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後,德軍為何再次在短短的幾個月後恢復了進攻能力?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經歷過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後,德軍為何再次在短短的幾個月後恢復了進攻能力?


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德蘇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以上,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最慘烈的一次就是在1942年年末,當時德軍的一支部隊30多萬人被圍攻,而最後活著回去的僅僅5000多人而已,最終這一場戰役也隨著德軍的失敗而告終,這一次的戰役讓德軍元氣大傷,按理說這麼嚴重的損失應該很難短時間恢復才對,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德國軍隊就迅速恢復了作戰能力,並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這到底那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德軍完全是破釜沉抽,集聚力量拼死一搏而已。

1、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遭失敗。

二戰初期,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碾壓英法等國,使德國迅速的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到了二戰中後期,德軍非常擔心將來被蘇聯和英法等國夾擊,所以希特勒決定,趁著美國還在忙著太平戰爭,沒法全身心投入到歐洲戰場,就趕緊將蘇聯拿下。

於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若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灣。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重要資源。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但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德軍卻遇到了阻礙,當時的蘇聯紅軍拼命死守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非常的慘烈,蘇德雙方先後投入了百萬的軍隊,在這裡展開了交戰。但是斯大林格勒被攻破後,雙方開始巷戰,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在世界上絕對能排得上名次的。最終,以德軍慘敗結束,此時德軍直接被合圍的兵力就有30多萬(他們當中大約有5500多人活著回國),參與救援和損失在頓河防線的軸心國部隊也不下30萬人,喪失精銳部隊和裝備的德軍簡直是元氣大傷。

2、德軍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個月後能恢復進攻能力?

按理說,大傷元氣的德軍應該短時間很難恢復戰鬥力才對,但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德國軍隊就迅速發動了庫爾茨克會戰,恢復了作戰能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是善於蠱惑人心的希特勒利用民眾對他的崇拜,大肆宣傳蘇聯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再加把勁兒,就可以戰勝蘇聯取得勝利,鼓勵、鼓動德國民眾報名參軍,就這樣德國民眾爭先恐後恐後的報名參軍,短短几個月就募集了上百萬的士兵,並且德國人對戰略物資進行加強管制,一切必須為軍隊服務,所以德軍在幾個月後又恢復了進攻能力。

二是希特勒緊急抽調兵力援助曼施坦因。我們知道,德軍在進攻蘇聯的同時,在非洲等地方也在同時作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為挽救敗局,希特勒迅速抽調其他戰場的兵力轉戰蘇聯,所以,在短時間內德軍能恢復進攻能力。比如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的主力軍就是剛從法國來到前線的黨衛軍第一裝甲軍,包括骷髏師、帝國師和警衛旗師,再加上大日耳曼師的到來,讓曼施坦因獲得了與朱可夫拼死一戰的能力。

三是重用老將,提升士氣。古德里安老將出馬重組裝甲部隊,古德里安大將離開了自己的鄉下別墅,再次投身於德國的裝甲兵建設,他利用新生產的虎式、豹式坦克,最多的還是四號坦克重新組建新的裝甲部隊,並儘可能給殘缺的裝甲師補齊裝備,這是庫爾茨克前線將近3000輛德軍坦克發起進攻的基本條件,讓德軍在人員和裝備上恢復了一定的元氣。再加上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的一次巨大勝利,殲滅蘇軍20多萬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鼓舞了士氣,使德軍才有能力再次發起攻勢。

四是德國大力宣傳全面戰爭,集全國之力擴大軍工產能,提升作戰能力。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在德軍失敗後,不但不沮喪,反而在廣播裡高喊全面戰爭到來,以此來煽動全國的士氣,並打破了經濟計劃中的種種弊端,重新整合德國的軍工產業,取消了冗雜的官僚體制,推行自營責任制度,將大量權利下放到工廠企業和技術專家領導的小團體中去,並通過黨衛軍等權威手段強制停止消費品生產,集中全力擴大軍工產能,為德軍迅速恢復進攻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五是為了戰略資源,德軍背水一戰。我們知道,德軍在戰爭中資源消耗很大,為了增加補給,不得不入侵蘇聯,而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不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且物質資源豐富。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重要資源。若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灣。所以,命繫一線,德軍背水一戰,從而激發了進攻的潛力。

所以,小編認為,德軍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元氣大傷之後,短短几個月就恢復進攻能力,完全是背水一戰激發的潛能。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正是德軍的真實寫照。


葛大小姐


二戰時候的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豪賭!

