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隋煬帝是個愛折騰的皇帝。他不僅喜歡上馬大工程,對帝國的制度建設還經常別出心裁。他推進的很多制度創革,基本都是外行領導內行,一不小心便鑄成大錯。比如隋朝的軍制改革。

大約在大業九年,隋煬帝鑑於原有的府兵制無法滿足東征高句麗的需要,因而推開了募兵制,徵募了一大批驍果軍作為精銳部隊。然而令煬帝始料未及的是,正是這支驍果軍最後要了他的命。

一、隋煬帝為何要改軍制

隋朝原本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種從北周王朝繼承下來的制度。

我們要弄明白煬帝改革軍制,首先要稍微瞭解一下什麼是府兵制。

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中國古代的兵制大概有貴族兵制、徵兵制、世兵制、募兵制這麼幾種形態。

貴族兵制和徵兵制都不是北朝和隋朝的主流,我們姑且不論了。北朝北周王朝出現的府兵制,實際上是世兵制的一種。

所謂府兵制,就是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府,從軍府中選定一部分居民作為軍戶,這些軍戶按比例出兵,或是五丁一兵,或是三丁一兵,稱之為府兵。府兵平時務農,並組織一定頻率的軍事訓練。每年固定擔負一個月左右的輪值和作戰任務。

府兵的後勤保障由國家和個人共同負擔,並且出兵的軍戶可以享受免賦役的經濟特權。相對來說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較為優越。

北周統一中國北方、隋朝統一天下,依靠的基本武力就是府兵。

那麼隋煬帝為何要改兵制呢?

這個兵制進化到隋煬帝時代漸漸暴露出一些毛病。一方面,府兵的地域依附性非常強。關中出的兵,基本就在關中一帶打仗,即使遠出,也就在關中左右,仗一打完就能隨時回來。但是隨著隋朝疆域的擴大,府兵經常需要離開駐地到很遠的地方作戰,關中兵到河南打仗還好,調到江南打仗,非常容易拖延每年的服役期。所以,府兵的作戰積極性下降了。

另一方面,府兵是一種普遍徵發性的兵制,兵丁是攤派出來的,朝廷沒辦法精確選擇精壯的士卒。雖然看起來數量很大,但精兵少,能打仗的名將也不多。大家可以前後觀察一下,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有很多名將,北周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聞名遐邇的名將。隋朝之後的唐朝,開國之時就有李靖、李勣、秦叔寶等名將。隋朝卻少得可憐,這和隋軍的兵員基礎是有很大關係的。

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而隋煬帝的戰略目標又很大,要以武力吞併高句麗。他第一次東征高句麗,不惜血本組織了113萬大軍,但卻在遼水一線連連受阻,一個小小的遼東城都打不下。

府兵已顯露出疲態了!

這大概是煬帝改革兵制的初衷。

二、驍果軍的高光時刻

其實如果思路敏銳一點,有人就會問:府兵的這兩個問題,應該在建立之初就不難發現。為什麼不在制度設計上做出一當的調整呢?

府兵制是北周創立的。當年北周的疆域就在關中、隴右一帶,關中是其核心地區。北周的作戰地域基本上離關中都不遠,所以當時並不需要考慮遠距離作戰的問題。

而當隋朝府兵發現這個問題時,府兵制已經在北方廣泛地建立起來了,帝國有一整套軍事、職官和後勤系統來配套這個制度,再想改,已經是體大難移了。

那麼這樣一個體系龐大、成形多年的制度,怎麼去調適,其實非常能反映一個國家特別是皇帝的政治水平。高明的皇帝,自然會按部就班地從頭根本上調整。一般性的皇帝,或許會局部作一些修補,使之適應當下的社會形勢和軍事任務,把核心問題留給後來者解決。

隋煬帝呢?兩種人都不是。

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第一種處理方法太緩,沒有十幾甚至幾十年功夫難以見到成效。而他的戰略任務又很急,等不了。

第二種處理方法效果也不突出,根本無法挖掘出府兵的潛力。他要的只是軍隊的戰鬥力,至於軍隊本身,性急的煬帝根本沒放在心上。

就是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隋煬帝果斷(實際上是魯莽)地決定,拋開府兵制不管,立即推行一種新的制度:募兵制。

募兵制顧名思義,就是有選擇性地召募士兵。

它與府兵制的區別非常大。

其一,兵員選擇範圍空前擴大,什麼人都可以來當兵,不管家裡窮富,只要你身體條件足夠好,足夠勇武。

其二,兵員的全部供給都由國家負擔,不像府兵那樣,自己承擔一部分,國家給一部分。當然,募兵的資俸比府兵要高的多,同時一人當兵,全家免賦稅,這比府兵的待遇優厚的不是一點半點。

