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關鍵詞:學生 開源社區 95後

自古英雄出少年,技術領域也是這樣。

1969 年 Unix 在 AT&T 貝爾實驗室誕生,不久後 UCB 的兩名在校研究生 Bill Joy 和 Chuck Haley 將其改進為 BSD 版本;

1991 年,一個叫 Linus Torvalds 的芬蘭男孩服完兵役回到學校,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的他,發佈了 Linux 的早期版本;

2004 年,18 歲的 Aaron Swartz 和 John Gruber 共同設計和發佈了 Markdown,成為了互聯網中最受歡迎的輕量級標記語言。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Aaron swartz 十多歲起,就積極參與各種技術活動

在歷史進程中,總有一些年輕人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校也成為了創新創造的大本營。

我們採訪了三位 95 後的在校生,他們有著明顯的不同:來自內地和寶島臺灣、有男有女、有著不一樣的研究方向和個性。

但他們身上也有很多共同點:都是 1995 年後出生的年輕人、都學習計算機科學相關專業、都熱愛著他們的研究方向。

同濟吳紹嶺: Linus Torvalds 是我的偶像

我們通過 X-Lab 開放實驗室 項目,從茫茫人海中看到了吳紹嶺。

這是一個由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同創辦的創新實驗室,團隊主要由由兩個學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組成,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開源同步世界,打造出有價值的產品。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吳紹嶺

學校:同濟大學

就讀院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系

研究方向:雲計算與虛擬化

出生年份:1995 年

吳紹嶺在 X-Lab 參與著開源數字社會學的項目,在該項目中,他正參與構建一個開源機器人,目標是開源項目中原來由人管理的事務,都交由機器人來管理。「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促進開源的發展,讓開源工作更加自動化,降低參與開源的門檻。」

此外,他還負責著 GitCourse 開源工作

GitCourse 是一款在線實訓工具,創新性的使用基於 Git 的內容創作體系和基於 docker 的實訓環境體系,目前已經在功夫編程(kfcoding.com)平臺中使用起來,現在,他和團隊的小夥伴都希望將 GitCourse 開源出去,讓更多的人體驗交互式課程學習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吳紹嶺從去年 5 月到現在,一直在開發功夫編程平臺如今已上線

在導師王偉教授的介紹下以及自身興趣的驅使下,吳紹嶺將參與到了本屆的開源年會中,作為閃電演講環節的演講嘉賓進行分享,他也將會在演講中為大家詳細介紹他目前所負責的 GitCourse。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和很多工科男孩子一樣,吳紹嶺平時很少拍照

在自己的科研學習方向裡,吳紹嶺目前在研究構建一個開源的 FaaS 平臺,主要內容包括超輕量運行時環境,延遲鏡像分發機制,包含感知調度策略以及資源池熱啟動加速,最終目標是應用在一站式 IT 實訓服務平臺——功夫編程(kfcoding.com)中。

吳紹嶺感慨道,開源對他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他舉例說:「我目前在構建一個 FaaS 平臺,一是研究生學術研究的需求,二是希望構建一套能支撐大規模實訓場景的 FaaS 平臺,並實際應用到功夫編程中。

在這過程,我讀了一些論文,試用過 AWS、Azure、阿里雲的 FaaS 服務,也搭建試用了一些開源的 FaaS 框架。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開源的框架,我對 FaaS 的理解只停留在論文中的理論和商業平臺的使用文檔層面,而有了開源框架,我可以深入瞭解其原理,學習背後的設計理念。」

作為一個開源參與者,吳紹嶺最崇拜傳奇人物 Linus Torvalds,

他說:「Linus 對 Linux 內核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一點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了,除此之外,開發開源 Git 更是促進了開源的發展,這兩點貢獻足以令人佩服。」

未來,吳紹嶺表示,會繼續自己在目前所研究的領域,從事容器化、函數計算方面的工作。

灣灣萌妹林京樺:研究加密貨幣的 95 後

在開源社群發展蓬勃的灣灣,很多學生也投身其中。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的林京樺國立臺灣大學的王贊鈞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擔任了多個開源年會的志願者的林京樺,偶爾喜歡逛逛開源社群或參與討論,「今年六月份跟著 COSCUP 到香港的 HKOSCON 是個非常棒的經驗!」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林京樺

學校:臺灣成功大學

就讀院系:資訊工程系

研究方向:加密貨幣

出生年份:1995 年

她與王贊鈞同學,還將在 COSCon’19 上進行主題為《Ensure data integrity and trade your data 確保數據完整性的前提下,交易你的數據》的演講。

