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未來趨勢是什麼?

feigary


雲計算


雲計算將成為人們構築IT設施的“缺省值”

雲計算將會成為人們構建IT服務的缺省值,除了一些特別的安全領域,人們將不再花時間去討論是否應該上雲,而是更多地討論上哪家的雲、怎麼高效地上雲,以及怎樣更好地發揮雲計算的價值。人們使用雲計算服務的比重將會越來越高,雲計算的服務水平也會水漲船高。


雲計算領域將會深化垂直細分

當雲計算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成為日常的時候,富有競爭力的雲計算將是那些結合業務特點、提供更強業務屬性的雲,比如:金融雲、零售雲、政務雲、視頻雲等等。針對特定業務領域的雲計算除了提供一般的IT基礎設施之外,還擁有滿足特定領域業務場景的能力。這些能力讓用戶能更輕鬆地使用雲服務,並通過雲服務獲得業務上的最佳實踐和創新啟示。

新興技術在雲服務中更容易GET

現在各種新興技術不斷湧現,優秀的技術在普及的過程中通過雲服務會出現爆炸性的擴張。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AR/VR等各種技術實現普惠的重要方式就是雲服務。當人們在技術研發上有了新的進展或者創新的時候,通過PaaS、SaaS等各種服務形態可以快速遞達用戶,讓人們更容易GET這些技術。而且雲服務與智能技術的結合,可以讓人們可以更加智能地獲得這些技術服務。


可以想像,今後雲服務就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無處不在。而且會變得更加專業、更加普惠,更加智能。


機器人大王


雲計算的未來未來趨勢?

我認為雲計算未來發展會和量子計算、區塊鏈技術、生物計算、萬物互聯、以及很多新的技術結合起求包括已經延生的具有大腦思維能力的神經元芯片,這些都會為雲計算注人部活力,雲計算會越來越智能,規模越來越大,會使整個地球都具有智慧。

雲計算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幫助我們迅速運算大數據,從而得到嶄新的結果。因為數據的龐大和運算效率的提升,我們可以發現之前發現不了的東比如,我們可以從海量的癌症病例數據中找出癌症基因:可以根據海量所,物種基因內對推算出生物的變異方向;可以從海量的地震數據中發現更加確切的地膜首規律等。

谷歌CEO Lary Page向世人描繪了一幅藍圖 :“未來的谷歌會是怎樣的一個巨人。所有的平臺之間再無罅隙,所有的設備能夠直接對連,所有的用戶能夠輕鬆自在,所有的體驗能夠統完善。創新在推動著科技,科技在改變著生活現實和虛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逼近。” 他還認為:“虛擬現實的出發點是將自己置身於計算機世界,而我想要做的卻恰恰相反,那就是把設備和聯網世界安置在你周身、身外。將來,你將被科技的智慧所包圍。”

雲計算也會促進生產方式的革新,比如雲遊戲,屆時所有的遊戲都可以在服各器端運行,並將渲染完畢後的遊戲畫面壓縮後通過網絡傳送給用戶。而在客戶端,用戶的遊戲設備不需要任何高端處理器和顯卡,只需要基本的視頻解壓能力就可以了。到時主機廠商就變成了網絡運營商,他們不需要不斷投人鉅額的新主機研發費用,而只需要拿這筆費用中的很小一部分去升級自己的服務器就可以了,但是達到的效果卻是相差無幾的。而對於用戶來說,他們可以省下購買主機的開支,但得到的卻是頂尖的遊戲畫面。也就是說,雲計算會使設備的“運算主體”部分剝離開來,這就使我們的設備成本大幅降低,而且運算效率大大提升,這樣機器和人都可以輕裝上陣。而在雲計算安全方面,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雲計算的使用者越多,每個使用者就越安全。因為如此龐大的用戶群,足以覆蓋互聯網的每個角落,只要某個網站被桂馬成某個新木馬病毒出現,就會立刻被載獲。所以,至少從目前階段來看,雲計算的安全還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所述:雲計算的本質就是人們大腦容量量被大大擴充了,僅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帶來的變化肯定是巨大的。另外,中國人講究大形無相大象無形的調界,而云計算就是這種哲辯思想的最好說明。


