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苦老是個傳奇式的人物!

凡是接觸過他的人幾乎都是這麼說。

傳奇在哪兒呢?

。。。。。。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72年初,在苦禪老人的緣合下,我和李燕成了婚。至1983年老人去世,我與他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但是沒有讀懂他。那時我也會跟在婆母李慧文和李燕的後面,為他的“說話沒遮攔”而著急和揪心。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但是近幾年,我似乎讀懂他了。因為在這十多年裡,為了整理苦禪老人和我父親漫畫家孫之俊的資料,我查閱了許多歷史文獻,對近百年的中國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文學家有了重新的認識和了解。當他們每個人的學術觀點和成就,成為歷史,塵埃落定的時候,方顯出各自客觀清晰的面目。由於苦禪老人的個性與成就,使他的形象在那一代從歷史沉澱出來的藝術家中,顯得更具淳樸、厚重、豐富而生動的傳統內涵和生命力。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雖然苦禪老人在北平淪陷時期曾為掩護八路而被捕受刑,當時的社會輿論評價很高;雖然他出身貧苦,為求學拉過洋車,按階級成分說,起碼應該是勞動人民,無產階級吧,但是為什麼在不斷強化無產階級專政的時代,他反而變成“落後分子”了呢?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58年美院教師開會座談“大豐收”。現在的人都能冷靜的知道,“豐收”是要有科學基礎的,但是在那虛誇的年代,人人都得賽著報捷,造成“捷報頻傳”之勢,否則就跟不上形勢要挨批評。輪到了苦禪先生髮言,他操著那一口山東話說:“聽人說有個地方大豐收,一畝地收的糧食比平地刮下三尺土的份量都沉”,說到此處,自己都忍不住要笑,“還有一個地方,有人挖出塊大白薯比他爺爺還大,哈哈哈!”全場頓時啞然,不知道他是“正說”呢還是“戲說”?主持會的人趕緊請下一位發言。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76年,作為美協負責人華君武對他說:“苦禪同志,請你明天參加一個會。”

“好!我去,什麼會呀?”

“這會??我知道你心直口快,當然該提的嘛還是要提的??可是明天這個會呢,你就多聽聽吧??”

“不讓我發言,不讓我多說話,是吧?那我就別去了!”

“領導說一定要我請您和幾位老畫家參加??”

