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世寶物被中國扔掉 卻造就日本崛起

這絕世寶物被中國扔掉 卻造就日本崛起

這絕世寶物被中國扔掉 卻造就日本崛起

自從一二次鴉片戰爭恥辱戰敗後,清政府喊出三十年洋務運動、自強求富、建工廠造洋炮練新兵等全是帳面上的輝煌成果,然而甲午一戰,日本足足準備了26年,而清朝的北洋海軍雖號稱亞洲第一,但這個第一卻是被列強逼出來的,甲午戰爭中國就是在打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而相關原因各方專家總結了很多,但這個日本人總結的離奇原因,就是贏在一件法寶“海國圖志”。

这绝世宝物被中国扔掉 却造就日本崛起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就堅定認為日本一定會贏,因為撿到了一件來自中國的絕世法寶,而當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樣也持這觀點,“日本能夠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一個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首先要歸功於這件法寶。”這個傳說中的寶貝,正是中國清代思想家魏源寫就的一本奇書《海國圖志》,但一本書會有多大的殺傷力?

这绝世宝物被中国扔掉 却造就日本崛起

這本書的寫作緣起是鴉片戰爭,大清割地賠款敗的完全狼狽,應運而生了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其中知名度極高的,自然是林則徐,當然林則徐看世界的水準也非常有限,說是放眼看世界,只是睜開了半隻眼,完全睜開眼睛的,是他昔日的幕僚魏源。

这绝世宝物被中国扔掉 却造就日本崛起

魏源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他打算寫一本書,寫的是一本真正包羅萬象,涵蓋世界各主要國家人文地理知識乃至制度文化的百科全書,但放在當時的中國,這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資料極其匱乏、翻譯十分困難、連私下學個外語都要辦罪,耗時耗力無人喝彩,反而有可能招來奇禍,但魏源還是堅持做了下去,不止因為林則徐的囑託,更因為一個共同的理想,“師夷長技以制夷”,歷經十一年各種挫折,他終於完成《海國圖志》。

而日本人與《海國圖志》的緣分,起自1851年長崎港的深夜,在相當多日本史學家甚至政治家眼裡,這個時日不可考的小事,卻是日本歷史浴火重生的開始,因為那批被查禁的貨物中,就有三本《海國圖志》,起初日本人也沒在意,誰知從這一夜開始,這本書開始源源不斷的爆發強大的魅力,從政府乃至是民間,凡識字的日本人,立刻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以明治維新時代吉田松陰的說法,正是這本書,不但激勵了一代日本人為國家奮鬥的決心,更幫助日本人找到了一條奮鬥的道路。

但這書的內容強在哪裡?首先是信息量豐富,介紹了歐洲主要國家的歷史沿革與制度文明,不但資料超多,還有同時期西方主要地理著述引用,更兼文字內容十分生動,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寫成,還生怕讀者看不懂,又配了八十多張珍貴插圖,如此圖文並茂,因此連粗通漢字的日本人,都能輕鬆看懂,以至登陸日本,就迅速火熱,而它最大的價值,卻不僅是好讀,而是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視窗,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確,要想戰勝對手,就要知道對手到底為什麼強大,因此整本書講的最透徹的,也正是這件事,從各國的政治制度到經濟模式,全都講得十分透徹,堪稱是一本內容品質高且通俗易懂的19世紀全球治國寶典。

如此寶典對當時的日本來說,更好比干旱中最溫潤的及時雨,正是在這個日本人集體眼黑的年月,《海國圖志》的到來,真正為他們點亮了燈,日本人通過這本書,看到了一個全新生動的世界,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思想與文化,堅定了學習的信念,而對於明治維新來說,《海國圖志》的價值更是無比強大,不僅僅是這場維新運動的骨幹們,多是這本書的忠實讀者,明治維新從工業發展到商業運營等各方面的重大國策,更完全來自對這本書觀點的照抄照搬。

但《海國圖志》在中國的反應卻是清清冷冷,一共印了幾千本,三年才賣出一本,銷量冷清不說,某些守舊的大臣們還說要把這書完全查禁燒掉,而左宗棠對這事無奈的說,《海國圖志》寫了二十年,中國根本沒變樣,在慘澹的銷量下,商人把這書意外給清到了日本,但後果卻是三十年後,甲午戰爭的慘敗。

《海國圖志》在中國的反應冷清,大臣們還說要把這書完全查禁燒掉。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