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擁有500年綿長的家族史,會塑造出怎樣的家風?培養出怎樣的子孫?今日君帶著疑問拜訪了劍川楊家,為你帶來了一個延續500年的詩書故事。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楊樹鈞家人在恆廬公館和瑞士客人共進晚餐

傳說中的五元樓

白族人楊樹鈞家的故事,在大理劍川古城,盡人皆知,已經流傳了500多年。

流傳得久了,有些故事不免帶上傳奇色彩。比如他家位於劍川古城北門街的祖宅“五元樓”,周圍曾三次起火,但此宅均未被燒。古城人說,每次火災,五元樓上都會出現一個白鬍子老頭,他一扇,火焰便節節敗退。

白鬍子老頭是否存在,我無從考證,但跟隨楊樹鈞參觀老宅時,我卻親眼見到老宅右邊外側的木質屋簷下方,確有火焰燻過、黑色的痕跡,但屋頂和房梁如今都還很完整。

這老宅和楊家人的故事相伴而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老宅共兩層,每層五間房。在底層堂屋入口處,張貼著一副“高樓箸五間曾聞漆條蔽身朱衣點額,故里傳二事尚憶宏祖訪友邵人謝師”的對聯,據說,這副對聯是民國時省政府秘書陳壽池專門為楊家人寫的。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五元樓門口石雕上有翰林高頭大馬的形象

其中提到的“故里傳二事”,其一與“劍川出狀元”的傳說有關。楊家曾有先祖在湖南湘潭教書,門下有位高材生,名叫竇紹仁,為翰林學士。此君以欽差的身份到劍川時,發現恩師竟在此,遂為恩師建造了這座“五元樓”,並在樓前刻了兩隻石獅,稱其為“紹人謝師”。

“來的是翰林,但劍川人看是高頭大馬的,就傳開了,說‘劍川出狀元’,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狀元。”楊樹鈞提到的誤會,在流傳中獲得劍川人的認可,成為後來劍川人向孩子講解要一心向學時的重要證據。

“宏祖訪友”一事,則被記錄在《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名宏祖),“抵劍川州。州治無城,入其東街,抵州前,乃北行,稅行李於北街楊貢士家,乃買魚於市”。此處所提及的楊貢士就是楊家人的祖先。

楊家人的講述裡,有對徐霞客這段話的細節補充。“徐霞客來劍川,很多高官請他去,他不去,專門來了我們家。”

紹仁為何而謝?徐霞客為何而訪?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五元樓房樑上的蝙蝠設計,是典型的明代風格

翻開楊樹鈞家的家譜,我找到了答案。在楊樹鈞的家譜中,楊家共有16位考取功名的祖先,其中不乏一世清廉、造福百姓的官員,但更多是教書育人、不求回報的老師。他們培養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成都武侯祠名聯的作者趙藩。也因此,楊家成了劍川有名的讀書、教育世家,五元樓被世人所知、所崇拜,這才延伸出了不少關於它的傳奇。

難行的求學之路

楊家求學、讀書之風在楊樹鈞這一分支曾有過中斷。

楊樹鈞的父親楊定宇現年71歲,是個在老日子裡吃過苦的人,身子骨底子好,每天早晨要去城西背水,能走三里山路、背20斤水。

楊定宇的父親本在大理當法官,後回劍川教書。他出生時父母已年過四十,在他十多歲時,父親去世。楊定宇與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甚是艱難,小學畢業後,他就未再上學。之後,他進入劍川縣公路管理段,負責財務方面的工作,直至退休。

楊定宇因父親在他幼年時早逝,再加上歷史原因,很難如先祖一樣在學問方面有大的作為,但在對待知識時,他仍有著天然的嚴謹。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楊樹鈞家中的老書

楊樹鈞小時候說白族話,第一次說錯了,父親會糾正他;第二次說錯了,父親會提醒他;第三次還錯,父親就會斥責甚至體罰他。嚴厲的教育,為楊樹鈞奠定了堅實的白族話基礎,也為他後來研究、傳播劍川白族文化做好了準備。採訪中,楊樹鈞頗為驕傲地提到,現在他經常充當白族話翻譯,再難、再老的話,他都能聽得懂、翻得出。

楊定宇一生都在堅持讀書、寫字,“我爸的鋼筆字,寫得很好,都是他自己練的”。楊樹鈞直言自己趕不上。去年八月,在今日頭條上擁有十萬粉絲的旅行作家書影行至劍川,在與楊定宇短暫相處後,他這樣形容楊定宇:“老人雖然只讀了五年書,但言語間文詞雅興,除了詼諧幽默,還時時出口成章。歷史的走向在他這裡轉折了,但老人卻沒有忘記祖上都是讀書人,他在努力追趕著。”