“讓我去,又不讓我說話,哪我去幹什麼?行行行,我去只聽不說。也真夠難為你的呀!”說到此,兩人都樂了。

“咳,讓你去你就去吧!”華君武同志無奈地說。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這個頗具戲劇性的小情節非常說明問題:苦禪先生的率真真是已經達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華君武同志以其誠懇的態度巧妙地提示,完成了邀請的任務。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他“率真”的原則是什麼呢?從上面幾件事就能看出:不實事求是的,他不盲從;位高爵顯的,他不逢迎;莫須有的,他不屈從,這是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士人”境界。然而他又有著極為善良與柔情的一面。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49年,李苦禪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受到冷遇,沒安排課程,生活極為清苦。一天他看到家門口圍了一圈人,當中一位大漢在耍刀使槍,有人不時丟下幾個錢,顯然是賣藝的。他便撥開人群大步走入圈內,對那大漢說:“你的功夫不到家,我給你練兩下子。”說著,又從家中取出了自藏的鯊魚皮鞘月亮盤護手的雙刀,瞬間抽刀,起勢,舞了起來,最後將一把大刀朝空中一拋,單手在背後接住,收勢。要知道這可是開過刃的寶刀,多懸啊!令觀眾一驚,頓時響起一片叫好之聲。圍觀的人們紛紛扔下了錢,只見那大漢把地上的錢拾到匣裡,送到他的面前,連說:“好功夫!這錢理當是您的。”可是苦禪先生卻說:“我不要錢,我這是為你幫個場子!”說罷揚長而去。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有一位老友向苦禪先生索畫,因為忙,擱置了幾天,不料這位老友竟去世了。他知道以後追悔莫及,立即揮毫畫了一幅《白荷》,並題上了這位亡友的名字,爾後親自燒掉以祭亡友。他一直看著焦紙片兒的火星星隨風散盡,才回到屋裡,並且叮囑李燕“凡日後有上年歲的讓我畫畫,你要記下來,我得先趕緊畫,歲數大的人與世不久啊!”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有人在王府井和平畫店見到李苦禪與許麟廬在談話,亦趨前攀談,並且一直跟到苦老家中,一再誠懇地說:“我真喜歡您老畫的鷹,可惜太貴了些。”苦老說:“不必買,我現在就給你畫。”說著說著就揮筆畫開了。待這幅四尺中堂《雄鷹圖》畫完,已是中午十二點多了,苦禪先生留他在家吃飯。時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每個月的半斤定量肉統統地待了客,可家裡人呢,卻在另一屋裡吃素。這位爺餐後攜畫而去,苦老熱忱送出大門才回來。此時家裡人問:“他是誰呀?怎麼沒見過?”苦禪先生怔了一下:“他說他愛書畫,忘問名字了。”又贈畫又招待吃飯,他竟不知人家叫什麼!只是因其愛書畫便視為同道,也太輕信了吧?!誰知後來此人又來多次,要去了大大小小多幅畫作,苦禪先生皆是無償贈送。然而日後此人對苦禪卻甚刻薄,老人只是搖搖頭嘆息而已,再不願提及。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77年,為支持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的籌備工作,苦禪先生在一年裡義務作畫130多件。當時主持籌建工作的黃胄先生一碰到難處就向苦老求援,批柴油,購沙子,買水泥,備石料。為此,年底有關部門送來節日慰問費200元。苦禪先生說:“慰問費怎麼這麼多?”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80年,老人赴香港舉辦《李苦禪、李燕父子書畫展》,李燕陪父母一行三人隨展赴港。在宴席上,盛情的主人問:“李老喜歡用點什麼?”他笑道:“我是有腿的不吃板凳,有翅的不吃飛機。”“客氣啦,請點菜嘛!”“我會點什麼?我是吃混合面兒、雜合麵兒(日軍侵佔北平時的一種劣等糧)過來的,會點什麼呀!”下榻處也不是豪華酒店,而是新華社招待所。即使如此簡樸的住所,他仍要讓李燕退掉一套房間,搬到他們老倆住的那套房內。每晚睡在外屋沙發上。他說:“這樣國家開銷少些。”有人不解地問:“人家大畫家都住大酒店,您一家怎麼住招待所?”他連說:“那太貴,在這裡住心裡踏實些。”“您們的畫展不是能賺錢嗎?”“那是給國家作貢獻,少開銷些國家就落得多些。其實住這裡比我家裡還強得多哩!再說,要是住進那高級地方,不成了劉姥姥進榮國府了嗎?真要露了怯影響不好,還是住這裡自在。”在港之日他每天忙於接待四方來客,照應畫展,難得出門逛街。老人在港13天,只應邀去過一次山頂公園,為的是俯瞰當年“租讓”出去的香港。另外還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宣講中國文人畫的大寫意精神,又參觀過一家國貨公司,只看了一場電影。回京上飛機時,他不提洋貨,只攥著一大把香港鬱鬱蔥蔥的“萬年青”,一直攥到家中,親手插養在古瓷瓶裡。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金錢的概念對於苦禪先生來說是極其模糊的,大康(康殷)先生談到這方面的事例,感慨地說:“苦老是我見過的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苦禪先生不是不知道錢的重要,年輕時他經常被錢所困。解放前他就無數次地以自己有限的畫酬資助地下工作者和窮學生,誰不知道幹什麼都得用錢呢?!但是他卻從來不以自己的藝術作品作為獲取高額金錢的手段。因此很多人笑稱他“傻”,其實這種“傻”正帶有傳統文人的清高,在他的心裡最高尚的是他的藝術,絕不可以被金錢玷汙了。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76年,金風肅煞之秋,有關部門的幹部來問苦老損失文物的線索,以便查找到歸還給他。他說:“別問了!誰偷掠了文物誰當財物存著,你一追,他就當贓物給銷燬啦!你不追,等到他灰孫子輩兒上許能拿出來換個棺材本兒。這文物本是咱們祖宗傳下來的,只要能傳世,不論在誰家都行。”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又有單位按通知規定,讓李燕去認領1966年至1976年間被查抄的散亂文物,苦禪先生再三叮囑:“上次葉淺予和陸鴻年把錯還給他們兩家的那些東西都退給咱了。這時候可正是看人心的時候,咱們要有錯領的文物也一定要還給人家啊!”正巧,在李燕領到的“雜畫一批”中發現一卷兒20件黃賓虹未裝裱之作,內有二、三件畫上題有李可染上款。他馬上交還工作人員收好,並立即到李可染先生家通知佳訊。李老喜出望外,要以贈畫答謝,李燕未要,只是趕回家來稟知父親。苦禪先生也很高興,在場的友人開玩笑地說:“還不趁早跟可染先生討張牛?”苦老連說:“物歸原主是做人的本份,再向人家討畫,那太小器了!不可!不可!”所以,至今李燕藏品中也沒有一件可染先生的字或畫。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這是苦禪先生做人的標準,他的這個標準很清楚——正直,不失人格。