即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他們依然有繼續賭博的訴求和動力。

很多人都困惑,為何斯大林格勒戰敗之後,德國可以在數個月後恢復,進而發動庫爾斯克戰役。

其實是不瞭解德國戰爭潛力的真相,與德國而言,當時並不存在恢復進攻能力的說法,因為德國的進攻能力其實一直存在!

(蘇德戰爭時期,德國一直留有餘地)

不過都被關鍵的一個戰略資源匱乏給限制了發揮而已,那就是石油資源的短缺!

其實整個對蘇聯作戰,與德國而言,一直以來的最大戰略目標從不是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甚至莫斯科!

而是高加索的油田巴庫!

討論德國的任何戰略其實都脫不開石油需求,即便是轟轟烈烈的巴巴羅薩行動,其實德國的主攻方向也是南線!

這從德國的兵力集結和兵力部署就可以明白的看出來。

(巴巴羅薩計劃)

兵分三路進軍的德軍,總兵力加上盟國大軍,有550萬之眾!

上路的北方集團軍,指揮官是威廉·裡特爾·馮·勒布元帥,總兵力29個師團,目標穿越蘇聯中西部地區進而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

中路的中央集團軍,指揮官是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總兵力51個師,目標,兵出華沙,經佈列斯特,攻陷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後劍指莫斯科。

下路的南方集團軍,指揮官是倫德施泰特元帥,總兵力63個師,目標首先當然是烏克蘭的農場,其次是攻陷重鎮基輔,隨後攻陷頓巴斯,劍指伏爾加河的樞紐斯大林格勒和南方的高加索油田區域。

(兵力部署上可見戰略意圖)

這樣的兵力配置,那個進攻方向是重點不言而喻。

北方集團軍目標列寧格勒,是為了徹底打穿蘇聯的歐洲核心區,列寧格勒之後就是廣袤的西伯利亞。

中央集團軍目標莫斯科,則是俄國的中心,攻擊莫斯科的目的,就是為了撼動蘇聯的政治穩定,讓蘇聯人心散亂。

最重要的戰略目標由兵力最多的南方集團軍群擔任,由此可進德國的戰略目標從不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而是斯大林格勒及其南方的高加索區域!

至於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戰略意圖,主要有三點!

首先:沿途攻下的烏克蘭是蘇聯糧倉,蘇聯大量的糧食補給依賴烏克蘭,攻下烏克蘭既可以補給德軍也可以消弱蘇聯軍隊的持續戰鬥力。

而且烏克蘭並不穩定,因為數年前蘇聯製造的大饑荒,烏克蘭人對蘇聯都抱有怨恨態度。

其次: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位於伏爾加河三角區域的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北方歐洲區核心,和南方石油產地還有後方大片國土的樞紐地帶,河道和鐵路運輸都出於蘇聯核心樞紐地位。

簡而言之,佔據了斯大林格勒則德軍的一盤棋就活了,蘇聯失去了交通樞紐,將會面臨毀滅性後果,南方石油無法補給,後方支援無法送達,則成必死治局。

最後,最重要的則是,高加索,致命的高加索,巴庫,至關重要的巴庫油田!

(必爭之地的必然性)

一個年產石油近2000萬噸的油田,是希特勒最期待擁有的地方。

原因也很簡單,德國本土年產原油不過50萬噸,即便用煤化油技術,也緩解不了軍隊的石油危機,而作為盟友的羅馬尼亞雖然有著歐洲油箱的稱呼,可是他的產能依然不足以支持德國的戰爭機器,至於外貿渠道,早就被英美給鎖死。

為了破局才有德國冒險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出爐!

而這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如此艱難,德國和蘇聯寸土必爭的關鍵!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交通命脈,巴庫油田則是德國的戰爭命脈!

沒有了石油,德軍將一無是處,沒有了石油,閃電戰將徹底趴窩。

一場豪賭在斯大林格勒上演,雙方爭鬥半年之久百萬大軍決死戰鬥之後,蘇聯在付出近兩百萬軍隊的狀況下殘勝,而德國則同樣損失了精銳的一百多萬大軍!

為了一場戰略資源的爭奪,而進行的戰役,無限放大了斯大林格勒的決定性作用,可是這場豪賭蘇聯勝利了!

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必須再次進行豪賭。

要不他們將會因為戰略資源的匱乏,使得戰爭無以為繼!

