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總盟主,他為何只稱西楚霸王,而不選擇稱帝?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兵時二十四歲。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將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殺的那個人。項氏世代為楚將,封於項,所以姓項氏。項梁立了楚國後人為楚懷王,藉此來召集楚地百姓起義抗秦。後來項羽的叔父戰死,楚懷王掌握實權,命令項羽北上救趙,劉邦西入秦關,並且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項羽在進軍途中,殺掉了懷王的將領,奪了軍隊的指揮權,之後破釜沉舟,用三萬人打敗秦朝幾十萬軍隊。鉅鹿之戰,項羽消滅了秦朝的兩大主力軍團—章邯軍團和王離的長城軍團。戰爭結束後,項羽召見各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不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隸屬於他。

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總盟主,他為何只稱西楚霸王,而不選擇稱帝?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諸侯聯軍四十萬人,進入關中。而先入關的劉邦見項羽人多勢眾,不得不將關中拱手相讓。項羽於是帶兵西進,屠毀咸陽,殺死了秦朝已經投降的國王子嬰,焚燒秦朝宮室,大火三個月不滅。

此時項羽已經成為天下諸侯的盟主,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

第一當天子:選擇周王朝的王業。

第二稱帝:選擇秦帝國的帝業。

第三稱霸:選擇春秋戰國的霸業。

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總盟主,他為何只稱西楚霸王,而不選擇稱帝?


在這三種選擇中,項羽最終選擇了霸業,那麼他為何選擇霸業,而不去像秦始皇那樣當皇帝呢?有四個原因。

第一:楚懷王的約定。項王進入咸陽之後,就派人向楚懷王報告請示,並且講述自己的戰功,他希望楚懷王改變當時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可楚懷王卻說:“按照約定辦。”項羽十分惱火,於是就假意尊楚懷王為義帝,沒有將劉邦封為關中王。項羽負約了,當時的人很注重人的品行,項羽作為負約的人,只能稱霸。

第二:身份地位。自周朝建立到秦朝末年,幾百年的貴族世襲制度已經深入人心了,哪怕有陳勝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還是改變不了根深蒂固的貴族血統思想。項羽雖然是將門之後,但終究只是一名楚懷王的臣子,他只是楚將,最多稱王。

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總盟主,他為何只稱西楚霸王,而不選擇稱帝?


第三:各路諸侯的實力。秦末以來,諸侯並起,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後,以天下共主的姿態進入咸陽城,項羽的這種地位完全是靠武力取得的,各路諸侯對項羽也僅僅是表面的臣服,是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並無絕對的忠誠。,如果項羽貿然稱帝,全國實行郡縣制,各路諸侯在滅秦都是做出貢獻的,成功後沒有任何封地,他們一定會起兵造反。

第四:逐步稱帝。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建都彭城。項羽的地盤幾乎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各路諸侯他的地盤最大。項羽可以慢慢地兼併小的諸侯國,擴展自己的實力,再等有一定實力的諸侯國犯錯,到時起兵滅國,像秦始皇一樣兼併天下。

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總盟主,他為何只稱西楚霸王,而不選擇稱帝?


其實劉邦在楚漢戰爭時期,他是逢國必滅,滅掉三秦,滅掉魏國、趙國、代國、齊國、楚國。整個天下的諸侯王都被滅掉了,他才得以稱帝。但是稱帝之後,劉邦也不得不分封功臣為王,這些諸侯王在滅項羽的過程中都立下汗馬功勞,如果不分封為王,他們一定會合力造反,劉邦的皇帝也坐不穩的。劉邦最後慢慢蓄力,先是兼併實力較小的諸侯,而後徹底消滅異性諸侯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