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一真講堂·解經典}

今天我們辨析莊子所說的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外篇·胠篋》)

如果想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聖人。聖人者,有名之謂也。“名”之一字,分無名與有名。天地聖賢乃屬於有名,道乃屬於無名。倘若世間崇尚有名,利則隨之而生,倘若是重名重利,必有盜名之大盜,與盜物之小偷。《胠篋》中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因為人道譭棄而人為標榜出來的道德標準。假若人皆循道而生、遵道而行,天下井然有序,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孝順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正如烏鴉反哺,乃是本能行為與分內之事,根本無需人為地宣揚和彰顯孝道。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的贍養,反而讓世人攀比成風,流於形式,盡做表面文章,最後的結果不外有二:一是產生若干貪圖孝之名聲的偽君子,二是有人因為無法滿足孝道的標準而放棄了贍養,因而產生了孝子和逆子的分別。倘若自然而然、遵道而行,人人皆行贍養侍奉父母之本分,何須大張旗鼓地宣揚孝道?世人何須孝子的名聲?何有欺世盜名之徒?

所以《道德經》雲:“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又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一言以蔽之,倘若世間,追名逐利,爭權奪利,盜賊必猖獗,天下必大亂。人,若是不為名,不為利,見善行善,則近於道,天下則太平。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