原因也很簡單,德國的戰爭潛力沒有蘇聯大!

一個單純的人口對比就差距明顯,8000萬德國人面對近兩億的蘇聯人,比不過啊!

其次則是德國資源不足,這之前說過,不在重複說!

(全民動員)

於是,全民動員開始了!

德國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重整旗鼓的關鍵就是,他們強大的國家組織和動員能力,還有戰略資源的囤積!

因為在此之前的德國,其實還沒有開始總動員!

而這其實也有深厚的歷史印記在裡面,原因則和一戰有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政府就是因為忽視了國民生活質量,進行了廣泛而全面的戰爭動員,最後再戰場上沒有失敗,反而因為國內的動亂而引發了危機,成了戰敗國!

而且希特勒的崛起之路,也有著深厚的民主選舉背景在內,他能成為德國元首和他的經濟政策和他給予德國人民的好處分不開!

貿然進行總動員,毫無疑問,會讓民心動搖。

所以,即便蘇德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德國依然沒有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對面的蘇聯軍工廠幾乎24三班倒進行生產,而德國則不同!

1942年初,德國所有鋼鐵產量,僅僅只有37%供應與軍備生產,無數物資還在投入消費品生產,唯一進行戰略籌集的資源不過是珍貴的石油而已。

可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讓希特勒意識到了危機的臨近!

於是,在納粹黨的忽悠之下, 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不斷遊走之下,德國民眾被說服,開始了一場全國動員!

(戈培爾的鼓動)

兵員開始被籌集,物資開始被籌集。

戰爭機器終於全力以赴!

徵兵處,堆滿了爭先恐後報名的年輕人,節衣縮食的德國人,將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用德國的劍,鑄德國的犁,為的是陽光下的空間,這納粹宣傳的夢境。

一般而言,全民狂熱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向心力會更強!

徵兵處的人山人海,轉換成了軍隊,不過數月光景,210萬士兵悉數齊備。

就連兵工廠也堆滿了自願加班的人流,三班倒不在是要求而是自願,與之成對比的則是消費品工廠的漸漸蕭條!

(兵工廠產能全開)

此消彼長之間,德軍的戰鬥力恢復其實就是必然!

百萬大軍,數千坦克,加上無數的支援裝備構成了德國再一次發動大規模戰役的基礎。

唯一要等待的不過是囤積石油,因為那個無法生產於是,數個月之後!

德國又一次進行了一場豪賭,這豪賭就是庫爾斯克戰役。

但是,這一次囤積的石油,其實是不夠的,原因也很簡單,隨著第二戰場的開闢,隨著盟軍的不斷深入,原本德國閃電戰的基礎,羅馬尼亞的油田,陷入了盟軍的空襲之中,產能不斷降低,最後幾乎與沒有!

準備不充分的庫爾斯克戰役嗎,就在這一冒險的境地下開始了!

最後豪賭沒有奇蹟,德軍投入近百萬兵力無數戰略裝備進行的戰爭依然失敗!

德國再也沒有了戰略主動權,反而步步後退,一敗再敗!

除了阿登反擊戰那迫於無奈的衝鋒,在沒有一次像樣的反擊。

失去斯大林格勒戰役,沒有如預期中戰略高加索巴庫的油田,成了德國的催命符!

無論你軍事工業多麼發達也好,民心多麼萬眾一心也好,沒有現代工業血液的石油,一切都是偽命題。

德國就這樣敗在了戰略資源手上,不知希特勒看見此結果,有沒有後悔,在三路出擊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不斷削弱原本主攻的南方某集團軍群兵力去攻打莫斯科。

也許他該後悔吧!


阿斗不傻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希特勒在蘇聯進行的一場豪賭,雙方投入了數百萬兵力,打個半年之久,蘇軍損失了100多萬兵力,德軍也損失了幾十萬人。

表面上看希特勒賭贏了,但其實是一敗塗地,因為德軍損失了蘇聯戰場四分之一兵力,蘇軍損失再大,他們的兵員用之不竭。

所以連德軍指揮官也承認,斯大林格勒戰役讓德軍成了打斷脊樑骨的狼,失去了吃人的能力。

因此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是希特勒命運的轉折點,也是二戰的轉折點,勝利天平開始向蘇聯傾斜。但當時希特勒是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的,因為他手裡還有牌可打,所以就在5個月之後發動了庫爾斯克戰役,再次下了更大的賭注,想挽回敗局。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問,德軍指揮官不是說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軍元氣大傷嗎?他們怎麼會這麼短的時間內又恢復了元氣呢?

