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軍事會不會有關係?如果在以前,我肯定會覺得這完全是兩回事,沾不上半毛錢關係。但在自從對北朝農作物進行稍微瞭解研究後,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在特定的情況下,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是與軍事方面有關係的,就比如北朝時期的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就對北朝府兵制的形成產生了影響,至於怎樣產生,又將對府兵制的形成有何影響,我們還得慢慢往下說。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瞭解北魏歷史的人都知道,北魏時期統治階級為了滿足軍事需要而在地方各地建立了鄉兵組織。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更換,到了北齊、北周時期,鄉兵組織已不在是原來的鄉兵組織,它被不斷分化形成了新的組織。北朝建立的府兵制就是在鄉兵組織的基礎上分化建立的。那麼對於這一點,想必大家又會產生新的疑問,為什麼北齊的鄉兵沒有直接轉變為新的政府軍隊呢

起初我也有這個疑問,帶著這個疑問我去搜尋了許多北齊這方面的史料,最終我發現,最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其實就是北方一直以來不曾改變的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改變。眾所周知,黃河流域孕育出了我們華夏民族,我們的祖先開始就是在這種植生產開始的。

而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在黃河流域種植冬小麥的範圍不斷擴大,後到北朝後卻出現了逐漸萎縮的情況。在這一變化下,粟豆又取代了冬小麥成為了該地區的主要糧食之一。鄉兵都是又農民組成的,那麼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自然農民的日常生活行為、閒暇時間自然也會隨著改變。

這樣一想也就解答了上面的疑問,也明白了亦兵亦農的兵府制的形成原因。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一、府兵制與均田制的關係辨析

北朝末年時期,政權衰弱,軍事勢力不足,常常面臨兵臨城下的局面,這樣的國家不得讓人心生感慨。而當時的地方軍隊更是不集中,遇敵不是紛紛投降就是落荒而逃。這樣弱的軍隊必然與其兵制有相當大的關係。

北朝在軍隊建設方面為什麼就不能向北周學習呢,北朝的兵力分散弊端早就顯現出來,而導致此等分散狀況的原因值得深究。谷霽光先生曾對北朝的這種情況做出原因分析:一是腐敗,均田制徒具其文;二是北齊原有的軍隊比較強;三是北齊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漢人武裝簡直難以與之抗衡

前文也提及,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農作物的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農民的閒暇時間發生改變,農民的勞動時間是與軍事訓練時間成反比的。因此,如果農民沒有多餘的空閒時間,府兵制將直接失去存在的基礎。所以我們在研究府兵制的同時,既要考慮均田制也要考慮府兵制其自身的一些特點。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二、鄉兵勢力的地域分佈

追溯府兵制度的源頭,它其實是在鮮卑族的部落舊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的府兵自然也是以鮮卑族人為主體的職業兵。只不過在後續的發展中不斷將鄉兵、鄉義等一一吸收進入府兵系統中來。

這樣一來將又會出現一個新的疑問,那就是

為何府兵制是在鮮卑族的部落舊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東魏高歡所率領的軍隊也是鮮卑族,為什麼高歡的軍隊沒有吸收地方勢力呢?難道是高歡軍隊嫌棄東魏鄉兵組織弱小不成,或是另有它因呢?接下來我們將圍繞這一問題來進行分析解答。

據史書記載,北魏末年時期鄉兵等組織在北魏境內是廣泛存在的。但是到了東、西魏時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在西魏境內仍有許多鄉兵組織出現,而東魏卻相對減少。究其原因,我發現這是由於當時東、西魏分裂時,高歡帶走了大量的鮮卑士兵,而宇文泰手頭擁有的鮮卑軍隊少之又少

但他們可是宿敵,宇文泰要對付高歡就必須要重塑軍隊,但這年頭優秀的軍隊都是靠篩選培訓而來,短時期內,宇文泰只能藉助於漢族的地主兵力他們就是鄉兵。有了鄉兵助力的宇文泰簡直是如虎添翼,而在往後的與高歡戰爭中宇文泰也是基本立於不敗之地的。

但好景不長,自高歡之後,北齊的勢力逐漸被北周甩在身後,且北齊在與北周的交戰爭中基本處於弱勢狀態。那麼北齊既然弱於北周,他又為何不將鄉兵納入到國家軍隊體系之中呢?原因就在於

北齊的統治者也是北族軍士,而關東社會也擁有眾多的士族和地方豪強。那為何 又不發展形成府兵制呢?原因又是否如,毛漢光先生所認為的那樣是除了兵源的眾寡原因和關東的社會情況於關中貌似而實不同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後人去考證的。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三、鄉兵轉化為府兵的原因及其影響

鄉兵大多是由地方豪強地主所組織並用以為其所用的,是典型的地方武裝力量,他們平時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護村子的安寧,有點像現在的村保安。但他們本就是農民組合而成的,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兵事活動是與漢族農耕特點相結合的,農忙在田閒暇當兵。所以在這一方面漢族鄉兵就與遊牧民族武裝有很大的區別。

北方少數民族自小就踏馬奔騰於廣闊的草原之上,平時的狩獵更是一種對體能等方面的鍛鍊,在加上他們本身就長的身強體壯著一優勢。這些都是身居農田中為耕種奔波的漢族農民所不能睥睨的。一年四季農民都被農忙所束縛著,他們能夠集體訓練的時間少之又少,可以說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沒有受過專業的武裝訓練的。

因此,假若要這些漢鄉兵成為戰鬥型主力軍,就必須要抽出時間對他們進行專業軍事訓練,不然他們身上圍繞的永遠都是鄉野氣而非戰場上的狼性殺氣。然而這對於一心忙於農事的農民來說是不可能的,他們抽不出訓練的時間。

古代農作物和軍事有沒有關係?從北朝入手,聊聊為何它們有關聯?

總結:

綜上所訴,北朝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對府兵制形成是由極大的影響的。鄉兵的閒暇時間與訓練時間成反比,而農事結構的變化也將改變著鄉兵的日常生活行為和閒暇時間。

參考文獻:

李文濤.北朝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對府兵制形成的影響[J].南都學壇,2012.03.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