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特輯丨來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作者丨彭鏡陶

排版丨曾雯怡

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圖源網絡)

萬聖節與古代凱爾特文化有分不開的關係,現在流行的萬聖節形象和活動多脫胎於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在萬聖節前夜,亡魂返回故地,希望能寄託在活人的身上,這是他們重返人間的唯一希望。為了和亡靈爭奪身體,活人會滅掉燭火,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嚇走。同時,萬聖節也是夏天終結、凜冬將至的信號。

萬聖節常出現的意象也是西方鬼怪文化的一部分,通常人們通過這些意象來塑造恐怖氣氛。膾炙人口的有騎著掃帚的女巫,傳說在萬聖節這一天,女巫的法力會達到最強,而其它意象如黑貓也是女巫的象徵;南瓜燈原來的名字叫傑克,他是一個醉漢,戲弄了魔鬼,和魔鬼約法三章只要不犯罪就不能把他帶進地獄,結果死後他的靈魂只能在人間遊蕩;再比如人頭和骷髏,在凱爾特文化中,人的頭部是人死後靈魂棲居的地方,骷髏則象徵著生命的終結。

現代萬聖節漸漸成為了與“鬼”有關的狂歡,萬聖節之所以能這麼受到現代人的歡迎,與人們對西方鬼怪文化和恐怖文學的推崇密切相關。

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圖源網絡)

恐怖文學源起

恐怖和無聊不是對立的情緒。人類對恐怖世界又愛又恨,明明害怕,看見恐怖的事物會引起噁心不適,但又好奇,看到恐怖事物的新奇感和滿足感又能填補噁心與不適。

恐懼是人類最基礎的情感之一,早期文學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說希臘神話裡令人生畏的美杜莎,《山海經》裡的妖魔鬼怪,《聖經》裡的魔鬼撒旦。

這些令人恐懼的文學作品往往不一定是讓人聞風喪膽的,而是具備著某種致命吸引力的,越是恐懼越讓人想要接近。塞壬海妖的歌聲奪人心魄,海上流傳著她們利用歌聲殺害水手的傳說,但是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們還是總是想一探究竟。格林童話中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節,女巫告訴主人公千萬不要打開門,否則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但是主人公就是忍不住,從而一下子觸發了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機關。

具體的恐怖文學的根源則可以追溯到宗教審判,羅馬教廷指控異端,掀起了燒死女巫的熱潮,四處散佈對巫術的謠言,這導致恐怖文學和宗教形成了密切的關係。

到了18世紀的英國,處處瀰漫恐怖氣息的哥特文學一度成為文學的主流。

盛行一時的哥特文學

創作於1764年的《奧特蘭多城堡》被看作是哥特小說的開山之作,這部小說的故事模式一度被後世的哥特小說所模仿。其作者英國作家賀拉斯·沃波爾也因此被稱為“哥特小說之父”。

故事中,曼弗雷德親王正在為兒子操辦一場婚禮,但是婚禮前夕兒子遭遇橫死。親王決定代替兒子迎娶新娘伊莎貝拉,伊莎貝拉在農民的幫助下出逃城堡。最後一個叫西奧多的神父的兒子解救了伊莎貝拉,並在原城堡主人鬼魂的指示下成為了城堡的主人。一切都是源於古老的預言和城堡原主人的詛咒,隨著各種怪異現象的出現,曼弗雷德親王被嚇得精神失常,最終在修道院中度過餘生。從這部小說開始,超自然力量、復仇、謀殺成為了哥特小說必備的元素。

哥特小說的故事往往都是在荒無人煙的古堡和莊園裡發生的,伴隨著聳人聽聞的謀殺和散發著神秘氣息的未解之謎。吸血鬼也是當時哥特小說的紅人,他們通常外表彬彬有禮、優雅高貴,但卻時不時露出吸血的恐怖真相。

提到吸血鬼,就不得不提《德古拉》,這是描寫吸血鬼的哥特小說中的一部巔峰之作。這部小說誕生於1897年,吸血鬼德古拉生活在華麗的古堡裡,白天是高高在上、彬彬有禮的伯爵,夜晚會貼著牆壁爬行,尋找食物。這一階段哥特小說的吸血鬼形象通常是孤獨地生活在古堡當中的貴族,這背後隱藏著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和古老的貴族之間的紛爭,貴族吸血鬼的吸血行為象徵著貴族對平民的壓迫和剝削。

這些吸血鬼故事中往往還包含著家族秘密、財產爭奪和愛情矛盾,這類故事受到追捧也和當時讀者對貴族生活的偷窺欲息息相關。後來弗朗西斯·科波拉改編《德古拉》拍攝了電影《驚情四百年》,片中德古拉伯爵本是隨上帝南征北戰的英雄,沒想到愛人卻因此自盡被打入地獄,他背叛了上帝,將靈魂出賣給魔鬼,成為了吸血的怪物。伯爵成為吸血鬼的來源就是他和愛人不得不陰陽兩隔的悲劇。

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驚情四百年》,圖源豆瓣)

恐怖與科學密不可分

吸血鬼無法離開陰風陣陣的古堡,但恐怖可以入侵真實生活。

為了使恐怖文學更具有真實性,作家們紛紛將恐怖和科學聯繫起來,恐怖與科幻結合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就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816年,雪萊帶著和他私奔的瑪麗與拜倫相會,他們決定舉行一場鬼故事寫作大賽,由此可見哥特文學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瑪麗絞盡腦汁,寫了一個人造人的故事,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刻苦研究出了一個怪物,從怪物誕生開始,他的生活就陷入了一連串的悲劇當中。

因為《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這部小說為後來哥特文學對屍體的迷戀打下了基礎。另外也顯現出,科技迅速發展,恐怖文學不一定非要和帶有超現實色彩的鬼怪融合在一起,科學本身也能製造恐怖。

瑪麗·雪萊去世幾個月後,工業革命的產物,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就在倫敦的水晶宮舉行了。

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弗蘭肯斯坦》,圖源豆瓣)

後世的恐怖文學不斷努力和科學實證建立關係,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法老的詛咒”,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編成文學和電影作品,科學家們也試圖給出合理的答案。

另一方面,作者不再用細膩的筆觸描摹作品中的鬼怪,鬼怪的形象漸漸模糊不清,需要讀者利用想象力填補空白,這反而更加引人入勝,無聲勝有聲。

進入21世紀,帶有科幻色彩的恐怖文學成為了這一類型文學的主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斯蒂芬·金。斯蒂芬·金不僅產量高且質量高,其作品也很適合改編為影視劇。這時候恐怖文學受到了可視化的有力挑戰,顯然恐怖電影給人的衝擊力是更大的,看了恐怖片,誰還想看恐怖文學呢?

但不可否認,恐怖文學滿足了我們一些特殊的情感需求和慾望,是電視電影和其他文學無法替代的。在某個瞬間,我們依然會突然想要讀一篇恐怖故事“撫慰”一下心靈,比如現在這個鬼怪出沒ing的萬聖之夜。

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万圣节特辑丨来自西方恐怖世界的致命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