之所以選定這個主題,據林京樺介紹,是因為他們這段時間研究了資料買賣與資料市集的架構設計,因此期望藉此次機會推廣資料市集的概念,並分析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此外,他們還將向與會者解說他們如何運用分佈式帳本解決問題。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熱心技術論壇志願工作的林京樺,很有感染力

在他的搭檔王贊鈞看來,在現今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時代,資料被視為有價值的數字商品,然而與傳統商品不同的是,數字商品很容易被竄改偽造,他們提出「透過區塊鏈技術,嘗試解決問題,提升商品價值,並研究可行的資料交易方法。」

「我們期待能與各路高手交流討論,或許能激發出更好的想法。」林京樺說。

林京樺表示,無論是技術還是學業上,開源都幫助了她很多。不論是 IOTA 基金會或成大分佈式帳本實驗室 (DLTcollab) ,都是非常注重社群互動以及開源的團隊。多數專案都開源,任何問題都能直接與工程師討論。

「去年暑假我就貢獻了其中一個 IOTA 基金會專案 entangled,也是我第一次實際參與非課程或自己的專案,每次提交包括措辭都戰戰兢兢。雖然還是免不了犯錯,但工程師們都很有耐心的指出和討論,讓我提升編程和協作技巧的同時還感受到了滿滿溫暖。」

目前林京樺的學習方向主要圍繞著加密貨幣 IOTA 應用,與底層的分佈式帳本技術 ,如本次要分享的資料市集就是建構在 IOTA 之上。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她已經等不及畢業後,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

她也在本次採訪中特別感謝了自己的兩位指導老師: 黃敬群老師和塗嘉恆老師。

「這一路上在他們的鼓勵和指導之下,才讓我達到許多過去都想像不到的突破,例如實習,還有去 COSCon'19 進行分享。」

也許,每一位開源貢獻者都一樣,對各位前輩們滿懷感激之情。正是在他們的無私分享與指導、鼓勵之下,才有了後輩不斷的進步與突破,有了更加強大的產品。

臺大王贊鈞:拒絕浮誇,寫代碼也要落地

與林京樺一樣,王贊鈞也是在 COSCUP 開源人年會網站看到 COSCon 的徵稿消息,彼時正逢他與團隊在研究去中心化資料市集有了初步的結果,想借此與更多的人交流,得到更多啟發,於是,按他的話說,「很榮幸被錄取了。」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王贊鈞

學校:國立臺灣大學

就讀院系:資訊工程系

研究方向:區塊鏈及物聯領域

出生年份:1996 年

他曾以聽眾身份參與 COSCUP 活動,而下個月,他將第一次以講者身份參加 2019 年開源年會,「十分期待認識更多海內外的高手及最新的技術。」

王贊鈞目前研究興趣集中在區塊鏈及物聯領域,而開源無疑也為他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大多區塊鏈項目都是開放源碼,可以幫助我瞭解區塊鏈的共識演算法、資料結構等細節,許多物聯網應用也有開源,讓我在開發過程中避免重造輪子,而可以在前輩的基礎上繼續前進。」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王贊鈞認為多與他人交流,就可以有很大收穫

談及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他表示:「希望成為能讓技術實際落地的工程師,不追求過於浮誇的技術,而是解決人們實際的需求,並持續開源自己開發的程式碼,與世界上的開發者交流學習。」

採訪的最後,王贊鈞感謝了成功大學黃敬群教授及臺灣大學廖世偉教授在大學及研究所時期的指導,讓他在學習新知與做研究之餘不忘記做人處事的基本態度。

帶著這樣的心懷感恩的態度做研究,投入開源項目,我們有理由相信開源技術將更加快速地發展,開源領域也將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當年輕人們逐漸進入舞臺,這些人中也許就有下一個 Linus。

超神經福利:兩日票 50 張,通通不要錢

想認識這幾位同學,瞭解他們的工作麼?

本週末,開源年會即將進行,這次為期兩天的會議,邀請了一百多位嘉賓,包括 GitHub 副總裁 Thomas DohmkeApache 軟件基金會社區發展副總裁Sharan Foga、微軟中國雲計算與 AI 事業部總經理麥超俊、CSDN創始人&董事長蔣濤等重要的行業專家,進行近百場的深度內容分享。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作為第五屆中國開源年會,它包含的主題有:開源軟件、開源硬件、社區運營與治理、開源教育等。大會同時邀請了各種自由/開源相關企業和學界的朋友,共赴這一盛宴。

領取超神經合作雙日票渠道↓:

關注後回覆 COSCon'19(限量 50 張)

我們採訪了三位學生:他們寫代碼、95 後、來自大陸和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