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哭無淚:村民三年在岩石上鑿了個五十四米深的乾井

題記:為了找水,蒙陰縣岱崮村村民花了三年時間在岩石上鑿下去了五十四米,有二十層樓高,一個很小的石子落下也能把人砸個趔趄。沒有水,還鑿不鑿,書記村民都犯了難。

打   井

  王義秀

欲哭無淚:村民三年在岩石上鑿了個五十四米深的乾井

  崮是一種特殊的地理地貌,學名叫方山,山頂就像人戴了一個大帽子,帽子的形狀大小不一,各具情態,繼喀斯特、嶂石巖、丹霞、張家界之後被命名為世界第五大造型地貌。

  

欲哭無淚:村民三年在岩石上鑿了個五十四米深的乾井

  崮的核心地區在山東省蒙陰縣的岱崮鎮,有“沂蒙七十二崮,三十六崮在岱崮”的說法,岱崮鎮也因群崮環繞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岱崮鎮火過一把。為了抗禦外敵,1964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老人家把全國劃分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在戰略後方建設的軍工企業稱為“大三線”,一線、二線腹地的軍工企業稱為“小三線”,“小三線”的軍工企業主要生產常規武器,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岱崮鎮就是山東省“小三線”軍工企業的重要所在地。

  

欲哭無淚:村民三年在岩石上鑿了個五十四米深的乾井

  四十年前,我對岱崮印象最深的一是軍工企業,二是缺水。軍工企業是國家的重點保密單位,我們知之甚少。說到缺水,就不能不提碾臺村的一個真實故事。碾臺村是臺頭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看村名就知道村裡平整土地不多。全村住著不到十戶人家,這個村嫁到外村的閨女回孃家給老人過生日,要一頭挑著禮物,一頭挑著水。來到岳父家,丈母孃囑咐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水要讓孩子們先喝,大人忍一忍回家喝。

  上世紀七十年代,岱崮村黨支部書記劉發厚下決心要解決村裡的缺水問題。他先請水利專家把全村勘察一遍,選好打井的位址,向山下的軍工企業借了升降絞車,組織了全村的基幹民兵,三班倒著在村後山坳裡鑿石打井。井一打就是三年,硬是在石頭上向下鑿了54米,有二十層樓那麼高。據參與打井的人說,後來太危險了,花生米大小的石頭掉下去就能把人砸一個趔趄。

  三年打了一個乾井,大家很失望,但不能再打了,再打怕要出人命。乾井就放在那裡,誰也捨不得填。直到有一天,村裡一條不長眼的狗掉到井裡,大家眼睜睜地看著這條狗在井底絕望地狂吠。為了避免出更大的意外,劉發厚領著基幹民兵含淚把自己打的乾井填上。

  到了八十年代,鑽井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縣水利局作為水利援助項目,先後五次在岱崮村選址打井,但五次都沒有打到水。

  村民不死心,自己湊錢請水利局打井隊來村裡第六次打井。井打好了,打井隊白天不敢試水,因為一次又一次,他們再也不忍心看父老鄉親們那失望的眼神。

  試水偷偷地在夜晚進行。合上電閘,不一會兒,一股渾濁的水柱從管道里噴出來。隨著井水的噴出,山坳裡一下子湧出上百人,原來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在周圍暗暗地等著這一刻。哭聲,笑聲,鞭炮聲響滿山谷。大人、小孩含著眼淚把酒碗捧到打井隊員跟前,打井隊員把熱辣辣的眼淚和熱辣辣的白酒一塊倒到肚子裡。

  

欲哭無淚:村民三年在岩石上鑿了個五十四米深的乾井

  據村民介紹,打井之前,一戶人家在生產隊分到的小麥,用一個手帕就能拿走。有了水以後,當年每個社員就分了120斤小麥,村民終於吃上了白麵餃子。

  後來,村民在山上栽種了桃樹,山成了花果山,蜜桃成了老百姓的聚寶盆。再後來,山下被稱為“小三線”的軍工企業陸續搬走,當地人利用軍工企業舊址搞起了崮鄉遊,軍工遊,缺水這個詞便漸漸走進了岱崮人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