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獨特的三體艦設計,有多艘部署在馬六甲海峽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LCS)系列的艦級之一,是美國海軍為取代佩裡級護衛艦在90年代初期進行的SC-21水面戰鬥艦艇計劃一部分,也是冷戰後美國艦艇轉型的一種體現。首艦"獨立"號於2006年開工、2010年服役,目前共建造有11艘。

本級艦是由通用動力公司設計的的三體艦,主要用於全球沿海水域作戰,艦體採用模塊化結構,並選用先進的艦體材料和動力裝置,能搭載無人飛機、無人水面和水下載具,具有吃水淺、航速高、可根據戰鬥任務靈活調整戰鬥模塊的特點。

此前,美國海軍在"藍水"海域的力量很強大,但是在近海領域、"綠水"或"褐水"水域卻存在空白,而近海戰鬥艦吃水較小、速度較快,正好能填補這一空白。因此近海戰鬥艦不僅在美國海軍艦隊中佔據較大的比例,而且也具備很高的重要性。

據官方介紹,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為鋁質三體艦,長127米,排水量2784噸,該艦裝備了一座Mk110 57毫米艦炮和一套"海拉姆"反艦導彈防禦系統,軍艦的上層建築部分還配置了兩座30毫米Mk46艦炮。此外,部分獨立級瀕海戰鬥艦還裝備有反艦導彈。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具有大面積的飛行甲板,可以容納2架H-60直升機或者1架H-60直升機和3架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機,甚至能單獨搭載1架美國海軍最大的直升機—CH-53型直升機。

美國對瀕海戰鬥艦作戰概念是:一艘戰艦攜載以下三種任務包中的一種執行作戰任務,這三種任務包分別是水面戰任務包、反潛戰任務包和反水雷戰任務包,稱之為戰鬥系統"可配置使命模塊",這也是LCS在設計上的最大特點。LCS的反潛戰、水雷戰和反水面戰這三種主要任務都將通過不同的"任務模塊"來完成。

當前,獨立級濱海戰鬥艦被重點分配在了新加坡,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連接處活動,從而在實際上掌控了馬六甲海峽。

其中,反潛戰是重頭戲,在此任務下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裝備了一架配備聲吶、聲吶浮標和魚雷的MH-60R型反潛直升機,配備有改進型魚雷系統的反潛無人機以及可攜帶傳感器和發射武器的RQ-8型"火力偵察兵"無人機、回聲測距系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