W先生Peng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國內外工業互聯網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趨勢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

國內外雲計算技術市場調研

一、雲計算概念特點

目前對雲計算的定義有不下百種說法。雲計算是一種通過Internet以服務的方式提供動態可伸縮的虛擬化的資源的計算模式。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中國雲計算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劉鵬教授給出的定義:“雲計算是通過網絡提供可伸縮的廉價的分佈式計算能力。”;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雲計算是通過互聯網提供動態易擴展的虛擬化資源。

雲計算是通過使計算工作分佈在大量的分散的計算機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傳輸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的。雲計算是計算機在網絡上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利用的是它的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幫助人們解決實際的各種各樣問題,如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節省能源、可持續發展,解決目前資源緊缺問題,技術共享問題等。目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雲計算特點總結如下:

1、超大規模

“雲”是一些可以自我維護和管理的虛擬計算資源,一般是指一些大型服務器集群。“雲”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並且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雲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雲”均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客戶私有云一般擁有數百上千臺服務器。

2、虛擬化

雲計算支持用戶隨時隨地的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用戶請求的資源就來自“雲”,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體。服務應用在某處“雲”中運行,但用戶無需瞭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個智能終端,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高可靠性

“雲”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4、通用性

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高可擴展性

“雲”的規模可以動態化的、差異化的、可以實時調整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6、按需服務

“雲”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用戶可按需購買。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雲可以像話費,自來水,煤氣,電那樣按用戶實際需求計費。

7、極其廉價

由於“雲”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採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雲,“雲”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從而使得大量企業無需自己承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雲”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雲”的低成本優勢,經常只要花費幾百美元、幾天時間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萬美元、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可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二、雲計算產業鏈條

在目前的中國雲計算產業鏈中,共有六類角色在積極參與:政府、雲平臺提供商、雲系統集成商、雲應用開發商、雲服務運營商和終端用戶。

1、政府:主要是制定各項政策、法規以促進、引導雲計算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2、雲平臺提供商:雲計算的實現依賴於能夠實現虛擬化、自動負載平衡、隨需應變的軟硬件平臺,在這一領域的提供商主要是傳統上領先的軟硬件生產商,如EMC下的VMware,以及RedHat、Oracle、Sun、IBM、Cisco等等。這部分公司的產品主要特點是靈活和穩定兼備的集群方案,以及標準化、廉價的硬件產品。國內的對應公司包括浪潮、華為、中興、聯想、方正等;

3、雲系統集成商:幫助用戶搭建雲計算的軟硬件平臺,尤其是企業私有云。代表廠商包括IBM、HP以及亞馬遜、Google以及AT&T、Verizon等。這部分公司普遍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足夠的技術團隊,以及靈活可複製性的產品。國內公司包括華勝天成、浪潮軟件、東軟集團、神碼等;

4、雲應用開發商:即SaaS應用服務提供商,包括傳統軟件廠商如微軟的。Live服務,互聯網巨頭Google的gmail、map,以及新興的在線CRM解決方案提供商Salesforce等。國內主要商用類軟件廠商如用友、金蝶、八百客等。

5、雲服務運營商:這一部分涵蓋了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計算和存儲資源的IaaS公司,如提供新型數據中心服務的亞馬遜、Rackspace、GoGrid,以及為應用開發者提供開發平臺的PaaS公司如微軟Azure、GoogleApp以及Force.com等。這部分是雲計算的核心領域之一,今後絕大多數的計算處理以及應用開發都將在這些服務中展開。國內服務商包括通信運營商、網宿科技、神州泰嶽等。

