沼。

事實就是如此,終於和吉娣走進婚姻殿堂的列文最初感受到了甜蜜,卻也沒過多久就再一次陷入了生活與思考的雙重困境。

列文本以為婚姻生活就是盡情享受愛情,可發現完全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樣。列文處處感到一種心情,如同一個人歎賞湖上一葉小舟平穩而幸福的漂浮,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時候心情就有些兩樣。

吉娣不再那麼神秘、富有詩意,她操勞著各種瑣碎的家務。就像以前列文輕蔑譏笑別人瑣碎憂慮的婚後生活一樣,他們也正進入這種生活常態。列文為吉娣對於瑣事的操心與自己最初的崇高幸福理想完全相反而感到失望。婚後沒幾天,他們就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娣竟然說了列文不愛她,只愛他自己。

列文一面下意識地把錯全部推到吉娣身上,一面又感到必須儘快彌合突然產生的裂痕,不能讓它擴大下去。最終他們和解了。吉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嘴上從不肯服軟,但對丈夫更加溫柔了。

婚後的最初生活,對兩個人來說,不是甜蜜的,而是他們共同生活中痛苦屈辱的一段記憶。直到結婚幾個月後,他們的生活才開始進行的比較順利。

正當此時,噩耗傳來:列文的另一個哥哥快要死了。這個哥哥和之前提到的那個作家哥哥完全不同,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很早就將所有的財產揮霍一空,日子過得悽慘不堪。

列文覺得這事不光彩,不肯讓吉娣跟自己一起去看望哥哥。然而吉娣執意要去,她想和丈夫一起承擔苦難,這是她作為妻子的義務。列文只好勉強同意。

面對衰弱憔悴的哥哥,列文很害怕,手足無措;也因為妻子把她自己和他置於這種尷尬的境地,又是羞愧,又是氣惱。反倒是吉娣表現得從容而鎮定,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柔情與憐憫,絲毫沒有嫌棄的意思。

從這一刻起,列文突然發覺吉娣身上散發出女性的光輝,這讓他很是困惑。列文的哥哥最終還是撒手人寰,這也讓列文又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正是在這種艱難時刻,吉娣發揮出了女性細心耐心體貼的一面,和列文站在一起共同承擔生活的難,為列文分擔了一點失去親人的痛苦,讓列文又感受到了婚後的幸福。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在原著中,安娜追求著愛情與自由,卻不得其法;列文看起來幸福,內心卻時常陷入迷茫。安娜光彩照人,卻不能通過思考走出困境;反而是列文,這個人群中的另類,一直未停止思考,在思想上總能找到通往下一個幸福站點的路口。

安娜的遭遇就像是每個人的人生困境,一個接一個,也許只能像列文一樣,通過不斷思考,尋找精神上的出口與解脫,才能逐漸走出生活的瑣碎與人生的困境。

思想者列文仍然深陷在對生死的迷茫中,探究生命的本質而得不到答案。這些終極疑問逼得這個身體健壯、家庭幸福的人幾次想要自殺,以至於不得不把手槍和繩子藏起來。

其實在故事開篇,列文在聽哥哥和朋友討論哲學問題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

假使我的感覺毀滅,我的肉體死亡,那我在生前的掙扎與希望又有什麼意義呢?

直到最後,當他看著家中的妻子,望著窗外的星辰,再次陷入沉思,不過這次列文恍然大悟。關於生命的終極疑問是不需要答案的,這是與生俱來的,人生就該具有一種不可爭辯的善的意義。解決了關於生命的疑問之後,托爾斯泰說列文在故事的結尾走出迷惘,開始了新生活。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04、漫談列文和吉娣喜結良緣與追求幸福帶給我的幾點思考與啟示

在原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在書開始不到幾十頁列文向吉娣表白被拒,這個單純靦腆的漢子就陷入了失望痛苦的泥沼之中。回到鄉下勞作,遠離情感和時局的動盪慌亂,讓他有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聽見自己的內心。

同樣的,吉娣也是一樣,在舞會上被伏倫斯基冷漠無情地忽視之後,大病一場卻也聽見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從之前的愛慕浮華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從這段痛苦經歷中汲取了足夠成長成熟的營養。

最終,列文和吉娣喜結良緣。可是婚後不久,列文卻又陷入思想困境,他們也體會不到了幸福。後來又共同經歷一些事之後,列文又迴歸了正常,感受到了幸福。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列文走出了迷惘,開始了新生活。

可我不禁想,列文真的以後就不會再此陷入困境與不幸中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列文的不幸不會隨著故事的結束而結束,只會隨著他的生命的結束而結束。下面就談談我對於列文和吉娣這兩個人物命運走向以及人生幸福的幾點思考:

①心懷善意與赤誠,內向自卑者也能找到幸福

列文是一個生性內向自卑的人,他痛恨伏倫斯基的虛偽放蕩,也不喜歡奧勃朗斯基的不貞與墮落。可以說,列文身上集中體現了很多純真少年的樣子。

向吉娣表白時羞羞答答,靦腆惶恐到了極點。在表白失敗後,他沒有墮落,沒有失去自己本性的純良,而是選擇了迴避,選擇了用勞動來排解自己內心的鬱悶。正是由於他內心始終懷揣著赤誠,所有他最終還是和吉娣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生活中,少男少女情竇初開之時,都會走上一些曲折之路。明明是兩個適合的人,卻因為彼此都還不夠成熟,早早地錯過。但經歷過一些痛苦、挫折之後,內心就會成長成熟。在經歷人生的這個過程中,唯有一直保持著赤誠與善意的人,最終還是會找到自己的幸福。

淺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與吉娣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思考

②懂得及時止損,承認錯誤,抓住身邊那些自己曾忽視了的幸福

誰都會有一段兵荒馬亂的青春。

吉娣是,列文也是。吉娣一開始喜歡上了花花公子伏倫斯基,被他的花言巧語與浪漫生性所吸引,這非常正常。試想,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怎麼會喜歡上一個呆頭呆腦、靦腆內向的列文呢?

但是,吉娣懂得及時止損。在知道伏倫斯基對她的感情是假的之後,她雖然抑鬱成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靜心之後,她也接受了事實承認了自己以前的無知。於是,在列文向她第二次表白時,她驚喜若狂,欣然允諾,抓住了幸福。

在我看來,青春時期各種幼稚天真並不可怕,即使走過不少彎路。只要懂得及時止損,承認與接受自己過往犯過的錯,從原諒自己中走出來,重新走進生活,還是能夠抓住以前那些自己忽視了的幸福。

③終身學習與思考:人的一生中,痛苦的時光大於幸福時光,唯有不斷學習與成長,才不會陷入精神與現實的雙重困境,才能不斷擁抱幸福

“時而痛苦,時而幸福,直至生命的結束。”

我認為這就是生命的常態,沒有誰能夠一直穩定地擁有幸福。痛苦和幸福只會交替進行,如果我們自己不積極作為,那麼痛苦就會多一點;如果我們自己積極學習與改變,那麼幸福就會多一點。

《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尾,作者說列文望著窗外的星辰恍然大悟,這或許只是作者精神上的寄託。現實卻是列文的痛苦與不幸只會隨著他生命的結束而結束。列文的結局或許也會像作者列夫·托爾斯泰一樣,最終離家出走,在車站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