楊定宇在為學方面嚴謹,在為人方面亦然。早年,五元樓上曾掛有一幅楊家一位貢生先祖書錄的白居易的詩:“所須者衣食,不過溫與飽。蔬食足充飢,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繡衣?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此詩在楊家代代相傳,道出為人的道理。楊定宇至今都一直按照祖上的遺訓,要做立得正、立得穩的人,尤其是在孝順方面。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楊定宇(右)邀姐夫散步

楊樹鈞生於1979年,他天生記性好,如今還能回憶起三歲半時的事情。“小時候,我爸爸要是說話不注意,惹奶奶生氣了,奶奶說‘跪’,他就立馬跪下來,特別孝順。”

採訪中,楊樹鈞花了十來分鐘,特意從手機裡給我找出了一張父親的照片。照片中是兩位步履蹣跚老人的背影,楊定宇攙扶著比他更為年長的姐夫。“我姑媽去世以後,父親常讓我和他一起去陪陪姑爹,他讓我多陪著姑爹,趁姑爹體力還行時帶他到處走走。”

不止是對自己的近親,三代以外的遠親,甚至有時只是朋友的父母,只要對方生病或家裡出事,楊定宇都一夜一夜地陪著。“父親的品德修養真的讓我非常佩服。”

續寫楊家詩書之氣

2015年1月16日,大理州旅發委舉辦了一次“大理最美客棧評選”活動,在510家報名參評的客棧裡,楊樹鈞的劍川縣恆廬公館被評為四家最具文化氛圍的客棧之一。在文化方面楊樹鈞說自己有種骨子裡的底氣,這次獲獎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但他還是很珍惜,他將牌匾掛在客棧入口處,讓進出之人都能看見。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楊樹鈞在介紹祖上所寫的古書

楊樹鈞開客棧,可以說是受到了父親孝順品質的影響。在開客棧前,楊樹鈞在大理承接工程,後考慮到父母在劍川,雖相隔不遠,但畢竟不能時時照看,回家大多都是來去匆匆。他和妻子看著沙溪古鎮興起,來往劍川的遊客也增加了,便想到開個客棧,既能謀生也能照顧父母。

客棧的地點,楊樹鈞思量了很久,他想,要找就找劍川古城裡面最有韻味、最古老的宅子。“有一次,我剛好看到這裡招租。”剛踏進客棧的門,楊樹鈞就提醒我先看看恆廬公館的宅子。宅子面積不大,上下兩層,共10間客房,但韻味十足,年代久遠的物件、小卻精緻的池塘、客房門上泛黃的老照片……

家裡是500年老宅,客棧是100來年的舊宅,楊樹鈞似乎對舊東西、老物件特別有感情,就這眼前的宅子,他能從宅子的歷史、變遷講到宅子主人家族的歷史、後代對宅子的情感,不用個半天一天,你都聽不全。

其實,楊樹鈞對老物的感情是打小培養起來的。“我和我哥、我姐都是住在五元樓里長大的……”“小時候,家裡床下都是古書、族譜、醫書……”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丨恆廬公館內有不少研究劍川文化的書籍

這些古書中有一套四本楊家祖先於清朝中葉創作的《秋宵囈語》,包含了佛、道、儒、醫,內容很豐富;還有一部明代藍字活字印刷的書籍,是明朝萬曆年間其五世祖楊廷幹在四川中江做官時的“循良實錄”。

回到劍川的這幾年,楊樹鈞開始鑽研家裡的這些老書,以前是沒有時間看,現在靜下來看,他感覺這些書有一種強大的磁場,能將他和祖先相連,“這是祖先留下的東西,大多是祖先寫的,讀起來更覺得親切”。

另一方面,在和遊客溝通的過程中,楊樹鈞發現自己需要提升自己對劍川文化的理解。“講得越多,越會去想,這一句表述得準確嗎?會不會讓遊客產生誤導?”

在兩個因素的作用下,楊樹鈞開始將他的興趣從家族史外擴到劍川文化、白族文化的研究上。這幾年,他頻繁地接觸劍川、大理乃至全國的文化人,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讓他那份“骨子裡的傲氣”更有底氣。

採訪當天,楊樹鈞捧出今年年初收集的幾本上了年頭的劍川楹聯記錄本,他一一翻開,對我解釋:“都說劍川是楹聯之鄉,可不只現在是,這些書,是楹聯之鄉的過往,以後再找可就難了。”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楊家人500年的家風,孕育出楊樹鈞骨子裡的文化底氣。你我未能有幸生於這樣的詩書之家,但並不妨礙我們成為家風的塑造者。若能從你我開始,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永不止步的努力去塑造自己的家風,定能為後代留下一份最好的生命禮物。

翰林學士建樓、徐霞客到訪,劍川“五元樓”和楊家人的詩書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