德軍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又集中了百萬兵力進行庫爾斯克大會戰,首先是歸功於德國國內強大的動員能力。

德國那個萬能的宣傳部長戈培爾開動宣傳機器,對德國人進行聲嘶力竭的宣傳,說德國在前線打了大勝仗,蘇聯人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再加把勁,就可以實現全部戰略目標了。不然的話就會前功盡棄,德國也會面臨亡國的危險。

於是德國民眾再一次被蠱惑,爭先恐後報名參軍上前線。連希特勒都難以置信,很快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上了戰場。1943年5月為止,納粹德軍竟然又徵召到了210萬士兵和110萬支前民工。

這樣一來德軍在1942年戰場上的損失很快就得到彌補,德軍又像打了雞血一樣振作、癲狂起來,為希特勒的下一場豪賭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德國人有宣佈對戰略物資加強管制,勒令德國的工廠和企業不惜一切代價,無條件為前線軍隊服務。

不配合的,一律進行停產整頓,情節嚴重的,沒收財產。在此之前,德國的企業和工廠一直唯利是圖,不顧一切賺錢對戰事不管不問。德國的重工業僅有三分之一的工廠為軍隊服務,當然國家是付給報酬的,但那些報酬跟那些生產非軍工產品的企業比,利潤顯然要低了許多。

後來希特勒任命施佩爾擔任軍備部長,德國進入了施佩爾時代。為了更快為下一次大戰做準備,希特勒又任命施佩爾擔任了中央計劃局領導,德國企業才真正進入了戰時生產狀態,軍備生產能力翻倍提高,經濟潛力也得到發掘,為庫爾斯克戰役的打響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這邊施佩爾甩開膀子為軍事裝備的生產玩命,那邊古德里安將軍也結束了"休眠",走出了自己的蝸居奮不顧身開始了組建德軍裝甲部隊。在他的努力下,德軍的裝甲部隊很快就煥然一新,全部換裝,一大批新式坦克奔赴前線。半年之間,就有4000多輛新式坦克投放到蘇德戰場。

在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四管齊下:

一,進行國內總動員,採取欺騙手段掀起戰爭狂熱,讓德國青年踴躍上前線當炮灰。

二、宣佈進入戰時體制,讓德國企業夜以繼日加緊生產戰略物資。

三、迅速組建裝甲部隊,提高裝甲集群的戰鬥力。

四、希特勒調動自己的王牌部隊到前線去,骷髏師和黨衛軍其它德軍精銳悉數赤膊上陣。其它戰場上的精銳部隊也向庫爾斯克前線集結。擺開陣勢要給斯大林決一死戰。

可是,希特勒也明白,再多的軍隊,再多的坦克也無力挽救德軍滅亡的命運。因為唯一的油庫,德國在馬尼亞的煉油廠、油田和輸油管道被美軍空襲了幾個月,已經一片廢墟。

斯大林格勒戰役吃虧就吃在了沒有燃油上,要不然也不會敗得那麼慘。所以說,希特勒發動庫爾斯克戰役心裡也沒譜,那些前線指揮官也不看好這場豪賭。準確地說,希特勒氣數已盡,納粹已經行將就木,庫爾斯克戰役是迴光返照。儘管此戰納粹投入近百萬兵力,90餘萬人,上萬門火炮,兩千多架飛機,但還是輸了。

其實這場戰役跟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德國是雖勝猶敗。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70萬多人,蘇軍損失180萬。德軍損失飛機才900架,但蘇軍損失3000架。德軍損失坦克不到一千輛,蘇軍損失坦克近7000輛。

但美國對蘇的援助無窮無盡,蘇聯的兵員取之不竭,而德國人後勤供應已經捉襟見肘,兵員已經面臨枯竭。

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後,希特勒再沒有賭博的本錢,失去了戰場的主動,希特勒真的成了秋後的螞蚱。


歷來現實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只是損失了第六集團軍區區三十萬兵力和幾百坦克,德軍在東線加上羅馬尼亞軍隊、意大利軍隊、芬蘭軍隊、匈牙利軍隊和黨衛軍外籍部隊足有近千萬人,無數的坦克和飛機。