6、終端用戶:可以是個人用戶,也可以是企業用戶,甚至也可以是政府用戶。

但是,各種角色之間相互滲透,邊界模糊,傳統的設備與軟件供應商以不同的角色融入到雲中,可能有一家企業就能夠做到端到端的雲系統搭建。

圖表:中國雲計算產業鏈全景圖

三、全球外雲計算發展現狀

1、國內互聯網企業積極佈局

2016年上半年,根據IDC出爐的數據顯示,阿里雲增速最快,Iaa S收入較2015年同期增長122%。同期,雲計算Iaa S市場規模保持53.6%增幅。阿里雲的營收增速較市場整體增速高出69%。

2016年12月9日,阿里雲宣佈數據庫產品Hybrid DB正式商業化。未來,阿里雲將圍繞Hybrid DB開展數據庫生態建設。12月12日,工信信部向網宿科技和阿里雲正式發放CDN業務經營許可證,更加證明了阿里雲在行業中舉足輕重的行業地位。

騰訊雲積極拓展海外雲市場。2016年12月8日,騰訊雲將宣佈全面開放11個海外服務節點。如果將騰訊雲海外的3個數據中心、國內5個數據中心都計算在內,騰訊雲在全球的服務節點一共19個,成為截至目前全球雲計算基礎設施最完善的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騰訊雲還將在國內視頻直播領域的優勢延續到了海外市場。

京東雲強化雲產業鏈服務建設。隨著企業雲平臺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推出,京東雲與各行業客戶的合作已經遍地開花,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同時,京東雲持續不斷地完善、升級自身的產品及解決方案,以極高的頻率升級服務。除2016年10月推出了海外節點從而實現雲服務的海外佈局之外,還陸續推出了域名服務、雲貿(JCMall)以及“一站式”大數據分析平臺“數知”等專業產品及服務,強化京東雲全產業鏈服務建設。

2、三大運營商在雲計算方面不甘落後

中國電信積極佈局行業雲2.0。7月11日,中國電信發佈《中國電信CTNet2025網絡架構白皮書》,正式進入轉型新戰略的實施階段,推動網絡重構。其中,雲計算是中國電信網絡重構關鍵一環。

中國電信已經在積極佈局行業雲2.0,本身也在積極打造政務、教育、醫療“三朵雲”,而與以前不同的是,此次企業將是雲化主角,用戶的需求將導致運營商需要適應用戶的變化。為此,2016年中國電信還聯合華為,推出天翼雲3.0,希望成為面向政企行業的雲計算“國家隊”。

中國聯通提出“沃雲+雲生態”。中國聯通沃雲+大會上,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宣佈“中國聯通沃雲+雲生態聯盟”正式成立。中國聯通成為國內電信運營商中惟一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為拓展合作,11月3日,中國聯通與百度公司在山東青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據悉,本次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及大數據等不同領域加強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將形成優勢互補。中國移動提出“大連接”戰略,除了自身大雲項目繼續發力,還與行業開展合作。12月7日,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等信息基礎設施及電商、移動支付等多個業務領域開展不同層面的合作。

中移動認為,到2020年國內連接數有望破百億,市場規模將達萬億。數字化時代將帶來萬物互聯創造歷史的新機遇,雲計算是基礎設施,物聯網是連接人和智能設備的最佳形態。有了阿里雲這朵雲的加成,連接和雲的緊耦合特徵將使運營商獲得連接優勢。

3、國外廠商實現市場和技術引領

亞馬遜是雲計算市場中公認的老大。近日,市場調研公司Synerg yResearch Group(以下簡稱“Synergy”)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在市場競爭中已遠遠領先於競爭對手。Synergy稱,在架構即服務市場,亞馬遜的規模已超過了排名二至四位競爭對手的總和,他們分別是微軟、谷歌和IBM。