其三,兵員全部脫離農業生產,全時待機,隨時準備出征作戰。

這已經是職業化軍隊的制度。不管是兵員基本素質,還是訓練水平、武器裝備水平,以及兵員的求戰慾望,都比府兵強了一個段位。故而戰鬥力肯定要高出許多。

大業九年正月隋煬帝下令徵募驍果軍,當年四月,就立即建起一支數萬人的驍果軍,並投入了對高句麗邊境重鎮遼東城的進攻。

在上一年的進攻中,隋軍發動十幾萬人進攻遼東城反覆圍攻不能得手,直至隋軍敗退時,遼東城仍然屹立不倒。

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此番再度進攻該城,隋軍起初仍然久攻不下。驍果軍將士主動請纓作戰,他們動用了飛樓、衝車、雲梯等各種器械,還四面挖掘地道,晝夜不停地猛攻。來自江南的驍果軍麥鐵杖出征前就給兒子們留下遺言,說他奉命出征,性命早已置之度外。後來打到遼東城下,果然捨生忘死拼命進攻,直至在爭奪遼河河橋的戰鬥中陣亡。同是江南人的猛將沈光,順著衝車的長竿爬到遼東城的城頭,用短兵器與高句麗人拼殺,殺數十人後被敵兵推落城下。沈光危急中拉住一根衝車的繩子,又頑強地爬上去戰鬥。

雙方攻防二十餘天,隋軍和高句麗都死傷無數,但驍果軍仍死戰不退。他們又準備了百餘萬隻布袋,裝上土填到城下,堆出來一條與城牆等高的“魚梁道”,這個招法果然奏效,隋軍沿魚梁道爬到城頭,對高句麗人射箭,城守形勢急轉直下,遼東城破城指日可待。

雖然隋軍因為楊玄感在黎陽起兵造反而撤兵,導致遼東城沒有得手。但驍果軍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成軍並爆發出強悍戰鬥力,確實展現了募兵制的一定威力。

此後隋煬帝一直把驍果軍帶在身邊,使之從精銳攻堅力量轉化為貼身扈從軍,大業十一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於雁門,幸賴驍果軍拼死抵抗,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等待勤王軍到來。

煬帝從雁門返回後,再次下令徵召驍果軍,增加其規模。

三、破立雙瞎逼:煬帝對帝國軍制的深遠性破壞

那麼,回到這項軍制改革的本身,隋煬帝到底是對還是錯?從結果上看,驍果軍最後在江都發動叛亂,結果了自己的締造者,這是一個很具有荒誕意義的現象。煬帝無疑是做錯了。錯在哪裡呢?

其一,想打破原有制度的弊端,但破錯了方向。

府兵制當時主要的問題是運轉不靈,響應笨拙,但還沒有到完蛋的時候。這種制度需要的是調整,而非破壞。調整什麼呢?適度調整集中指揮權,建立像當年隋滅南陳那樣的方面軍,以大將或親王統軍,暫時提高府兵的靈活性。待徵高麗之戰結束後再調整體系上、制度上的問題。

但隋煬帝恰恰相反。他在召募驍果的同時,進一步擾亂了全國的軍事體系,消耗了本應屬於府兵系統的戰爭資源。

府兵制與募兵制孰優孰劣,為何創造者隋煬帝反受其害

而隨著煬帝對驍果軍的不斷重視,不斷把驍果軍地位抬升,使之成為中央直管、甚至皇帝親自率領的禁衛軍,府兵原來擔負的禁衛中央、威懾地方的職能弱化,指揮體系與權力中心更加疏離。

這無疑使本就運轉不靈的龐大府兵系統更加笨重、更加遲緩。

這樣一來,府兵的存在感更加弱化,對各地郡縣的控制力愈發減弱。大業九年楊玄感之所以能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就是因為隋朝內部力量空虛,軍事體系的重心移到驍果軍上來了。

其二,創立新的制度,卻只是個草臺班子急就章。

那麼新建立的驍果軍本身又怎麼樣?為何在煬帝生前,就淪為野心家的工具了呢?

煬帝組建這支召募來的驍果軍,因為時間短促,沒有來得及建立完善的職官和管理體系,府兵雖然運轉緩慢,但好在體系完善,它是由國家機器控制著,而不是一兩個人控制。

但驍果軍不一樣,它在制度上不歸任何一個機構管,而是由折衝、果毅、武勇、雄武四個郎將管理,與舊有的十二衛系統基本割離開了,指揮起來非常方便。

歷來兵是國之大事,權柄不可操於一人。煬帝只看重了指揮靈活帶來的便利,卻沒有預見到這是把雙刃劍,隨時存在反噬的可能性。

故而,當隋煬帝從關中遠避於江都宮,流露出不想回歸北方的意思時,大部分都是關中子弟的驍果軍怨聲載道。如果是正常的府兵,有該管的十二衛將領進行彈壓,有朝廷三省高官的牽制,再靠著平素養成的忠誠作風,絕不至於犯上作亂。

而這支多達1萬人的近衛驍果軍,只是由一個小小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管領著,根本無人處理驍果軍的訴求,以致最終導致了叛亂。

隋末募兵制的改革,說到底並沒有進行制度層面的認真準備,而只是從末端急匆匆地拉起架子。這不僅對原有府兵制造成了破壞,還無意中孽生出帝國的掘墓人,真是對煬帝本人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