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很多時候,當宣傳的熱度與現實脫節時多少會讓人產生“狼來了”的感覺,自動駕駛便是一個例子。承載了全村兒(嗯,這次是地球村)希望的它,被媒體報道、被影視作品暢想了無數遍,在現實中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難以突破。於是整個市場逐漸遇冷。

於是無論主機廠還是供應商也開始將重點轉向諸多預備技術的研發,以及尋找更加具體的突破口。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2019年7月份,博世與戴姆勒合作開發的自動代客泊車系統在德國正式通過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是歷史上首次L4的技術得到了政府的許可。具備了投放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可能。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而最近,在博世中國2019年的智能出行大會上,博世宣佈與廣汽研究院在自動代客泊車技術上進行合作,共同推進該項技術在中國的場景化應用。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所以,自動代客泊車,要作為完全自動駕駛的一部分提前到來了嗎?

第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自動駕駛的“兩端”


相比於行駛過程中路況的複雜性和風險性,取車和泊車場景要相對簡單和安全,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相關法規也沒有那麼嚴苛。而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車輛密度越來越高,這兩個場景的痛點也逐漸凸顯,例如高峰時段找不到停車位,或者臨近車位停車不規範導致停車困難,或者停車場過大,取車的時候忘記車在哪,以及由於光線暗、空間狹小經常發生的刮蹭事故等等。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正如人們所提到的那樣,每個人都需要出行,但是沒有人喜歡停車。在一些大型商超尋找車位和停車的過程足夠讓你懷疑人生。

如今,汽車的硬件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主機廠也想了很多辦法來應付這些場景,如利用車鑰匙或手機遙控,一鍵召喚,錄入常用停車場“地圖”,人與車機配合完成泊車等。但並不能完全脫離人的指揮或覆蓋所有場景。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究其原因,仍是車輛傳感器與車機系統的瓶頸(技術與成本)、場景多樣化難以統一造成的。

車輛進化中的另闢蹊徑


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現有工具的參數,更開拓了我們的思路,誕生了新的模式。

隨著物聯網概念和5G技術的普及,自動代客泊車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博世給出的答案是,利用場端智能設備的配合實現L4。簡單來說,就是讓停車場變得更智能來引導車輛的行為。

該系統會在停車場佈置智能攝像頭,完成定位車輛、識別障礙物等任務。同時,在停車場佈置本地服務器,為車輛指派空閒車位,並且規劃最優的路徑。

而停車場建立的V2I通訊網絡,可以保證基礎設施和車輛保持實時、可靠的通訊。最後還需要一個智能雲端,這個雲端可以處理各種停車請求,連接用戶和車輛以及基礎設施。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如此一來,對車輛的傳感器、計算單元等硬件軟件的要求便很基礎了:車子只需要有電子手剎,線控剎車,自動變速箱以及電子轉向和遠程喚醒功能,再通過一套互聯裝置與場端進行通信即可,這些配置即使在當今的主流車型平臺中很容易實現。

在鋪設了這套系統的停車場,你只需要通過手機選擇停車,系統便會接管車輛來找到停車位泊車,而人可以即刻離開現場。

優勢:時間、成本及其他


首先是能夠大大提高效率,節省時間。目前的泊車方案多為“幫你泊車”而非“替你泊車”,因此解決的主要是停不好的問題,對節省時間無益(有時甚至比手動停車更慢)。但基於場端的自動代客泊車則可以完成找車位、停車的整個過程,車主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把車開到停車場入口,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此外,自動代客泊車系統還可以通過全局數據提前告知車位情況、為各車指派優先路徑和位置,停車場本身的運行效率也會因此大大提高。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其次是能夠節約大量成本。現有的車輛端的技術足夠支撐這套系統,不再需要高精度的傳感器和運算能力超強的芯片,只需要在軟件和通信上做出簡單升級即可實現。雖然成規模的應用需要在場端鋪設大量的基礎設施,但主要依靠攝像頭,不需要研發高精度地圖,也不需要額外的精準室內定位,免去了一些高成本的設施。而且系統建設屬於一次性的投入,不會隨車輛的增加而增加。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第三,更安全。智能攝像頭通過場端可以形成“上帝視角”,所有的盲區都可以得到覆蓋。舉個例子,由於停車場特殊的建築結構會有很多的爬坡。如果是單車級的傳感器,很可能會形成一個仰角,無法探測到地面行人。障礙物的情況下,車上的傳感器沒有辦法看到牆體另一端的情況。對於場端攝像頭來講,人眼或車輛傳感器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信息它都能蒐集得到。而數據冗餘也能夠應對系統問題,即使出現問題也能無縫接管。

此外,這一模式還可以通過智能雲端互聯,打造一個很強的生態來實施更多具有附加值的服務,比如電動車的自動化充電,無人化洗車,包括共享車輛的交接,未來的快遞交付等等。而這些附加服務也使得商場、停車場等更有動力去承擔場端的建設成本,而非完全依賴車輛用戶和政府機構。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自動泊車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熱門和突破點終於“上路”了,然而就目前主流的技術來看,自動泊車在效率和使用場景方面還非常侷限:停車速度比熟練的人類駕駛員慢得多,一些複雜場景如車位線不清晰、有不規則障礙物等難以發揮。從用戶角度出發仍會顯得有些雞肋。博世的新方案徹底擺脫了人類駕駛員,但也需要大量場端設施的投入和推廣,商業模式仍需探索。

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自動代客泊車要來了嗎


在越來越膨脹的大都市,停車困難也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還有用地緊張、設施老舊、規劃不合理等,需要系統性的解決。自動泊車技術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起到多大的催化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自 智車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