微軟致力打造一個完整的雲平臺。微軟透露,微軟的商務雲計算業務目前的年化營收為130億美元,他們的目標是2018年實現200億美元的營收。IBM積極佈局雲數據中心建設。在IBM的第三季度財報中,過去的12個月,雲計算收入達到127億美元,而本季度雲計算收入將達到75億美元,增長66%,調整後為65%。

四、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分析

QYResearch發佈的《2017全球雲計算技術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數據顯示,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2012年為1145.8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2683.1億美元,2012-2017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8.55%。整體市場而言,傳統IT架構依然佔比較大,其次為公有云,再者為私有云。2016年,他們的佔比分別為63.28%,24.33%和49.39%。

雲計算是個千億級的市場,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程度的加速發展,雲技術引起了全球各個市場以及企業的關注,已經被確認為是IT公認的未來發展方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亞馬遜,Google,阿里巴巴,微軟,IBM,Intel,Oracle等。他們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希望能在該領域佔據有優先的位置。不同的公司制定的戰略發展方向不同,主要由於企業業務的區別以及面對的消費者群體不同。

公有云市場相對私有云市場而言,增速更快。由於其面對中小企業用戶,具有拓展彈性和按需付費的特點。數據顯示,其增速可以達到36%左右。

相對而言,中國市場起步略晚,市場規模遠遠小於美國,大概只有1/10左右。但是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龐大的人口基數,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迅速滲透,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也讓人有所期待。美國知名風投機構都已經在大量佈局雲計算行業的項目投資,而中國近兩年來的雲計算融資項目也在快速增長。

圖表:2013-2017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及增長趨勢

數據來源:QYResearch、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行業專業分析請關注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8-2023年國內外工業互聯網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趨勢分析報告》


中研網


在產業發展領域:

雲計算加速了產業優化升級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大規模部署雲計算在推動戰略性變革,實現更精準的決策和更深入的協作方面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優勢。藉助互聯網、雲計算技術,實現多業態融合,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方向,極大的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和全社會信息化水平提升。

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人才和預算相對比較有限,通過雲計算,這些企業可以通過雲計算提供的租用模式來使用其他公司企業的先進技術。

對於大企業而言,其主要是用雲計算來做基礎架構服務。

在公共服務領域:

雲計算提升了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隨著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社區精細管理、疾病預防和治療、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環境汙染監測等領域的逐漸應用,社會管理效率、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幸福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在個人生活領域:

雲計算使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快樂。隨著雲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雲辦公、雲筆記、雲視頻、雲記帳等被廣泛應用,可穿戴設備隨時關注著我們的健康。基於大數據的反饋經濟,讓我們生活的更加便捷。

雲計算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是巨大的,其中雲計算擴展投資價值、混合雲計算的出現、移動雲服務和雲安全等幾個方面是備受關注的。

如今安全性問題成為了雲計算發展的最大阻礙,如何保證用戶敏感數據不被懷有惡意的人所利用和竊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雲計算要發展壯大需要眾多用戶的參與,這就帶來了關於隱私的問題出現,很多用戶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其收集和利用。雲計算發展壯大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問題,還有網絡傳輸問題和如何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等問題需要處理,只有把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了,我們才能說雲計算真正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並且能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用得舒適與安心。

學習雲計算要學哪些課程呢?

1. Linux雲計算網絡管理實戰

2. Linux系統管理及服務配置實戰

3. Linux Shell自動化運維編程實戰

4. 開源數據庫SQL/NOSQL運維實戰

5. 大型網站高併發架構及自動化運維項目

6. 網站安全滲透測試及性能調優項目實戰

7. 公有云運維技術項目實戰

8. 企業私有云架構及運維實戰

9. Python自動化運維開發基礎

10. Python自動化運維開發項目實戰

雲計算服務模型

1、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也有Hardware-as-a-Service(硬件即服務)的說 法。硬件即服務從字面意思會更好理解。

