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中“善”的概念範疇

中國哲學中“善”的概念範疇


要想理解中國哲學中“”的概念範疇,首先要透徹地理解“”的概念範疇。而且我們要認真領悟中國古哲人所給出的“德”、“善”的哲理學說及其概念範疇。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又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陰陽合德;鬼神之為德。

中國古聖人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在哲理上就明確地告誡後人,“德”就是宇宙本體的“陰陽行為原則”,或者說,是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而且是“鬥爭之和諧”的行為原則,即“衝氣以為和”。

我在這裡特別的指出: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德”、“善”,其概念範疇具有終極性,而且是指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之德,以及“第一推動者”遵從“道之德之行”之“善”在生化萬物,否則就不能生化宇宙萬物。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之德,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道德普遍原則。道德普遍原則是客觀存在,宇宙萬物都遵從“道之德”之行。這就是說,道德普遍原則不是人類發明的,人類只能去發現客觀存在“道德”或“道德普遍原則”(宇宙大一統的行為原則)。這就像,在物理學中客觀存在宏觀和微觀的F=ma、E=mC2 一樣的自然價值取向行為規律需要人類去發現,而不是發明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那麼,當下學者就不要“形而下”,僅僅通過甲骨文的“字形、字義”來解釋“德”,解釋“善”。而且,當下學者針對“德”、“善”的解釋及觀點不具有終極性,是狹義的針對人而言的。也就是說,通過甲骨文的“字形、字義”來解釋“德”,其概念範疇是解釋者主觀認為的、非哲理性的觀點,不是老子、孔子的本義及哲理概念。

正因為,近代我國學者沒有準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道”、“德”、“善”的終極哲理概念範疇,這也使得我們無法透徹地去理解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也影響了後學。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其終極的本義是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也就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因此,客觀的“道之德”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終極性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或“道德普遍原則”。然而,“道德”、“德”的英文譯法對應於“moral/morality”、“virtue”,其兩者的本義就不同。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善”,是指“道之德之行”之謂善。客觀的“道之善”,也就是客觀存在“道德理性”之善,或“道德倫理”之善。正因為,客觀存在“道德理性”之善、“道德倫理”之善,宇宙萬物才能生化存在,進而這也為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提供了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因此說,客觀的“道之德之行”之善,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終極性的“道德普遍行為理性”或“道德普遍行為倫理”。

這裡特別指出,從古希臘哲學到現代西方哲學中“倫理”(“ethics”或“sittlichkeit”)的概念範疇是針對“人道”而言的,而且是狹義的、相對性的。即“ethics”或“sittlichkeit”的概念及行為在不同歷史時空,不同族群、宗教、意識形態是不同的。

這也就是說,西方哲學舍去了解答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或“上帝的行為原則”(終極第一哲學命題,也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進而,西方哲學就不存在“道德觀”,或者說,西方哲學是沒有“道之德”、“道之德之行”之“善”的哲理學說,只有“人道”的“moral/morality/virtue、“ethics”/“sittlichkeit””學說。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 ”或“道之德”,不是西語中人的“品性端正、好的品德、優點或美德 moral/morality/virtue”;而“品性端正、好的品德、優點或美德”具有時空的相對性。

1、西方哲學或現代倫理學中的“倫理”與“道德”的基本概念範疇(是針對人道而言的,不是針對天道):

倫理(註:是專指人道倫理或人類倫理):是關於人性、人倫關係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係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其規則具有時空性、相對性。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並作為一級概念。

道德(註:是專指人的倫理德性):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人的倫理德性範疇側重於反映人的行為遵從倫理活動或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其人的倫理德性具有時空性、相對性。人的倫理德性是主觀法,是自律的,並作為二級概念。

2、中國哲學中的“道德”、“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的概念範疇(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

道德:是指“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也就是指宇宙“本與體”的“陰陽行為原則”。道德範疇在有體的宇宙中,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道德或道之德的“陰陽行為原則”,就是宇宙萬物必須遵從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也就是客觀的、絕對性的、永恆不變的最高最為普遍的行為原則。

道德理性:是指“道”的“德行”之善,也就是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的行為“理性”之善。“德行”即為“善”或“理性”。而且,“道之德”是“道之德行或道德理性”的本體,“道之德行或道德理性”依存在“道之德”之中而共同存在。

道德理性範疇在有體的宇宙中,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內在的行為理性與外在的倫理關係以及維持萬物的倫理關係所必須遵從的道德普遍行為理性。那麼,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也稱之為宇宙倫理或宇宙萬物的倫理),也是客觀的、絕對性的、最高最為普遍的行為理性或倫理。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