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文 | 林不二子

第一集開始10分鐘不到“男主”死亡,之後一個圍繞與“男主”相貌相似之人的三面間諜故事徐徐展開,這就是近來熱度不低的電視劇《諜戰深海之驚蟄》(以下簡稱《驚蟄》)的開篇。

在近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驚蟄》收穫了足夠的觀眾。上線8天CSM59收視率始終處在1.4%左右,貓眼數據顯示該劇連續4天登頂電視劇網絡熱度第一,隨著劇集的更新其也逐漸超過了不少網絡劇在全網的熱度,這是近來少有的網絡與電視雙渠道通吃的電視劇作品。

不過,儘管《驚蟄》的雙渠道市場熱度頗高,但在豆瓣7.5的評分下,不少長評評價不過3星,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願意看這部劇,但也仍存有不滿,這種情況與去年熱播的《延禧攻略》有著相同的境遇。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在此之前,有媒體分析我們已經來到了“爽劇”時代,故事節奏較快、大小高潮連續不斷,成為了熱門電視劇的標配,不過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我們的行業還不能只是滿足於此。

快節奏+高潮迭起的表面成功下,細節處處是敗筆

故事往往是影視劇作品能否吸引人的首要前提,在《驚蟄》中故事情節確實是一大亮點。男主角陳山因與死去的肖正國相貌相似,被日本特務科長荒木惟用妹妹威脅其模仿肖正國,以假冒身份前往重慶黨國本部竊取軍事信息,一個要隨時防止被拆穿身份又不想成為日軍走狗的諜戰故事就此展開。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從設計故事情節的角度來說,《驚蟄》確實做好了一個足夠具有戲劇衝突的基礎,男主角既具有陳山與肖正國這樣的兩重身份,在後續的故事中,男主角陳山也會遊走于軍統、日方特務、中共地下黨三個陣營之間,這樣的背景是能夠激發出許多故事。

同時,《驚蟄》在節奏上也處理的不錯。陳山從被荒木惟發現,到被訓練送到重慶,再到首次執行任務抓捕中共地下黨,只用了4集,而在這4集中陳山經歷了在日本特務的考驗,擋住了肖正國愛慕者、妻子、戰友、同事的質疑,並且解救了即將被抓捕的中國地下黨張離,幾乎每十幾分鍾就會有一個驚險的小情節,確實能夠吸引觀眾看下去。

但從情節的具體推進上,細節成為了敗筆。

舉個例子,在男主陳山被荒木惟考驗時,他只因看到了公館內部在重慶標紅的地圖,以及旁邊標註的重慶幾日天氣,就推斷日方是要轟炸重慶,這樣的邏輯推導其實很難站住腳,關注一個地區的天氣,可以有多種用意,但就為了凸顯男主的觀察力與頭腦,不顧邏輯的嚴密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一些對諜戰劇有不小熱情的觀眾。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這樣經不住推敲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明明是很重要的中共地下黨電臺交接,卻發生在咖啡館,男女主角在隔斷兩側大方地交流電臺細節,就不擔心隔牆還有更多耳朵?而一向嫉妒男主的周海潮就安心在咖啡館外守株待兔,放任男主一個人走進咖啡館,他就沒有搶功之心?可以說僅男主角重歸軍統的第一項任務就有諸多細節上的不妥,但編劇仍然這樣安排,就是為了讓男主救下張離,好鋪開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這樣的選擇其實直接就讓《驚蟄》離開了“神劇”的軌道。

坦白來說,《驚蟄》確實完成了快節奏、故事緊張刺激這兩項任務,並且在諜戰劇中融入了一定的刑偵、懸疑元素,儘可能在諜戰類型片上做突破,但也暴露出了當下劇集行業只追求完成既定動作卻忽視真正下功夫鑽研細節的問題,這也是《驚蟄》雖然叫座但並沒有滿堂喝彩的原因。

保住爆款方法論的大腿,並不一定能成功上岸

如果全盤否認《驚蟄》製作團隊的努力,那自然是不公正的,該劇除了在故事設定上花費了一定的心思,在選角上也值得肯定。張若昀此前就因綜藝《明星大偵探》,在不少人心中留下了具有強邏輯推導能力的印象,由他飾演同樣“擅於”邏輯推理的陳山確實合適,而王鷗又一直是具有演技的實力派女演員,在《偽裝者》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這樣的選角確實比2016-2017年一大批諜戰劇走偶像化演員的思路要好得多。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但《驚蟄》仍然是一部沒辦法讓人心甘情願拍手叫好的作品,細節上的疏漏讓其丟掉了諜戰劇的忠實粉,而造成創作團隊忽視細節的原因,還是要從行業近兩年的趨勢說起。

自從去年《延禧攻略》成為出圈爆款後,“爽劇”一詞被媒體反覆提及,這個詞所代表的就是那些主角過五關斬六將式的逐個打敗越來越強的對手,情節推進快、故事始終高度緊張的劇集,可以說這樣的模式也成為了走向爆款的方法論,因而在那之後不少的電視劇也都多多少少含有爽劇的影子,包括今年初的爆款電視劇《都挺好》,也是一部販賣“惡”的另類爽劇,同樣的,《驚蟄》也不缺少“爽”的基因。

但找到了爽劇爆款這個方法論,對於行業來說並不是一個十足的好消息。

在整個影視劇行業走進寒冬後,大家就都更迫切地在尋找一條穩妥的路徑,爽劇這樣的現成模板自然就會成為行業紛紛想要參考的例子,但也正是因為有了模板,會很容易讓整個行業再次陷入浮躁,當下不少電視劇在細節上的敗筆就是例證。日劇翻拍劇《不負時光》也是有《校閱女孩》這個良好的模板,可就因為細節上的經不住推敲,成為了連水花都濺不出來的灰塵。

關於影視劇行業製造爆款的方法論,在不久前我們也擁有一個,就是依賴大IP、大流量,其結果我們都知道,空有IP和流量明星的內容最終並不會站得住腳。這並不是IP和流量明星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有了方法論,行業從業者就懶於用心。

今年暑期叫好也叫座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原著小說打底,有易烊千璽參演,可以歸屬到大IP、大流量的範圍內,而其能夠被市場認可,就在於除了故事講得好,品質過關,細節上也經得起推敲。簡單來說,就是創作團隊用心了。

市場叫座但離諜戰“神劇”相去甚遠,《驚蟄》的問題出在哪?

擁有一個能夠更大概率走向成功的方法論,自然會讓我們的創作人員更有底氣,但這並不能成為不認真的藉口,就像這次的《驚蟄》,雖然收視率與播放量都比較亮眼,但實際上也仍有不少人抱著希望打開,卻帶著失望關掉。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市場上能夠把握好節奏與強戲劇衝突的內容還較少,只要做到了這兩點就能有不錯的市場收益,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我們觀眾的審美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提高,如果接下來還不能拋棄僥倖的心理認真做內容,那麼早晚也會像只有大IP、大流量的作品一樣被市場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