在過去,要搭建一個服務器運行某些應用,比如一個web網站。企業需要為此購買硬件設施。但是通過IaaS,那麼該企業就可以把硬件相關內容外包出去,由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來負責。企業用戶可以對這些硬件設 施進行租用以運行應用服務,並且還可以節省對硬件設施的維護成本,縮小場地使用。

這些硬件設施包含網絡光纖,服務器,存儲設備等。

2、Platform-as-a-Service(PaaS,平臺即服務)。PaaS服務提供商提供各種開發和分發應用的解決方案。或 者理解成把一個軟件開發平臺提供給你使用。所以使用這種服務的一般都是開發人員。

PaaS像是在IaaS上集成了操作系統,服務器程序,數據庫等。

3、Software-as-a-Service (SaaS,軟件即服務)。軟件是用戶經常接觸的一層,所以這一模型好理解些。

SaaS服務提供商把應用軟件安裝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通過自己的需求,向服務提供商購買所需的應用 軟件服務,按時長付費。客戶購買後,只要能上網,就可以通過瀏覽器等軟件使用到雲端上的應用。


千鋒長沙


隨著企業和公共部門加速採用,雲已成為新的常態。從計算和存儲的按需供應到基於FPGA 和GPU 的基礎架構,雲計算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來自亞馬遜,微軟,谷歌和IBM 等超大規模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創新將影響企業數據中心。這一趨勢將使大型企業能夠利用雲提供商實現的效率和性能。隨著這種趨勢,內部部署基礎架構和公共雲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

收集整理了2019 年值得關注的雲基礎設施「五大趨勢」分析:

<strong>

容器和Kubernetes 在企業數據中心的興起

企業以比預期快得多的速度擁抱容器。蓬勃發展的開源社區與成熟商業產品的可用性相結合,為企業客戶提供了信心。

Kubernetes 已成為企業容器PaaS平臺的事實標準。從傳統OS供應商到現代PaaS 提供商,每個主要的平臺供應商都有一個商業Kubernetes 產品,使其成為他們數據中心的新操作系統。

在2019 年,Kubernetes將在企業中迅速崛起。容器將通過彌合傳統和現代應用程序,以及內部和公共雲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來重新定義混合雲。谷歌發佈了預覽版GKE,該預覽將經過驗證的容器即服務(CaaS)緊密集成到公有云中--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微軟正在迅速將Azure Kubernetes 服務引入Azure Stack 私有云平臺。IBM 正在押注IBM Cloud Private -- 一個基於Kubernetes 的混合雲平臺。

傳統的PaaS 已逐漸轉變為容器管理平臺。PaaS 行業的領導者紅帽和Pivotal已經接受了Kubernetes 作為其平臺的基礎。2019年將見證PaaS 向CaaS的全面轉型。

<strong>

專用硬件的普及

在計算的初始階段,軟件是為基於Intel X86 或SPARC 的通用硬件體系結構編寫的。最終,英特爾成為操作系統供應商和應用程序供應商的最低共同標準。

公共雲改變了硬件和CPU市場的現狀。為了推動經濟和效率的規模,像亞馬遜,谷歌,微軟和Facebook 這樣超大規模供應商開始構與Intel CPU 互補的自定義硬件和處理器。隨著諸如機器學習和高性能計算之類的小生產環境成為公共雲採用的關鍵驅動因素,超大規模提供商正在轉向定製硬件以加速應用程序的性能。

在2019 年,我們將看到定製芯片將取代通用軟件的趨勢。由為虛擬化、圖形化和HPC 編寫的軟件所完成的繁重工作將轉移到提供大量性能和效率的特定構建的硬件上。

微軟 Project Brainwave 中使用的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和 Google Cloud TPU 等專有加速器將在2019 年變得更加突出。

多雲將不再是一個流行語

企業正在投資多個雲平臺,以降低供應商鎖定和單點故障的風險。大型企業客戶在運行任務關鍵業務時至少使用兩個雲供應商。常見的模式是使用對象存儲來維護額外的冗餘層;在不同的雲平臺中部署DR 站點也是多雲的常見用例。但這些模式並沒有給企業帶來真正採用多雲的好處。