加上豹式和虎式坦克、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熊蜂自行火炮等大威力武器,黨衛軍的精銳師全部升級為裝甲師,德軍又補充了大批兵力。

並且在這期間,黨衛軍“波斯尼亞”師、黨衛軍第15哥薩克騎兵軍團等相繼成立。

德國從法國、波蘭、蘇聯(德佔區)徵召了數百萬勞工,軍備部長施佩爾也督促軍工部門加緊生產,同時了保證數量和質量。

德國舉國上下不遺餘力,積極動員。宣傳部長戈培爾大肆宣傳,希特勒隱瞞了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德國人對希特勒誓死效忠,曼施坦因等一眾名將都是軍事天才,指揮有利……

後來在庫爾斯克的失敗,是德軍寡不敵眾,蘇軍準備充分,德軍被包圍……儘管如此,蘇軍還是勉強取得了慘勝。

不管怎麼說,納粹德國的力量再大,也會戰敗。蘇聯人口眾多,國土面積龐大,戰爭潛力十足。

我是沙漠之狐,只發我原創文章。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點!







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


從42年11下旬第六集團軍被圍開始,希特勒總算明白了必須徹底地、毫不猶豫地增強南翼的兵力,不但需要擋住蘇軍突向羅斯托夫的企圖並穩定B集團軍群的戰線,同時為計劃中的解救第六集團軍集結兵力。

大致從42年11月下旬開始~12月底。首先從B集團軍群左翼調出了第11、17裝甲師和第3山地師等,再從奮戰在高加索前線的A集團軍群調出了第23裝甲師,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從法國調出了已整編完成的第6、7二個裝甲師,開赴頓河下游地區。

42年年底~43年1月中、下旬,在救援第六集團軍的行動失敗且高加索戰場的第一裝甲集團軍決定通過羅斯托夫地域撤往頓河流域的時間段內,南翼基本沒有太多的增援抵達(只有從法國的第7裝甲師抵達),靠現存的兵力維持。

42年年底,早已在法國整編完成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的三個師,接到開赴東線南翼的命令,並以最高鐵路通行權趕赴哈爾可夫地區(1月10日帝國師先頭部隊抵達基輔,並以摩托化進軍趕至哈爾可夫),與此同時,在熱勒夫地域作戰的大德意志師也接到趕赴哈爾可夫地域的命令。此後南翼德軍又陸續得到調自法國的第6和336步兵師的增援。

由此南翼的曼斯坦因元帥有了打哈爾可夫反擊戰的資本了。(瞎坎了幾句,一定錯誤不少,望指正)


探測衛星A


先說說德軍的慘敗。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慘烈的時期發生在1942年末尾,此時,德軍直接被合圍的兵力就有30多萬(他們當中大約有5500多人活著回國),參與救援和損失在頓河防線的軸心國部隊也不下30萬人,喪失精銳部隊和裝備的德軍第一次變得虛弱。


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能收攏的部隊只有3個集團軍、1個戰役集群大約50多萬人,再加上B集團軍群殘部,德軍在朱可夫正面的兵力已經虛弱到不足70萬人的狀態了,這裡邊還包括了大量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等。但是,僅僅過去幾個月,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在中央集團軍配合下,就能夠在庫爾茨克發起反攻,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希特勒緊急抽調兵力援助曼施坦因,比如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的主力軍就是剛從法國來到前線的黨衛軍第一裝甲軍,包括骷髏師、帝國師和警衛旗師,再加上大日耳曼師的到來,讓曼施坦因獲得了與朱可夫拼死一戰的能力。

假如這些部隊能在1942年12月到來加強給第四裝甲集群,解救第6集團軍的計劃或許能成功。不過他們的到來還是讓1943年3月25日之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獲得了勝利。但這只是曼施坦因頓河集團軍群10萬人擊潰50萬蘇軍的勝利,整個德軍南線的部隊依然是疲憊不堪的,裝甲部隊的坦克只剩下不到500輛。

此後4個月後不到,即1943年7月爆發了庫爾茨克會戰,此時德軍在在庫爾茨克投入90萬人、2928輛坦克與正面蘇軍200萬人、5000多輛坦克硬碰硬。短短四個月德軍是如何恢復實力的呢?筆者認為這歸功於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德國新一輪的戰爭總動員、其二是古德里安老將出馬重組裝甲部隊,讓德軍的在人員和裝備上恢復了一定的元氣。再加上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的一次巨大勝利(蘇軍損失20多萬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德軍才有能力再次發起攻勢。