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很多,古人常說,“畫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這裡我為什麼加上“古”字呢,是因為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已經不寫字了,完全依靠電腦打字,如果非讓他寫也是歪七扭八,連筆順都不對。但是我絕對不能說“其人是歪七扭八”的吧?!苦禪先生絕對做到了“畫如其人”,“字如其人”。在他的畫裡,描物寫景則疏朗大氣;抒發心境則愛恨相生;議理明志則涇渭分明。在他那一代,他是全面繼承詩書畫與金石美於一體的畫家。繪物寫意,妙閤眼前;剖事議理,縱橫千古。在他的畫面中、無論是大禽小鳥,鯤鵬雄鷹,魚龜蝦蟹,牡丹荷花,還是松竹梅蘭,蔬筍瓜果,皆是畫以情顯,情因畫發,借畫寓理,理歸於誠,充滿了人性化的意境和人生的哲理。使觀畫者只顧睹其性情襟懷,而忘卻了觀其“隨緣忘法”的技巧了。他是以莊騷之情理,超縱之筆墨作畫。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這是我幾十年研究拜觀苦禪先生作品之心得。究其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境界,那是由於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度研習、運用和繼承的結果。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黃埔四期的文強將軍,曾在電視鏡頭前憶談拜訪同鄉白石老人時見過苦禪先生,並且在白石畫屋聆聽過苦禪先生講《易經》。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1945年日寇投降,文強將軍北上,過北平,一行四人前往跨車衚衕齊白石家拜見這位湘潭同鄉畫師。叩門後,開門迎接者是一位氣宇軒昂的高個子男子,將一行請進“白石畫屋”,齊翁向文強一行介紹這位男子:“這是我的弟子李苦禪,他到我這裡拜師以前已經畫得很好嘍!好讀書,還深通《易經》呀!”文強說:“我一直對《易經》感興趣,可惜忙於政務,無暇專攻啊!今日來主要是拜訪我們同鄉長者白石老先生,三天後我想專程來,請苦禪先生講講《易經》,好不好?”齊翁師徒都欣然同意了。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三日後,文強將軍一行四位如約而至,白石老人早已囑咐擺好了座位,李苦禪也立於主講座位前迎候。請諸位落座,李苦禪即開講,唯白石老人因有人訂畫,仍立於畫案裡側作畫。文強傾耳聽講,囑同行者記錄。講到“熱處”,白石老人竟放下畫筆,也拉來椅子坐下,李苦禪見恩師如此舉動,不禁停講,白石老人立即舉手示意,說:“講下去,我也要聽,我們一道學《易》論《易》才好。”文強將軍說:“講得好!我們文家的祖宗文天祥講的‘法天不息’就是苦禪先生所講的‘乾’卦的精神,要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嘛!他的詳釋更加深了我對‘法天不息’的理解。苦禪先生講的‘陰陽’變易,不僅可用於如何處理寫意畫的黑與白,剛與柔的關係,也用於敵與友的關係,苦禪先生講‘可以化敵為友’很合《易》理的。”白石老人不斷點頭,大家的談興更濃了,李苦禪在恩師的如此鼓勵下講得也更加起勁。一時間,“白石畫屋”竟變成了“《易》學講堂”。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是年李苦禪46歲,正值壯年。他與恩師白石翁以及南方的黃賓虹老先生,皆把國學中被古賢尊為“眾經之首”的《易經》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與藝術實踐和教學之中,這在西學東漸之風盛行而經學日淡的歲月中,實屬難能可貴,於畫壇尤屬罕見的幸事。直至苦禪先生老年,在《易經》被打入“封建迷信”禁區時,他仍尊孔子教導“吾道一以貫之”。1961年曾致信晚輩畫家李巍:“中國文人畫作之理,其要在《易》。”並與來訪的中央美院史論系畢業生薛永年談及學《易》。當然,在“家學”中也要李燕好好繼承祖先的《易》學。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這是苦禪先生的根基!他在北京國立藝專學習油畫時期,卻轉身拜師齊白石,自有他對西方藝術和傳統藝術的認識過程。而他之所以有此方向性的轉移,是他從土生土長的中華文明沃土中,從易、儒、釋、道等傳統哲理中汲取的養分所決定的。在他的心中和筆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陽剛與陰柔相濟,飛動與靜寂並存。加之多年文化積澱和筆下功夫的磨鍊,在他的畫中才渾然形成了必達之意與難顯之情的高度結合。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20世紀50年代前期,苦禪先生曾有一首題畫小詩,頗有唐偈禪意:“人道我落後,我處亦自然,等到百年後,或可留人間。”這四句如大白話的詩中蘊含的堅守、冷靜、直白和坦蕩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他的世界!

李苦禪:不盲從、不逢迎、不屈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