2019 年,客戶將更多地聯合多個雲平臺以運行分佈式業務。他們可以在一個雲平臺中運行遺留事務數據庫,而在另一個雲平臺中運行新事務數據庫。隨著業務特性和需求的不同,客戶將選擇最優秀的雲供應商來運行相應的業務。

Kubernetes 將演變成為多雲的結構。當下將Kubernetes 作為首選部署工具的客戶將享受多雲和可移植性的好處。

<strong>DevOps 的下一階段

兩個主要趨勢將影響當前的DevOps 模型- 容器和AI。

傳統的DevOps 工具是專門為供應、調度、配置和管理虛擬機的生命週期而設計的。容器帶來了不同級別的抽象,消除了直接管理VM 的需要。諸如不可變基礎設施、代碼等基礎設施和自愈應用程序之類的概念使得傳統的DevOps工具不那麼相關。

在2019 年,我們將目睹新一波DevOps 公司,它們提供高效的CI / CD 流水線,更好的可觀察性和微服務的安全性。與其他基礎設施領域一樣,容器也將加速DevOps 市場的變革。

將AI 應用於DevOps 導致了減少人工干預需要的AIOps的出現。從異常檢測到根本原因分析,從預測性擴展到智能監控,基於AIOps 的技術將成為智能運營工具。它甚至可以用智能自動化取代L1 和L2 支持團隊。AIOps將成為2019 年DevOps的重要趨勢。

CaaS和FaaS的融合

無服務器計算(Serverless)不再是一個流行語。它正在成為發展最快的雲服務交付模型之一。亞馬遜、谷歌、IBM 和微軟在它們各自的公共雲環境中提供無服務器計算模型。

功能即服務(FaaS)是無服務器計算的交付模型之一,其中開發人員上傳打包為模塊化函數的代碼片段。調用這些函數是為了響應由各種外部源(如數據庫,存儲容器,流,甚至用戶界面)生成的事件。AWS Lambda, Azure Functions, Google Cloud Functions和IBM Cloud Functions 是公共雲中的一些實現。

在剛剛結束的KubeCon 2018 大會上,討論最多的話題是無服務器。業界正在共同努力使Kubernetes 成為部署事件驅動功能的平臺,這些功能是根據內部和外部事件調用的。FaaS成為容器世界的主要方向,定義FaaS 的通用標準以實現功能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在2019 年,我們將看到兩個趨勢- CaaS 和FaaS 的融合,以及FaaS 的標準化。


啟迪雲Tuscloud


你好,很開心收到邀請來回答你的問題。

1、廣泛使用智能決策成為企業先進標誌

人工智能走出“娛樂界”,開始在企業運營中廣泛輔助人類做決策。今後,一個企業是否先進,主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就是智能協助員工(不僅僅是服務於高管)做決策的比例。雲不再是技術圈層討論的問題,更多是企業決策者關注的問題。企業對於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業務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同時,以云為基礎的智能商業也將觸發企業進行組織變革。

2、企業將整體上雲

更多大型企業逐漸放棄自建的IT基礎設施,整體遷移到公有云,出現“雲基原生企業”。如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的基礎設施已經全部搬遷到亞馬遜AWS上,中國少數企業也在2018年實現了這樣的整體上雲搬遷,而在2019年預計這樣整體搬遷上雲的案例將會大量湧現。生產資料的雲化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3、雲成為企業獲取人工智能最重要路徑

雲天然解決了企業數據和技術的統一,並構成了企業獲取人工智能能力的最重要路徑。目前,公有云平臺已經成為客戶低成本獲取人工智能服務的最重要渠道。在商業領域,經過雲服務商自身業務驗證的人工智能技術備受企業決策者青睞。