當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投降的消息傳來,連希特勒的私交好友阿爾伯特施佩爾也預感到失敗在所難免了,但是宣傳部長戈培爾卻在廣播裡高喊全面戰爭到來,以此來煽動全國的士氣。也正是1943年2月份施佩爾接替了空難身亡的前任軍備部長,戈林元帥也將自己主管的經濟職務轉讓與他,施佩爾打破了四年經濟計劃中的種種弊端,重新整合德國的軍工產業,取消了冗雜的官僚體制,推行自營責任制度將大量權利下放到工廠企業和技術專家領導的小團體中去,並通過黨衛軍等權威手段強制停止消費品生產,集中全力擴大軍工產能。



根據戰後解密資料,德國直到1943年都不願意將國家經濟轉入戰爭軌道,全部鋼鐵產量只有60%左右投入到軍工生產,珍貴的有色金屬和稀有礦物都被浪費在消費品上。而且德國極其官僚的生產規劃部門充滿矛盾,同樣限制了生產力的發揮,而施佩爾就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他上任軍備部長僅僅半年德國軍工產能就提高了60%以上。


德國對資源的浪費觸目驚心,蒐集一些資料如下所說:1943年前線將士裝備嚴重不足,而德國工業僅僅有31.1%為軍工服務,即便是施佩爾上臺以後的1944年也只有39.8%的工業份額投入軍工,這都是那些大企業不顧國家存亡只顧賺錢導致的,甚至赫爾曼戈林創辦於林茨的巨大工業複合體也不聽施佩爾號令。1943年德國54%的鋼材投入軍火生產,1940年剛開戰時也只有49%。同一年,用於軍工的有色金屬也僅佔總消費量的38.8%—80.3%。這和蘇聯英國的戰時經濟遠不能相提並論。

施佩爾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古德里安大將也離開了自己的鄉下別墅,再次投身於德國的裝甲兵建設,此時他一手建立的德國第1、第2、第3、第4裝甲集群大多埋骨他鄉,古德里安利用新生產的虎式、豹式坦克,當然最多的還是四號坦克重新組建新的裝甲部隊,並儘可能給殘缺的裝甲師補齊裝備,這是庫爾茨克前線將近3000輛德軍坦克發起進攻的基本條件,很可惜這一次他們又遭受慘重失敗,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恢復實力。


兵器世界


東方中華不敗為你解答

1943年的2月2日曠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終於結束,它以蘇聯的全勝完敗了希特勒德國企圖佔領死的林格勒的企圖。

在此次血與火的絞肉戰中,交戰雙方一直在保持著二百萬以上的參戰兵力。

單從交戰雙方的傷亡數字來看,估計傷亡在二百萬人以上。


這是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對於蘇聯來說尚還能繼續打的下去,但對日益枯竭的德國來說,可就有點元氣大傷了。

即便如此,德國那強大的戰爭機器仍然不是蘇聯能夠輕易打敗的。

根據《喋血東線》和《縱橫碑闔斯大林》的書中所說,此時的德軍在東線戰場還保持著至少五六百萬軍隊。

而蘇軍在蘇德戰場上所保持的軍隊也大概在五六百萬左右,兩個軍隊的數量大體相等。

但有一個事實大家是應該知道的,那就是整個蘇軍士兵的單兵素質要遠遠的低於德軍,而且戰場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德軍也明顯的高出蘇軍一籌。


這就是在每一場戰役之中,蘇軍的傷亡要遠遠的高於德軍的原因。

因此,即便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並未真正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原因。

所以,此時的德軍仍然有采取進攻的能力。

不過所幸的是,此時的德軍已經喪失了在蘇聯戰場全面進攻的能力,它只能在某一個時間段和某一個地域有局部進攻能力。

蘇軍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也是相當的疲憊不堪,它也需要休整。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它也沒有乘勝打敗德軍的能力,就這樣雙方軍隊恢復了暫時的平靜,在等待著下一輪的大戰。


一般來說,德國是一再避免和蘇軍在冬季打仗的,如果兩軍在冬季打仗,對於蘇軍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麼,但是對德軍來說那可是要命的季節。

所以,當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一來天氣依然很冷,二來德軍也需要休整和補充,三來德軍再也無法發動像以前那樣的全面攻勢,它只能窺得戰場的時機在再實施進攻!