4、硬件雲服務商逐步告別公有云市場

2018年傳統硬件起家的廠商在公有云時代集體遭遇水土不服。IBM的雲計算份額下滑,此前惠普、思科、富士通等企業藉助開源OpenStack技術進入公有云市場先後挫折。分析認為硬件廠商在公有云市場折戟,在於沒有搞清楚雲計算的本質。雲計算的本質並非“計算機”而是服務,加上此類企業幾乎與互聯網時代完美錯身。由此,上述廠商的硬件基因如此強大既有商業如此成功以至於面臨“創新者的窘境”。

5、公有云市場進一步集中

根據權威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和IDC統計,AWS、Azure、阿里雲、谷歌雲成為全球公有云市場的主導力量,營收增長速度都遠超行業平均增長。華爾街投行高盛預計,2019年以上巨頭廠商將佔據核心雲計算市場約80%以上的份額,全球雲計算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並在未來幾年更加顯著。

6、企業更偏好全棧解決方案

過去一年,隨著智能技術在商業領域的加速滲透,很多企業已經在部分業務環節中實現了智能化。但是相對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某一業務或者環節而言,越來越多的CEO群體表示更加青睞全面的解決方案。這類方案不但可以實現公司業務的數據化,還提供一整套經過驗證的智能工具,幫助企業實現智能決策。2019年,更全面的智能解決方案將會不斷出現,並得到市場歡迎。

7、企業因為安全擁抱雲計算

過去提到上雲,安全成為一個阻礙因素。很多企業在選擇是否上雲時,最重要的擔憂是安全問題,不僅擔憂自身的信息安全,也擔心業務系統的穩定性。但是隨著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各類企業業務經營將不可能避免地觸網,為了尋求業務安全反而開始成為促進企業積極上雲的驅動因素。雲計算廠商擁有強大的安全團隊,服務過多類型的客戶,可以讓企業低成本獲得了強大的安全防護能力,這改變了以往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資習慣。

8、 雲計算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經過10多年發展,雲計算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企業對於雲計算的接受程度也在進一步提高。由於雲計算能夠給企業IT運營、業務創新等帶來明顯效用,上雲已經成為企業常態。2019年,全社會將把越來越多的預算投放在雲計算領域,而這將進一步提升雲計算在整體IT支出的佔比。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2019年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將首次突破10%,到2021年該數字將躍升至15%。這意味著,雲計算將進一步蠶食企業IT支出,提升在IT市場的影響力。

9、 雲計算產業併購活動將更加頻繁

2018年,雲計算領域出現了諸多規模巨大的併購交易,這些交易分部在芯片、安全、人工智能、開發者社區、雲解決方案等不同領域。主流雲計算廠商為了維持高速增長,需要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服務,並不斷擴大付費客戶群體規模,通過合併或者收購成為快速見效的手段。2019年,雲計算巨頭公司針對技術或者客戶方向的收購活動預計還將高頻出現。此外,部分公司還可能通過收購跨界進入雲計算產業。

10、 雲廠商嘗試向產業上游延伸

隨著主流雲計算廠商在IT市場上擁有更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它們開始嘗試向產業上游延伸,嘗試涉足芯片、服務器等核心環節,這給傳統硬件產業鏈帶來衝擊。過去幾年,諸多雲計算廠商先後宣佈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芯片等開發計劃,比如谷歌推出TPU(張量處理器)、阿里雲開發神經網絡芯片Ali-NPU、亞馬遜AWS開發人工智能芯片Inferentia等。2019年,預計更多雲廠商主導的專用芯片或者其他硬件將會上市。在特定場景下,這些專用芯片將挑戰傳統芯片的絕對統治地位。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歡迎留言評論或私信交流。


課工場—武漢


2019年以來就有許多關於雲計算未來趨勢的文章發佈,意暢網盤摘取以下兩篇文章的核心內容,作為參考。

以下內容來源文章《2019年雲計算行業10大發展趨勢》

  1、廣泛使用智能決策成為企業先進標誌

  2、企業將整體上雲

  3、雲成為企業獲取人工智能最重要路徑

  4、硬件雲服務商逐步告別公有云市場

  5、公有云市場進一步集中

  6、企業更偏好全棧解決方案

  7、企業因為安全擁抱雲計算

  8、 雲計算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9、 雲計算產業併購活動將更加頻繁

  10、 雲廠商嘗試向產業上游延伸

以下內容來源於文章《Forrester發佈2019年雲計算四大預測》

  趨勢一:企業雲計算支出將大幅增加

  趨勢二:容器、Kubernetes(K8s)和無服務器重塑核心應用

  趨勢三:更多組織將制定自身PaaS戰略

  趨勢四:基於軟件即服務(SaaS)的 系統將越來越受歡迎


意暢企業雲盤


個人認為,雲計算的未來是“公有云+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天下,誰能在這三個方面取得領先,並融合實現新的業務場景,就會真正贏得未來。

近年來,在各行各業,上雲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新常態”。傳統上,大家認為出於安全考慮,政府、金融等敏感行業不會把數據放到公有云上,其實今天我們看到這些限制正在不斷被打破。比如金融行業在試水行業雲,如建行雲,可以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完整公有云解決方案,這就是技術的發展不斷突破制度上、觀念上的壁壘,最終普惠大眾。未來來看,傳統ICT廠商主推的私有云將會逐漸走向小眾,未來一定是公有云的天下,其根本原因在於,今天的IT建設已經不再是修路搭橋的“鐵工基”投入模式,而是注重運營、分析數據、AI賦能的效益產出模式,一切都是業務驅動,數據驅動。ICT基礎設施就如同水電氣一樣,應該是無限制供應,隨用隨取,企業只需要把精力放到自身業務上,其他的一切“髒活累活”都由雲計算幫忙搞定。


八零後三哥


現在的雲計算可以說是當下最火的一項技術了,但當雲計算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於雲服務來說,最關鍵的已經不是計算速度的問題了,而是雲端的數據安全問題,也就是雲加密技術,這個將會成為雲計算之後整個雲服務行業舉足輕重的一項技術。

當雲服務的市場越來越大,當雲計算發展的相當成熟的時候,當所有客戶都將自己的數據放在雲服務進行處理的時候,這個時候計算的快已經無法滿足客戶對於雲服務的要求了,大家需要的是像華為一樣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服務系統。

尤其在面對商業機密的時候,安全就變得尤為重要,而伴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對於商業機密的竊取技術就同樣會隨著雲服務的發展而快速發展,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但在雲服務廠商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又無法避免大量的數據傳輸,這就對於客戶的數據產生了威脅。

這個時候,對於雲服務商的考驗就到了,當大家的計算速度和雲服務質量都旗鼓相當的時候,對於數據傳輸的安全和對於數據存儲的安全就成為了客戶選擇的首要考察條件。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爭相發展自己的雲加密技術,將自己雲服務系統的所有數據進行最穩妥的保障,對於可以分享的信息進行分享,對於不可以分享的信息,要做到除了客戶沒有其他任何人知道,這是作為一個雲服務商的基本素養。

這樣,不就得將來,雲加密技術將會成為新一輪的雲服務競爭的核心力量,這是對於雲服務商的新一輪的篩選和考驗。


栗子筆記


專業回答一下

雲計算做到極致:你家幾口人,大概幾歲?喜歡吃什麼,全國人大致需要什麼,然後告訴工廠今年生產多少產品。

也就是說:基本上把全世界的人,以及可以聯網的東西分析的一清二楚,然後頭透過這個分析,把資源配置的合理化,發揮到淋漓精緻。

目前你可以從自己手機中發現,你瀏覽的某個東西,會被其他軟件頻繁推薦你買過奶粉,就會被定期推薦有關孩子的產品,就是雲計算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