當通過這一切休整和補充之後,才又迎來了下一場的大戰——庫爾斯克大會戰!


東方評史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在短短几個月之後,又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那麼這是因為德軍恢復了進攻能力嗎?顯然不是,因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當時去打庫爾斯克會戰,德軍的勝算都是非常小的。簡單來說就是德軍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後,德軍高層希望通過庫爾斯克會戰重新奪回主動權,但是卻忽略了此時的蘇軍已經佔據優勢。

當時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後,德軍前線將領構建了大量的防坦克戰壕,企圖通過這些戰壕來消耗蘇軍,但是這必須是蘇軍率先進攻的前提下。不過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的蘇軍,此時不會主動進攻,因為蘇軍此時已經緩過氣來了,正在積攢力量完成集結,也就是蘇軍正在為大反攻做準備。

德軍高層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認為必須快速擊敗蘇軍,重新掌握主動權,也就是趁著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的時候進行決戰,這樣有利於德軍。因為覺醒過來的蘇聯工業,正在源源不斷的生產坦克大炮。而當時德軍投入了新式裝備,也就是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企圖通過裝備的優勢來逆轉局勢。

但是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依託戰壕和縱深讓德軍開戰之初就失去了銳氣,等到德軍反應過來的時候,數以萬計的蘇軍坦克鋪天蓋地而來,這次坦克大戰中,蘇軍大獲全勝。此後德軍已經是無力在進行反擊,蘇軍乘勝收復了全部國土,並且一路高歌猛進,一直打進了柏林。


小司馬遷論史


1942年德軍在南翼的夏季攻勢全面失敗後,兵力遭遇到了嚴重的損失,但是在經歷了1943年冬春泥濘季節的休整後,德軍再度決心發起戰略進攻,即著名的堡壘行動,德軍的進攻兵力是從何而來的呢?



1942年5月,德軍有940萬人,到了1943年的5月,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120萬;1942年5月德國勞工的數量為3550萬人,到1943年則達到了3660萬人;德國在這一年中徵召了200萬的士兵和100萬的勞工,強大的人力征召補充了德軍一年的作戰損失,並增加了軍工生產能力,1943年德國的坦克產量是1942年的兩倍,突擊炮產量的四倍。


除了大量兵員的徵召,更重要的因素在於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東線戰場的戰略調整,德軍放棄了那些消耗大量兵力的突出部,如勒熱夫突出部節省了22個師,傑米揚斯克突出部節省了10個師,這些突出部防線的拉直縮短了德軍的防線寬度,德軍得以獲得大量的預備力量,用以執行即將發起的攻勢行動。

不過這次德軍的進攻能力是非常勉強的,希特勒發起的這次進攻完全是一場豪賭,在西線、意大利都在遭受入侵的威脅的情況下,希特勒將所有的戰略預備隊都投入到了東線以支撐這次戰略進攻,這讓其他戰線都至於沒有預備隊的危險之中。最終的結果就是在德軍的“堡壘行動”進行到一半時,盟軍在意大利發起了登陸行動,希特勒不得不中止這次進攻來抽調部隊趕往那裡,他們消耗了所有的預備隊,卻沒能取得任何決定性的戰果。那些古德里安辛苦重建的裝備新型坦克的裝甲部隊都浪費掉了,德國再也沒有力量來彌補這樣的損失了。


戰略論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便是堡壘戰役,也就是庫爾斯克戰役。

所謂堡壘戰役就是因為雙方都建築了很多防坦克的戰壕。

其實根據德軍將領的意見是由蘇聯先發動進攻,通過防守消耗掉蘇聯的主力,奈何希特勒不允許,強令發佈進攻命令。

結果可想而知,在縱深很廣的蘇聯防衛戰壕前,德國的最後積攢的力量功虧一簣。

最終還是曼斯坦因進行解救才使得德國的殘兵敗將得以逃脫部分。

之所以希特勒敢於發動攻擊,那是因為新式坦克,虎豹的問世,他希望利用新式武器強壓蘇聯。

一戰了結德國的全部籌碼,這簡直是一場發了瘋的進攻。

德國的後方並不安全,美英已經開始針對德國的軍工生產進行轟炸,東線又面臨斯大林格勒之後的蘇聯集結的武裝力量發起的所謂十次打擊。

七拼八湊的所有力量卻在不得當的命令輸個精光,德國的裝甲師,這隻天鵝在庫爾斯克戰役發出最後的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